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588470 上传时间:2017-12-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若干问题的思考、该教育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一)随着社会地快节奏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及激烈的人才竞争挑战,是该教育观念产生的社会前提和基础。最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生活要求及期望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与此相关的升学、就业等竞争异常激烈。面对诸多大学毕业生都难以就业的局面,家长们时刻都在为子女的未来忧心。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时,家长们不得不努力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此外,由于现在

2、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女,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常常听到家长们会有这样的感慨“唉,我们家就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无论让我们付出多么大地代价,我们都要让她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于是,家长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是让总想让自己的孩子某一方面抢占先机,让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以便有更多的就业领域和就业机会,以便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及家长的这种心态下,各种打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口号的培训机构顺势而生,并且大力炒作,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种口号越提越响,这种观念越来越深入家长的内心。(二)区域间、城乡之间

3、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该教育观念产生的又一重大的社会经济根源。区域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又会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尤其是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于是,家长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投入来面对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现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具体而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鼓励优先发展东部的政策,使得东部地区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而中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由于其自身条件限制的,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较为落后,因此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东、中、西部的差异。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也有存在着城乡的差异,城乡二元结构的现象,城市地区较为富裕,而农村地区

4、较为贫穷,且城乡之间的社2会经济的发展的差距也在逐渐的拉大。正是由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东、中、西的差异,城乡的差异,即区域、城乡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地区对教育的投入不同,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的地区对教育的投入有保障,好的学校往聚集了当地最优秀的师资力量、最先进的硬件配备,而有的贫困地区甚至教学的基本设施都没法保证,由此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分布严重失衡。教育资源的分布、分配不均,使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的情况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在有限的较好的教育资源条件下,是众多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于是就产生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这一矛盾,是“不要让孩子输在

5、起跑线上”这一观点产生的依据。而家长们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好的学校,接受好的教育资源,但,我国的现实是那些好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使得这些好学校在面对众多的竞争者时,不懂不采取提高门槛的措施。例如有的学校规定:要想上初中的话,必须要考奥数,如果有特长的话,还有一定的加分,在此情况下,家长为了不让让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能够上名校,接受好的教育,而不惜花重大的投入让孩子去上各种培训班的心理就不难理解了。于是,择校热、名校热、奥数热和补习热就不难解释了。事实上,很多家长也是出于无奈而让孩子去上各种培训班的。例如,我的一个舍友在给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女孩带家教,当问到她父母为什么让她学奥数班和钢

6、琴班时,她母亲很无奈的说“如果想上重点的话,就必须得考奥数,别的孩子都在上,我不让她上,能行吗?”当时我听了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家长很无奈,这种无奈的背后是家长在面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机会不均等时的无奈,无可选择。二、该教育观念对当前社会的影响该教育观念对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能动的反作用,即对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又有一定消极的影响。(一)一方面,这种教育观念与一定的积极作用。具体而言,1、对孩子自身而言,通过上各种培训班,使得现在的孩子素质得到提高,对他们的自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的帮助,其是东部沿海的和那些城市里的那些学过某些技能的孩子。就拿我的切身感受来说,我发现那些

7、在小时候就学会唱歌,跳舞,绘画,弹钢琴等的同学,在大学期间往往表现突出,综合素质也高,不得不让人羡慕,大学,对他们3来说,就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他们在大学里的生活也如鱼得水,充满着自信和欢乐。而像我这种有些从西部农村里来的孩子,我有时在想:在大学里的却感到一无是处,除了会考试意外,真的什么也不会,因为没有自信,因此什么活动也不想去参加,所以,我的大学里的生活充满了空虚和无聊,与高中的三点一线生活无异。有时候在想:在大学里那种喜欢参加活动的同学,那种素质高的同学,往往会更加优秀,会获得更多的证书和荣誉,确实挺羡慕他们的。对我而言,在大一时感觉很难适应,但到了大二,终于想通了,找到自己的定位,觉

8、得自己只适合去学习了,这时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想通过大量地课外阅读去充实自己,找的自己的人生定位。因此,这也是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的原因。当一个人输在起跑线时,唯一能做的是好好通过自身努力,去努力弥补那些落下的距离,我始终相信:没有伞的只能拼命的跑,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有可能改变现状。2、对教育而言,这顺应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因此,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对社会而言,家长们从小就抓孩子的素质教育,这不仅利于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利于推动对我国未来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二)另一方面,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该理念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得让

9、人深思。1、对孩子而言,有些家长不合理的做法,让孩子过度地去参加工作培训班,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一方面,对孩子而言,看似某些方面得到了发展,某项专门素质和技能得到了提高,但是他们的书包越来越沉了,负担也越来越重了,近视率也越来越高,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了。另一方面,众多的校外辅导和培训班占用了孩子大量地玩耍的时间,使孩子不堪重负,本该属于他们的休息时间却来学一些不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枯燥无味的东西,可想而知,对孩子的身心是多么大地摧残啊,这样的后果是导致孩子小小年纪就厌学,这必将不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虽然,我的童年是田地里和爷爷奶奶“干活”中度过的,是和同伴们一块玩泥巴长大的,没学多少

10、东西,但是,我觉得我还是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如今,和伙伴们谈论起那些美好的时光,依然感觉很幸福。所以,我时常觉得,现在的小孩,虽然他们拥有良好的条件,却永远的丧失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童年快乐,不知,4当他们以后回首童年的时候,会有何感觉?会有哪些是属于他们的美好的童年的记忆?2、对幼儿教育而言,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越来越严重。例如,现在越来越来多幼儿园让幼儿学习小学的知识和内容,越来越多的小学学习初中的东西,从初衷来看,是让孩子更好地适应以后要学的东西,可是,让幼儿过早的去学习本不属于他们年龄阶段要掌握的东西,这与古人“拔苗助长“有和区别呢?此外,当小孩在幼儿就学了小学阶段要学的东西,当小学生在

11、小学就学了初中要学的东西,当他们进入小学或初中时,发现这些东西都学过,试想一下,他们会认真地听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此,让小孩子去学习本不该属于他们年龄阶段要掌握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无异是一种折磨。更糟糕的是,各种高价幼儿园和幼儿教育的学校化甚至专业化等已经严重摧残幼儿教育的发展,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啊。3、对教育发展而言,教育领域中的”马太效应“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具体而言,家长们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于是他们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绞尽脑汁地使用各种手段。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只能导致折校、折班、折师等之间的激烈竞争,不仅影向到教育的正常秩序;而且不利于基础教育的均

12、衡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得”马太效应“更加明显,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里的孩子更加优秀,而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家庭里的孩子无法摆脱贫穷的帽子,穷的人越穷,富者越富,从某种程度上讲,更加严重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4、对家长而言,面对当前浩如烟海的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培训机构,家长不知如何辨识,而其中,不乏有一些只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打着教育的旗号,却把手伸进父母的腰包里,这对那些经济较为困难的家庭而言,确实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啊。5、对社会而言,教育领域中的”马太效应“也会造成社会中的”马太效应“,会使得社会中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尤其是精英与大众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贫与富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往往使得那些

13、精英统治者社会,那些富有的人掌握着社会中大量的财富,这样不仅不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长此以往,会使得社会由于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而变得失去活力与激情,这样的后果是,严重阻碍了社会的长期发展。 三、如何看待该观点?5(一)从发展的角度看人生,“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没有正确认识到人生发展的特点,不符合人生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具体分析如下:1、该观点不符合人生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点。事实上,人生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人生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具体而言:首先,人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逐渐推进的过程。其次,人生的发展遵循一定的发

14、展顺序,要依次经过不同的时期,同时每一个时期发展又有相对固有的特性,这就是人生发展的阶段性。人生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人生的发展这个连续过程由一些具体的发展阶段组成,人们普遍认可的将人的一生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幼儿时期、童年时期、青少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等;并且,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与其他时期不同的特点。其次、人生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从出生到死亡,人都是再不断发展变化的。再次,个体的发展不是一种绝对的、无联系的突变的过程,它首先表现为一种量的积累过程,发展过程中每一质变的转折点,都与前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以先前的发展水平为基础,都是对先前发展活动的

15、继承与发展,因此,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先前长期发展、量的积累的结果。换句话说,人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在有意无意地为下一个阶段作准备,并且每一个发展阶段又是先前成长发育与经验的结晶。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得口号”没有看到人生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点,是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人生,但却没有真正做到用联系、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发展。首先,“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好比一场路途漫长的马拉松,而非短暂的百米赛跑1。该比喻形象而生动地将人生的发展性、连续性、整体性的特点描绘出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是一种一劳永逸的心态,没有认识到人生的这种特点,以为刚开始赢,为最终也能赢,事实上是这

16、样的吗?答案是否定。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知道,在马拉松比赛中,那些刚开始跑在前面的运动员,往往并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反而是那些刚开始在后面的运动员,后来居上并成为胜利者。同样的道理,在人生过程中也是这样的,理由如下:其一、因为人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马拉松比赛一样的道理,赢在起跑线不一定也能赢在终点。其二、“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很6多,其中包括(1)生物学因素,如遗传、成熟;(2)家庭因素,如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家庭教育;(3)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传统、拷贝世界;(4)学校教育因素,如教学内容、校风、教师、同伴交往的等。显而易见,学校教育因素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仅有好的学校教育并不能保证孩子健全的身心发展。2其三、把人生视为一个整体的话,起跑线阶段则是人生的一部分。由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可知,起跑线是人生的一个部分,对整个个人人生的发展会产生影响,但绝不是起决定作用,毕竟,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起跑线只是人生的起点。2、不符合人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的特点。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