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otics-2012-3-任意性与理据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5587573 上传时间:2017-12-15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77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emiotics-2012-3-任意性与理据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Semiotics-2012-3-任意性与理据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Semiotics-2012-3-任意性与理据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Semiotics-2012-3-任意性与理据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Semiotics-2012-3-任意性与理据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Semiotics-2012-3-任意性与理据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emiotics-2012-3-任意性与理据性(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讲:,任意性与理据性,任意性(arbitrariness),到底什么力量,把表意引向某种特定对象特定意义上去呢?符号与意义究竟靠什么互相连接?索绪尔把这种连接关系称为“任意性” 他说任意性是“语言符号本质的第一原则”。“任意性”在中文中也常被译成“武断性”,有时干脆译为“任意武断性”:任意是逻辑上的“无逻辑联系”,武断是社会心理上的“无需理据”。,西文定义,译成五个字“任意武断”不是因为中文不够用,而是此西文术语本身一词兼二义。简明牛津词典给这个词两个意义:1. 基于并不一致的意见或任意的选择;2. 武断。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对 一词下的定义1. b

2、ased on or derived from uninformed opinion or random choice; 2. despotic。,任意必武断,在索绪尔看来,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既是社会习俗所规定的(武断的),又无需理据的(任意的)。符号与其意义的结合方式不可也不必论证。“(任意性)它不是取决于个体的自由抉择这一意义上的任意性。相对概念来说,它是任意的,因为它本来与这概念毫无特定的关联。整个社会都不能改变符号,因为演化的现象强制它继承过去”。班维尼斯特建议干脆把这个关系改为“必定”(necessary)。,任意性基于语言,索绪尔说“将要建立的符号学”的对象“是以符号任意性为基

3、础的全体系统”:任意性原则不仅支配语言,而且支配所有符号系统,是符号之所以为符号的原因。只要是符号系统,必然以任意性为前提,必须依靠约定俗成来确定意义。这个看法显然是以语言为考察对象。,争论的历史,词汇意义“自然”还是“习惯”?,词汇的意义究竟从何而来?柏拉图对话录中的克拉提鲁斯篇:苏格拉底先站在克拉提鲁斯(Cratylus)一边,认为词语是“自然的”,后来又站在赫莫根涅斯(Hermogenes)一边,认为“自然没有给事物一个名称,名称只是约定,是使用者的习惯”,苏格拉底同意后者,最后却出人意外说:“语言与对象之间应当有像似,不然不够完美”。,苏格拉底在学院里辩论,“理据性”(motivati

4、on),贯穿西方哲学二千五百年的辩论,一种认为词语与对象天然有关系,此论点被称为“克拉提鲁斯论”(Cratylism);有时候被称为“透明性”(transparency);热奈特把具有理据性的语言称为“模仿语”(mimologic)。这些概念之间大致等同。,无理据性(immotivation),另一种认为语言并不具有对象的“本性”(nature),而只是社会上大家“同意”(agreement)而已,这种理论因为柏拉图对话录中据称采取此立场的哲学家之名,被称为“赫莫根涅斯论”(Hermogenism),这也就是索绪尔的“任意武断性”,或称“不透明性”(opaqueness),符号的意义来自于发送

5、者与解释者之间的默契。,任意性引向系统性,“任意武断性”使符号不能自行解释,必须依靠系统的“同型性”,来确定意义。索绪尔本人预感到“符号学的主要着眼点,是立足于符号的任意性基础上的整个系统集团”。这个观点成了整个结构主义大潮的出发点。在上引这句话中,索绪尔已经提出了关键词“系统”(system),系统是任意性原则的必然后果,是看来散乱的、符号之所以能表达意义的关键。,系统观,系统大于各成分之和,一个系统是各成分关联构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各成分的简单累积:系统大于个成分之和,一旦进入系统,组分除了自己的功能,还获得了“系统功能”。例如一件衣服,配合成一套装,或配合成一款时装系列,此时依然是一件衣服

6、,却成为系统的一部分。,系统的特点之一:全域性(wholeness),一个语言词汇是任意的,如何保证语言之间能翻译?因为每个语言覆盖的全域大致上一致,一个语言能说出来的意义,另一个语言大致上也能全部说出来。只是词汇各自的意义划分不一致: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两个系统的全域覆盖,翻译的困难在于两个系统的组分覆盖区域不一样。交通警察的指挥,与红绿灯自动指挥,形式不同,分节也不同,“全域”却相当一致。,系统的特点之二:区分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s),“狗”之所以为这个意义,在于此词与其他词发音上写法上的区别。一盘象棋丢失了一个“将”,可以用任何一个木块替代,但要满足两点要求:第

7、一,此木块样子与其他棋子不同(棋盘上不能有相同木块);第二,这个木块的走法(使用)与“将”相同,与其他棋子不同。这块东西什么物质,颜色,形状,并不重要, “将”之为“将”本来就是任意武断的。,系统的第三特点:深层控制,系统的变化服从一套规律(下棋规则、“棋路”)。索绪尔称这套规则为“语言”(langue),而系统的任何一次出现形态为“言语”(parole)。更正确的说法是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与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控制论,把系统的这种能力,称为系统的“自行组织”(self-organizing)能力,或“抗扰乱”(counter-perturbat

8、ion)能力。,许多结构主义者avant le nom,凡是承认深层结构为系统控制与重组力量的人,都是结构主义者。马克思(以经济基础控制上层结构),弗洛伊德(以本我控制自我),涂尔干(以集体意识控制个人行为)托勒密体系是结构天文学,哈维的血液循环论是结构生理学,居维叶的古生物重建是结构古生物学林奈的物种分类是结构生物学等等。涂尔干与塔尔德的社会学辩论,直接启发了索绪尔。,Emile Durkheim1858-1917,列维-斯特劳斯论结构四特征,第一,结构展示了一个系统的特征,系统有若干组分构成,任何一个组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分变化;第二,对于任一模式,都应有可能排列出同类型一组模式中产生的

9、一个转换系列;第三,上述特征,使结构能预测,如果某一组分发生变化,模式将如何反应;最后,模式的组成,使一切被观察到的事实都成为可以理解的。结论:不能纳入系统的东西,无法理解,无法贮存,无法传送,也无法解释。,Claude Lvi-Strauss (1908 2009),共时/历时,共时性(Synchrony),在索绪尔理论的四个二元对立(能指/所指,语言/言语,共时/历时,组合/聚合)中,这条似乎最容易理解共时性问题,是索绪尔为语言学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索绪尔之前的语言学,主要在语言的演变上下功夫,而索绪尔的系统观,注重的是一个系统内部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从一个“共时角度”来观察,系统才能运作

10、。因为系统各因素之间,不是历时性的联系,而是在某个时刻共存的关系。共时与历时不可分,每个系统都是在历时地转化为一连串的共时局面中形成的:我们只能谈历时性中的共时性,,共时与历时(diachrony),列维-斯特劳斯说一首交响乐某个瞬间的和声与配器,是共时性的,交响乐的演奏则是历时的。巴尔特认为一道道上菜是历时的。这两位大师把符合系统的空间展开/时间展开,误作为共时性/历时性。一本小说看上去是空间的存在,但是小说的阅读需要时间,与讲故事需要时间一样。当符号组合被看成一个文本,或一个系统,它们就是共时的。,骂人是历时的?,钱锺书引优婆塞经中的例子:“有智之人,若遇恶骂,当作是念:是骂詈字,不一时生

11、;初字生时,后字未生,后字生已,初字复灭。若不一时,云何是骂?”钱锺书认为这种态度,可以“以资轩渠”。,钱锺书1910-1998,共时历时是观察角度,符号学讨论的共时,不是指示符号号文本的空间(非时间)展开方式,而是解释者看待这个系统的角度。对于一个系统的研究,可以有共时与历时的两种侧重:一部交响乐,一顿晚餐,哪怕不是严格的“共时发生”(空间并存),也可以是共时系统:即可以当做一个系统给于解释。,共时是符号接收方式,叶尔慕斯列夫:“(共时性是)语言成分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而不是经验上的共时性,而所谓历时性也只能看成一种关系转换系列”。巴尔特后来似乎也明白了这一点:“时装的共时性年年风云变化,但

12、在一年之内它是绝对稳定的”。为什么时装系统“一年之内”是稳定的?因为时装需要用四个季节展开整个系统。,共时“被优先”,共时理论兴起之初,不少学者赞美有加。巴尔特甚至说,索绪尔提出共时性原理,“意味着起源概念的退场个体不再相当于子女,而是相当于同胞;语言结构不再是一种贵族制,而是一种民主制”。他甚至说这与索绪尔的“籍贯”有关:“只有一位卢梭的同乡,住在具有数百年民主制传统的日内瓦,才能想到把语言的意义比拟为社会契约”。系统观是共时性优先。,Geneva,系统观与有机论,系统论导向有机论,皮亚杰结构主义的有机整体观念,提出其三条特征。皮亚杰对“结构的守恒性和某种封闭性”看得很清楚,只是他并不认为是

13、问题结构主义是有机论最供认不讳的表述。,Jean Piaget (1896 1980) Swis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st,皮亚杰第一条:“整体性”,“一个结构是由若干个成分所组成的;但这些成分服从于能说明系统之成为体系特点的一些规律。这些所谓组成规律,并不能还原为一些简单相加的联合关系,而是把不同于各种成分所有的种种性质的整体性质赋予作为整体的全体”。,皮亚杰第二条:“转换性”,“一项起结构作用的活动,只能包含在一个转换体系里面进行。结构的成分变化,可以引起结构的整体转换。”“语言的共时性系统不是静止不动的:它要按照被这个系统的种对立或联系所决定的需要,拒绝或接

14、受各种变革”。,皮亚杰第三条:“自我调整性”,“结构的第三个基本特性是能自己调整;这种自身调整性质带来了结构的守恒性和某种封闭性。试从上述这两个结果来开始说明,它们的意义就是,一个结构所固有的各种转换不会越出结构的边界之外,只会产生总是属于这个结构并保存该结构的规律的成分”。,结构主义与有机整体论,作品就像一个有机的生物,虽然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却拥有部分所无的生命。历史上大部分文艺学家都是有机论者。对作品任何一个部分的最高赞扬,是证明它对作品整体所做的贡献,而对一部作品的最高赞扬,是说明各个部分如何被综合成一个更高的境界,一个更富于意义的整体。别林斯基说:艺术作品 “里面没有任何偶然和多余的

15、东西,一切局部从属于一个整体,一切朝向一个目标,一切构成一个美丽的,完整的,单独的存在“。,结构主义是有机整体论的顶峰,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爱默森的超验主义,坡的神秘主义,克罗齐的直觉主义,现实主义者如别林斯基,黑格尔主义者如卢卡奇,形式主义者如新批评派格式塔心理学,有机论的最后也是最强大的辩护者,是从索绪尔符号学发展出来的结构主义。,别林斯基,卢卡奇Georg Lukacs,1885-1971,艺术无噪音?,有机论变体:“艺术无噪音” (bruit),巴尔特在符号学原理声称:“艺术无噪音”。意思艺术作品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作品中任何元素都是构成系统的单元,不存在不需要的组分。巴尔特又在流行

16、体系中声言:“(对时装的)描述是一种无噪音的言语”,因为“任何东西都不能干扰它所传递的单纯意义:它完全是意义上的”。说文本无噪音,实际上就是把文本看做一个完全自组自适的系统。,电影戏剧无噪音?,依兰姆在戏剧符号学中坚持说:“戏剧信息无赘余每个信号都具有(或被认为具有)其美学理据。删除这些信号会剧烈地改变被表演的信息或文本的价值”。这段话在关键点上自相矛盾:“都具有美学理据”与“都被认为具有美学理据”完全不同。,应当区分两种噪音,第一种是符号发送过程中由于技术原因无可奈何带上的不表意部分,这种噪音多半发生在技术符号过程中:演员突然结巴,无线电发送干扰音,电影摄制NG。在精心制作的纯艺术符号中,这种噪音应当减少到最低程度;第二种是符号接收与解释过程中,解释者认为对他的解释不起作用的部分,这种噪音普遍存在,不可能完全消失,因为每个解释者提供的意义不一样。解释活动必然产生噪音,任何一种解释都不可能让符号文本的每一部分都进入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