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otics-2012-12-身份与自我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5587572 上传时间:2017-12-15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41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emiotics-2012-12-身份与自我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Semiotics-2012-12-身份与自我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Semiotics-2012-12-身份与自我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Semiotics-2012-12-身份与自我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Semiotics-2012-12-身份与自我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Semiotics-2012-12-身份与自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emiotics-2012-12-身份与自我(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2讲:,文本身份、符号自我Textual Identity, Semiotic Self,主体问题的理论史,现象学与符号学交界处,五十年代梅洛-庞蒂试图融合存在主义与符号学。格雷马斯讨论“激情符号学”。西尼正式提出“现象符号学”。高盖试图建立一门“主体符号学”。对于主观经验、身份、自我,形式论至今无法找到清晰的论辩基础。,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Consciousness &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主体符号学”(Subjective Semiotics),主体这个课题,在西方哲学中已经演变得非常复杂:一个完整自洽的主

2、体,在哲学上已经是不值得一谈的幼稚幻想。符号学必须包容并且超越哲学的论辩。符号学的还原方法,讨论元素,讨论构成。拒绝一蹴而就跳到哲学概念。,主体有?主体无?,说主体无:对自我持怀疑态度,从经验主义者洛克,到现代怀疑主义的创始人休谟;一直延续到逻辑实证论的罗素,维特根斯坦。尼采把主体看成是个“语法虚构”;弗洛伊德认为主体只可能是分裂的;阿尔都塞,福柯,布迪厄:主体是一个社会或意识形态建构。德里达:个体与自我是形而上学的幻想谬见。,David Hume1711-1776,说主体有,说主体有的起始于十七世纪起的欧陆哲学,那是理性主义的天下。笛卡尔首先提出了主体中心论的唯心主义;康德与黑格尔都强调主体

3、的重要性,及完善的可能。主体乐观一直延续到胡塞尔的私人的,非社会的自我。,“启蒙主体” Enlightenment Subject,霍尔指出西方理论史上对主体看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启蒙主体”:个人主义化的主体及其身份。主体内核是中心化、整体化的个人。又分成两个亚类:“进取的理性主义”:笛卡儿理性主义为源头,法国启蒙主义,尤其卢梭,强调理性的力量;“进化的理性主义”:怀疑论哲学家休模等:个人的理性受制于特定的传统与社会生活过程。,Stuart Hall,“社会学主体” Sociological Subject,社会学的主体并不是自主自足的,而是在与共处一个社会中的“有意义的他者”的关系中形

4、成的。这个“他者”把他/她生活其中的世界价值、意义、符号文化传达给主体。社会学的主体概念弥合了“内在身份”与“外在身份”的鸿沟,个体与公共世界的鸿沟。主体感觉与社会文化世界联成一体。,“后现代主体”(Postmodern Subject),原先具有一体化静态身份的主体碎裂了。不是由一个、而是由多个、有时是矛盾的或悬而未定的身份组成。 没有固定的、本质的与永恒的身份。在文化系统表征方式的关系中持续地转化。没有一个连贯的自我中心:内部冲突向不同的方向引拉身份。,主体符号学的论辩路线,符号学应当是当今难见的主体有乐观派。符号学可能的论辩方式:身份-自我自我的升降-自我的时间维度文本身份-符号自我思维

5、主体-试错主体-反思主体,清理主体概念,纠缠的概念,西文实际上比中文更加纠缠,不得不从西文开始整理。每个术语有几种翻译,给研究带来更多困难。“个人”(individual)原是“不可分”,(non-dividable),但如今,个人就是分成了许多概念。“主体”(subject)“自我”(self,I,或ego)“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人格”(personality)“认同”(identification)“身份”(identity),Subject之谜,subject并没有 “作主”色彩。语法上译成“主语”,就已经不尽合适。西方学者不断讨论“I”与“me”之间的复

6、杂关系,me依然是”自我”,却不是主语。自我就从主体分裂出来,自我是一个非整体化的主体。,主体-主语,subject作为主语,不一定是主体:班维尼斯特与格雷马斯讨论这个问题:所有的“陈述”都是subject的“行为知识”以及“行为意愿”(所有话语都是“我说”的产物)。例如“我走了”,实际上是“我说我走了”。因此“我走了”这句子里的“我”,实际上“主语性”不足,因为是“我说”的宾我。中文几乎无法传达这些西方论辩者由于代词格变化引出的思考。,中西文意思正好相反,subject的另一个意义是“臣民”,作为动词,是“臣服”,“顺从”。而中文中的“主体”含有“统治地位” 或“主体思想”。 “上以安主体,

7、下以便万民”汉书.东方朔传朝鲜的用语“主体思想“,朝鲜的英文出版物上作Juche Ideology;“主体电影”,Juche Cinema; “主体足球“,Juche Football。倒是避免了意义混淆。,Judith Butler的用法,巴特勒说:“权力强加于臣民(subject)身上,迫使他们服从,从而采取了一种心理特征构成主体(subject)的自我身份,权力话语的内化创造了主体(subject),顺从(subjection)包括这种对话语根本性的依赖”。原文在一词四义中打转,读起来简直像绕口令。这段中译是我做的,我挑选不同的词,中文读者依然不会明白。,Subject 非 Agent,

8、思维者非实践者,中文“主体” ,现在词典上的正式解释是“在认识和实践中的人”subject:a thinking or feeling entity。也就是说,subject 只与心灵相关联;Agency:capacity of acting on ones choices。这个差别引出中西方“主体性”观念的巨大差别:中国哲人不断讨论 “知与行”关系问题,在西方哲学中几乎不存在。,中国无行动主体?,有美国汉学家写了整整一本厚书,讨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缺乏agency(行动主体)的道德责任感”。中国人不太明白此书在讨论什么。,“身份”与“认同”,Identity词源拉丁语idem(相同)有两义:“

9、身份”(personality)“认同”(identification)the subjects identity,中文有时候是“主体的身份”,有时候是“主体的认同”,有时候则是“主体的身份认同”。 西文的混淆多义,不需要成为中文的不便。,Semiotics of Self,“自我“,可以当作“主体”的同义词来使用。用“自我符号学” ,代替 “主体符号学” 。我们将讨论“自我”与“身份”在符号学中的关系,讨论自我如何依靠身份;然后讨论“文本身份”的构成方式,以及与“符号自我”的关系。,主体与自我,任何符号表意和解释活动,都需要从一个意识源头出发:没有意图的表意和解释,不可能进行。在符号学的具体

10、实际分析操作层面上,主体与“自我”这个概念可互换。,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Subjectivity & intersubjectivity,“交互主体性” intersubjectivity,作为主体的“自我”,是与他者相对而出现的。没有他者,就没有自我;既然称为“他者”,主体就等同于自我。符号传达是一个互动过程,主体只能理解为“交互主体性” 。主体性是交互主体性的延伸。,胡塞尔:交互主体性,胡塞尔是现代最后一个主体哲学论者,他思考的主体性依然是“绝对而纯粹的同一性”。但是他已经看到主体与他者必须结合成一个主体之间的“移入”与“共现”关系。他者实际上是“另一个自我”(alter ego)。“移入”

11、就是“在他者中生活,同经历、同体验、同思维、同欢乐,化入他者的存在”。,Edmund Husserl1859-1938,共同主体性 com-subjectivity,胡塞尔晚年思考“共同主体性”:“每一个自我主体和我们所有的人都相互一起地生活在一个共同的世上,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世界,它对我们的意识来说是有效存在的,并且是通过这种共同生活而明晰地给定着。”符号文本进入传播流程,最后演化成一个文化中的“共同主体性”。,“我的问题把我构成为主体”,拉康说交流构成自我:“当发出者从接收者那里接到反方向传来的自己的信息语言的功用正是让他人回应。正是我的问题把我构成为主体”。我对我在符号交流中采取的各种身份

12、有所感觉,有所反思,有所觉悟,自我就在这些“自我感觉“中产生。,Jacques Lacan,符号交流主体,一个理想的符号表意行为,发生在两个充分的主体(full-fledged subjectivities)才能出现各种调适应变。在实际符号传达过程中,关键在于自我是否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不是判定意义对错,而是是否互相承认对方是符号游戏的参加者。,符号表意必是主体间行为,符号文本生产和传播过程,正是对 “充分主体”神话的挑战,迫使它们考虑对方的存在。这样理解的主体,是相互的,是应答式的。以承认(愿意接受)对方的表意活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冥思苦索,是把自己当作表意对象,是在内心经验中寻

13、找”他者”的回应。,身份identity,自我是身份的集合,一旦进入表意活动,自我就暂时以表意身份或解释身份出现,因此,身份在某种意义上替代了自我,暂时遮蔽了自我,替代了自我。身份有真诚有假扮,有暂时有长久,有存心有无意,但是最后我们自己能理解的自我,实际上就是我所采用的所有身份的集合。,自我与身份,自我是一个社会构成,人际构成,在社会表意活动中确定自身。各种身份累加成为自我。自我作为思索主体的表意与解释,作为行动主体的行为与反应,都必须从一个具体身份才能进行。,身份的对应性,身份是与对方、与符号文本相关的一个人际角色或社会角色。对于任何符号表意,都有一个身份相应。(例如训话,有父亲身份)身份

14、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得到对方的认可。不然,表意就会失败人只能随时采取一种身份进入意义游戏,不可能以抽象的自我进行意义活动。,多重身份,当一个人面对的是自己作思索,或梦想,此时必须用同等的身份表意、接受。多重身份,出现于不同的意义活动,并不冲突。但是自恋是是同一主体爱自己,实际上是自己的一个身份,爱上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很可能患有多重人格症(Multiple-personality Disorder),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非常不同的人格,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人 。,人格分裂是病态,斯蒂文森的著名中篇小说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把主体分裂归罪于药物,现代世界压迫自我分

15、裂。丹尼尔.贝尔指出资本主义文化中道德无法合一,资产阶级必须“白天正人君子,晚上花花公子”; 詹姆逊把精神分裂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格病,因为他们无法把个人与世界合一,无法再时间中把握延续;,资本主义与人格分裂,德勒兹则声称精神分裂者才能对抗资本主义的合一化匀质化压力,才能把人格从社会压力中解放出来。 他的意思是真实的自我应当是分裂的。如果自我是靠符号身份集合而成,那么一定说自我是完整的,就是要求过高了。,伪装身份之难,对一个特定的人,他很难甚至完全无法展示另一些身份。例如:成年人因为性情不喜欢“装嫩”;知识太少的人因为缺乏能力,很难展示学者身份;男子因为生理原因,很难装女子身份。要伪装身份,

16、必须有意愿,也有进行“修辞”的能力。特别能乔装身份的人,是演员,骗子,谋略家。,身份在绝对真与绝对假之间,身份 “认真” ,就是与“自我”的距离相当近。身份的“真假”,实际上是此身份与同一自我的其他身份之间的关系:例如写作时的性角色(例如女作家用男人身份乔治.艾略特写作),与写作风格有关。同性恋中的性身份,非常认真。对身份,不能轻易谈真假:没有身份是绝对“本真”的,也没有绝对的作假。大部分人变化身份的能力超过自己意识到的程度。,George Eliot(Mary Ann Evans, 1819-1880),符号文本的顺身份接收,身份接受符号文本的基本条件,接受身份可以是顺应的。例如:面对发出符号文本的父亲,长官,法庭,教师,导演,歌手,广告商,一个人不得不选择是否采用儿子,下属,犯人,学生,观众,歌众,潜在购买者的身份来接受。他对符号文本的接受和解释,必须在这个身份选择上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