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阿细跳月研究综述

笛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1KB
约13页
文档ID:25546073
阿细跳月研究综述_第1页
1/13

1“阿细跳月”研究综述对“阿细跳月”的研究,解放初期就已开始,在中央报刊、省地县报刊、广播电视上也宣传了很多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阿细跳月”的研究,内容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探索更加深入,研究人员也越来越多研究比较有成果的,还著书立说,出了《阿细迁徙史》 、 《阿细指路经》 、 《阿细的先基》 、 《阿细人和阿细跳月》等多部书籍最可贵的是,有大批 80 后的年轻人加入了研究队伍下面,我就对学者们研究的六个问题作一综述,以供大家研究更深入更持久地进行一、 “阿细跳月”的来历原红河州政协副主席彝族张伟在《火一样的激情》一书中, 《红 河日报社》记者石晓莉在《南滇彝族》2004 年第二期刊登的 《“阿细 跳月”及其文化影响》的论文中,提供了五种说法:一是劳作说认为是阿细人在长期的“刀耕火种”劳动中产生了“阿细跳月” 二是灭火说认为有一年突然降天火,阿者和阿峨率众乡亲扑灭山火,为欢庆胜利而形成了“阿细跳月” 三是庆生说传说有一年天上出现10 个太阳,晒死了 “直眼人”一代,晒死了万物,只有古诺湟底泼、古诺湟底嫫因德好行善而躲过了劫难,繁衍出了阿细人,阿细人为庆祝新生而形成了“阿细跳月” 。

四是崇火说古时候有位叫木邓的“钻木取火” ,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阿细人年年祭火神木邓而形成了“阿细跳月” 五是围猎说山拉和山达在围猎中被野猪咬死,为报仇,阿细人挖了许多陷阱把野猪围在陷阱中,大家拉弓劲射,射死了野猪,男人拉弓挥箭,女子拍掌欢跳,这一动作形成了以后的“阿细跳月” 22002 年, 《中国民族报》和《今日民族》刊登了常汉林同志的论文《阿细跳月的传说》 去年,云南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书记张庆芬同志也写了一篇论文《皮罗阁与“阿细跳月” 》 这两篇论文,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战争说” 公元 736 年,唐朝派内给事王承训,同南诏一道,用破剑川,逐平“三浪” 并指使白蛮首领张寻求杀害越诏诏王波冲,又把张寻求杀掉,将越析诏辖地交给南诏管理越析诏不服,他又对越析诏下毒手消息走漏,诏主波冲之兄于赠带大部分摩蛮和部分些蛮逃过金沙江才免遭“斩草除根” 但些蛮的大部分包括头领“木拉”在内的人,都被南诏俘虏,变成了南诏的“奴隶军” (佃农军)当时,丽江境内金沙江边有个进行畜产品和药材交易的重镇叫“铁桥”(现在的塔城) ,被土蕃兵占领着南诏军先后三次攻打都无功而返皮罗阁听说“奴隶军”能攻善战,曾攻下“昆明”(盐源),便从前线调“奴隶军”去攻打“铁桥” 。

木拉亲自带人到前线侦察,发觉铁桥依山筑城,城山相连,易守难攻,只能智取于是,木拉命令部下赶来一群羊,羊头上都绑上火把,点燃火后才赶到城边羊是喜欢爬悬崖的动物,加之头上有火,便拼命往高处爬很快,铁板城熊熊燃烧起来,吐蕃兵不战自溃,逃的逃跑,烧的烧死, “奴隶军”乘机占领了铁桥但是,大火蔓延到山上,山上到处燃起了火 “奴隶军”只好又上山打火,打了三天三夜,大火才扑灭下山时,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灰头黑脸,十分好笑,加上明火烫伤脚,便高叫着“阿自,阿自,阿喂唉阿自” ,打闹着,嬉笑着冲下山后来, “奴隶军”利用战斗空隙,燃起篝火那天下山时的打火动作,慢慢地形成了“打火舞”和“斗鸡乐” 皮罗阁到前线视察后,敏锐地感觉到这种娱乐对鼓舞人心、激发斗志有好处,于是给它取名叫“独3脚乐” 、 “斗鸡乐” ,一个月组织比赛一次,连续斗赢别人的可以晋级升官再后来,皮罗阁叫制作小三弦、月琴、竹笛等,配音跳三弦舞,取名叫“嘎斯比”(巍山彝语独脚舞)陇贤君执笔的《中国彝族通史纲要》中写到:“唐时,独脚乐等三弦舞成为风靡一时的群众性健身娱乐舞蹈,南诏组织盛大的歌舞团到长安慰问时,不仅有“南诏奉圣乐”而且有几百人的‘三弦舞’队,轰动了整个长安城。

”张庆芬同志本身就是巍山彝族,又是中央民族大学彝文专业毕业,她用使人信服的论据写出了“阿细跳月”初始的来源及发展情况所以说, “阿细跳月”从创立到现在由有 1260 多年的历史了二、 “阿细跳月”的发展 “阿细跳月”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这是常汉林、张伟二同志所著的书中都提到了的三个阶段是哪三个阶段呢?一是从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向群众性的慢步慢舞的健身娱乐活动转变;二是从群众性的慢步慢舞娱乐活动向热情奔放、激励向上的大三弦舞转变;三是从自娱自乐的音乐舞蹈向对外开放的文化产业转变第一阶段,是从南诏皮罗阁时期开始到明正德年间十八寨起义失败,约经历了 700 多年时间因为这一阶段,阿细人(昔些么徙之裔)跟木拉东征,打到昆明,打到曲靖,打到弥勒从 1514 年到1521 年又举行了闻名的十八寨起义,起义失败后躲进了阿欲部山深山老木之中这样,将“小三弦舞’ ’带到了弥勒,带到了弥勒西山第二个阶段,是由 1531 年阿猜制作大三弦跳乐祭祖到 1947 年共产党领导西山闹革命时止,约经历了 400 多年时间1531 年,阿寺的遗孤阿猜,在红万村举行了村村代表都参加的盛大的跳乐祭祖大会为使大家从悲痛和忧伤中走出来,开辟新的生活,阿猜要求“悲事喜办、白事红办” ,披绿载红,4挂红灯笼,跳大弦,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祭奠英灵,送走已故的老人。

从此阿细人留下了一个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不同的独特风俗:凡中老年人过世,都不挂白布,不挂白条,而是披绿戴红,挂火红灯笼,耍狮子,跳大三弦,高高兴兴、愉愉快快地送走老人这一风俗,一直保留到现在 “阿细跳月”也发展到分“青年跳乐”和“老年跳乐”的时代外族人都统称“阿细跳乐” ,阿细人则自称“高生比” 、 “阿剥比” 第三个阶段,是从 1947 年到现在,约 60 年时间 “阿细跳月”在共产党领导下,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47 年 8 月 31 日,云南地下党在弥勒西山白泥塘,以“阿细跳月” 、摔跤作掩护,举办了一次数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由民族头人昂凤林和阿细人中第一个参加共产党的童绍尧主持,到会的还有路南、泸西、师宗、宜良、邱北、华宁等领县的代表大会开了三天三夜,控诉了国民党的罪行,作出了三点惊人的决定:一是反对国民党的“三征” ,不出兵、不交粮、不纳税;二是抗铲保苗,集资买枪,武装保卫西山;三是组织民兵,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封镇消息,断绝与国民党政府的一切联系和往来从那时起,“阿细跳月”便进入了共产党领导时期,为党的事业服务共产党十分重视、关怀和支持“阿细跳月” ,使之走出山门、走出省门、走出国门,到波兰、俄罗斯、泰国、马来西亚、美国、日本、奥地利及香港、澳门等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阿细跳月”正逐步形成文化产业,开始进行商业性演出,昆明、上海、广东、北京、深圳等城市,都有民间组织的“阿细跳月”队伍在演出就连云南民族村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狂欢节,也是凤凰村的“阿细跳月”队包演可邑民族文化生态村文艺队,每年都要演出 100 场以上,文化旅5游收入突破 30 万元许多来可邑村的外国游客和省内团队,就是慕名而来的关于第一把大三弦制作出来的时间,阿细学者们还有争议弥勒县原文化馆副馆长李禹运、原州政协副主席张伟认为,第一把大三弦是西山凤凰村的段显王于 1921 年制作出来的县文联主席黄光平也认为,兰泥箐村的人于 1935 年制作出了第二代大三弦常汉林同志不同意这一说法,他认为第一批大三弦是 1531 年阿猜在带领阿细人祭奠十八寨起义英灵时制作出来的,这与阿猜提出“悲事喜办、白事红办”的民族风俗,以激励人心向上、催人奋进有关常汉林同志提出来这一观点,有四个依据:一是张伟在《火一样的激情》一书中写了“彩虹”的故事,并说阿自和山翻在彩虹上跳“阿细跳乐” 这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决不可能是发生在 1921 年以后的事再说麟马硐小学石国英老师在 1957 年打成右派之前就曾整理过本村百岁老人常茂山唱的古先基,曾提到阿猜传播大三弦的事。

老先生唱道:“那时咱们寨,名叫七家寨;寨口有个硐,蟒蛇是祸害;专吃人和畜,全寨很无奈” “阿猜到咱寨,挥剑除祸害,从此人畜兴,处处新房盖;汉人和撒尼,也爱住咱寨 ”“阿猜教大家,互敬要互爱;拜祭密枝山,弟兄样对待;白天同耕作,晚上‘比高艾’(撒尼语,同跳大三弦的意思)” 可见,400 年前,阿猜就已经到阿细和撒尼交界的麟马硐寨传播过大三弦了可惜,石国英老师已死在狱中,不然他还会有更多的史料供大家研究二是“阿细跳月”应该与阿细人“悲事喜事、白事红办”的习俗形成有关阿细人有个独特的习俗,老年人过世,都不挂白布条,不穿白衣服,不悲悲切切地送葬,而是穿红戴绿,挂大红灯笼,耍狮子,大跳大三弦,要高高兴6兴、愉愉快快地欢送亡灵据传十八寨起义失败前,事先转到阿欲部山深山老林里躲藏起来的,都是 60 岁以上的老人和 14岁以下的孩子起义失败后,亲人活埋的活埋,被杀的被杀,山上的老人孩子都处于极度忧伤和悲痛之中为了振作精神、鼓舞信心,阿猜制作大三弦,教会优美欢快、催人奋进的音乐舞蹈那时老人过世的较多,一年就要送走几个,阿猜告诫大家,不要哭哭啼啼地送老人,要“悲事喜办、白事红办” ,挂大红灯笼,跳大三弦,高高兴地送走老人。

今天阿细人仍保留着这一习俗,完全是有可能阿猜留下来的日本友人牛山纯一先生说过:“阿细跳月的音乐舞蹈,是激励人心,振奋人心的音乐舞蹈,是催人奋发、催人奋进的音乐舞蹈,只有遭受过巨大灾难的民族,才会把悲痛和忧伤深深埋藏在心底,快快乐乐地生活,高高兴兴地面对每一天这是坚强而有骨气的民族,有欢乐而有希望的民族 ”三是普及一件新生事物不是 10 年 20年就可以做到的1932 年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到石林题词时,路南县政府曾指派麟马硐组织“阿细跳乐”队去欢迎,这与制作出大三弦仅仅相融 10 年,10 年内是不可能组织起那么成熟的大三弦跳乐队伍的再说,十八寨起义失败后,阿细人被分割为弥勒、路南、泸西 3 县管辖,不可能像今天一样统一政令,统一行动,而是要靠一点一滴去宣传去动员的所以, “阿细跳月”在全西山阿细人地区的普及没有上百年的普及是实现不了的再说撒尼人学“阿细跳月”也有近百年的时间了,至今还有一、二十个村子没有大三弦队,也就说还没有完全普及四是“路南县志”明确写道,路南撒尼人的大三弦舞,是借鉴“阿细跳月”兴起来的有的书和论文明确指出是上世纪初从阿细地区传过去的如果我们的大三弦是 1921 年才制作出来7的话,那就形成了“阿细人还没有制作出大三弦,撒尼人就从阿细人那里学会跳大三弦了”的状况。

怪不得石林的一位朋友说,如果阿细人的大三弦是 1921 年才制作出来,那我们要抢先申报大三弦的制作权了所以我认为第一把大三弦决不可能是 1921 年才制作出来,应该比这个时间早得多看样子,大三弦跳出名后,那个村子都想争制作权,我去可邑时,可邑村也曾说大三弦是他们那里先制作出来的我还是坚持阿猜制作了第一把大三弦的观点三、 “阿细跳月”的传播 “阿细跳月”的传播,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刚开始阶段,主要是阿细人在普及传播,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撒尼人也在传播,解放以后,汉族和其他民族也在传播弥勒县的张国富、石林县的张海斌,云南民大的昂自明,都曾写论文论述过这一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 “阿细跳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兴起昆明市吉鑫集团、肖氏集团、过桥园、省计委培训中心、省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南方艺术团、阳光艺术团等都曾组织过“阿细跳月”队,在国内外演出过“阿细跳月”的节目在云南举办的重大节日活动上,也都安排“阿细跳月”的节目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旅游节等活动上,都把“阿细跳月”作为重头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国各民族是一家……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这首根据“阿细跳月”曲调编成的著名歌曲,唱遍中国大江南北。

“阿细跳月”传到邻县石林后,石林县撒尼人更是十分喜爱他们凭据石林旅游风景区的有利条件,大力宣传大三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