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答技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5524157 上传时间:2017-12-1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答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2年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答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2年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答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2年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答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2年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答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答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答技巧(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方法 2012高考历史方法技巧篇 遂川中学 彭振文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 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 等不同种类。 1 叙述题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 归纳和综合 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 “ 简述 ” 、 “ 叙述 ” 、 “ 概述 ” 、 “ 试述 ” 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2、题: 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模块、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 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 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 “ 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 ”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 比较题 :将两个或

3、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 ,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 评述题 :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 先概要叙述 , 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开放型: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 “ 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 ” 、 “ 试谈谈 ” 、 “ 你的认识(体会)是 ” 等。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4、1问答题的结构。 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 提示项 、 限定项 、 中心项 、 求答项 。 高考试题均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构成。但在题文中有时有合理省略的情况,合理的省略无损于题意。 例题 根据史实说明( 提示项 )近、现代史上( 限定项 )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 中心项 )的原因( 求答项 ) 。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 1) 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 ,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 2) 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 ,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

5、引语等。 ( 3) 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 。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 4) 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 。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3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 1) 读题 :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 2) 审题 是

6、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 。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 第三,审题型 。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

7、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 第四,审求答重点 。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

8、(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 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 : 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

9、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 “ 要点化 ” 。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 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

10、人一目了然。 例 1: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指出在 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时间界定和要求回答的内容。时间是近代前期,内容是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的构成及教育、科技五个方面。 参考答案 : ( 1)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 2)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3)产生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新的阶级。 ( 4)出现了新式学堂。 ( 5)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例 2:中国近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

11、程。对中国近代化演进层次的论述,史学界有多种观点。一位著名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化先后经历鸦片战争后的 “ 观念转变 ” 、 19世纪中后期的 “ 器物变革 ” 、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 “ 制度变革 ” 三个时期,并沿着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以上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 1) “ 观念转变 ”“ 器物变革 ”“ 制度变革 ” 分别指什么? ( 2)以上变革对中国社会各产生了什么重要的积极影响?解析 :本题从近代化的层次性立意,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和对史实的运用能力,解题时首先理解近代化的三个层次,其关键在于利用时间限制筛选事件, “ 鸦片战争后 ” 的 “ 观念转变 ” ,应

12、指新思想的萌发: 19世纪中后期的 “ 器物变革 ” ,指洋务运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 “ 制度变革 ” 涉及的事件较多,要考虑全面。第二问答题比较简单,注意语言要简炼,条理要清楚。 参考答案: ( 1) 观念转变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器物变革 :洋务运动; 制度变革 :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 2) 影响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扩张。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 清末新政对中国的近代化在客观上起了一定作

13、用,也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面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具体问题分析 怎样分析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 经济因素 :看看经济是否发展;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是否加强;差距是否缩小;是否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条件。 政治因素 :看看是否是人心所向;民族融合是否加强;利于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否减弱或消失。 核心力量 :看看是否存在有实力、有影响、有抱负的政治实体。 领导者的素质 :看看策略是否正确;组织是否有力;指挥是否得当。 条件。 例: 阅读材料:

14、(摘自邓中绵著 康熙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郑经以后的台湾政权,内部相互倾轧,矛盾重重,已成为加重台湾人民苦难的割据势力。同时,郑氏集团还经常窜犯大陆,使福建人民 “ 内输官赋,外输郑饷 ” ,处于 “ 十室九空 ” 的破产地位。 1681年(康熙二十年),姚启圣(清福建总督)向康熙帝上疏,提出郑经已死,其子年幼,而内乱不息。 主张乘机统一台湾,并推举熟悉水战的施琅为指挥官。康熙采纳了这一建议,并提出,三藩叛乱,已经次第平复, “ 惟有海寇游魂,潜踞台湾,尚为闽害 ” 。 因而 “ 特加擢用 ” 授施琅为水师提督官职,令其乘机收复澎湖、台湾。 这时,郑氏集团惧怕清兵打击,乘机派人携书到福建, “

15、 请照高丽等外国例 ” , “ 愿称臣进贡,不剃发登岸 ” 。康熙帝得知后表示,台湾 “ 不得与高丽比 ” 。拒绝了郑氏集团的请求。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 。 请问 :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清政府能够一举收复台湾,完成国家统一的主要原因。 解析 :解答好本题,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路。思路明确,则会做到逻辑严密,条理清楚。顺着正确的思路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寻找答案,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答案要点 : 经济上 : 1683年,康熙帝即位已有二十余年,清朝的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为最终完成国家统一创造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 :一方面,郑氏集团的腐朽统治和分裂国家、阻挠统一的企图,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得人心。另一方面,三藩之乱被平定后,清朝政局稳定;消除割据,实行统一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 主观上 :康熙帝立场坚定,用人得当,决策正确。 怎样分析变法改革成败的原因? 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 四看 : 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