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5522282 上传时间:2017-12-1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第七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7第七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7第七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7第七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7第七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第七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第七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合理编排,有效备考。 1. 课程标准及考纲解读 2.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3. 基础知识清单 4. 重难点精讲 5. 巩固与提升另配有(冲刺练)每讲训练及模拟试卷另配有(答案与解析) 艺考生朋友,我的特点就介绍到这了。来吧,及时拥抱我,大胆地走进我的空间,让我们携手走进大学校园。,第一部分:课程标准及考纲解读,【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

2、意义。(4)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5)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考试大纲】(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5)毛泽东思想【考纲解读】本讲内容主要学习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及其理论成果,复习中应抓住一条主线,即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规律:从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制度再到思想解放,从走西方道路到以俄为师再到走自己的道路。关注二个时期:一是1840-1919年的西学东渐,二是影响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二大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3、一选择题部分1.(2014广东高考文基17)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 )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解析:材料中毛泽东肯定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认为在一定时期让资本主义存在是正确的道路,批评急于求成(建成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强调坚持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要性。据此,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无关。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2(2010广东文基16)“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

4、天下事大定,所谓民 国共和则 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A.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B.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既涉及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又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此外,B项与材料无关;C项应为辛亥革命;D项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史实不符。答案:A,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二非选择题1(2013年广东文基38

5、题)考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及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此题见第六讲,此处略)2(2012年广东文基39题)(节选)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严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民国初年,译作“赛园斯”的科学思想。-据近代汉字术语创造的两种类型等(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

6、“赛因斯”,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解析:本题考察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原因。学习的过程从最早的学习技术(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再到学习西方的进步文化(新文化运动)。在变化原因的归纳上,注意把握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递进规律,即前一种认识或实践的失败推动后一种思氲逐步产生,如洋务运动失败,维新变法兴起,维新变法失败,革命运动迅速发展;辛亥革命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于是文化改良运动兴起。答题中应准确把握相关历史事件即可。参考答案: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2分)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

7、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3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3分)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2分),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3(2011年广东文基38题)(节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业。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据(唐)刘知几史通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

8、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要点的能力。材料一看出古代纪传体史书的主要内容是“列帝王之岁月”、“录人臣之行状”,即记录统治者的活动。第二问把握材料中 “进化之现象”、“国民”、“爱国心”等 几个关键词,结合梁启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答即可。答案:(1)统治者的活动(2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6分),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考题解读】从近年高考的情况来看,本讲内容在高考命题中仍占重要地位,是高考命题者无法绕开的重点区域,复习中应予以重点把握。命题形式以非选择题为主,所占分值为6-12分。从命题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近

9、代前期(即旧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进步思想,包括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复习中应重点对以上思想的产生原因、影响及其局限性进行深入解剖,真正吃透知识点,才能在高考有效抓分。相对来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的内容考得较少,考生可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灵活把握。,第三部分:基础知识清单,知识清单一:新思潮的萌发,1时间:鸦片战争后2时代背景:(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2)鸦片中国战败,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

10、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开眼睛去看看陌生的外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3代表人物:(所属政治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1)林则徐:他设译书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4核心观点:师夷长技以制夷5意义:新思潮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大门,给国人以深刻的启迪。,知识清单二:洋务思想,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2.时代背景: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危局,统治者内部产生了洋务派。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4.核心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即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11、西学为用),以维护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理(中学为体)5.主要实践:洋务运动6.思想局限性:只看到西方先进科技,却没有看到西方强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上的先进。洋务思想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落后的政治制度,注定将以失败而收场。7.结果: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知识清单三:维新思想,一早期维新思想1时间:19世纪七八十年代2产生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对西方的了解不断深入,一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3代表人物:郑观应、冯桂芬、王韬4主要内容:提出学习西方的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与外国人进行商战5局限性: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但缺乏社会实践。6作用:推动

12、了维新思想的形成。,知识清单三:维新思想,二维新思想1时间:19世纪末2时代背景:政治上: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更加腐败,改革的呼声出现。经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文化:西方民权理论的传播。3代表人物:(1)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权威宣传变法的理论。其思想特点是把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民权理论相结合。(2)梁启超:著变法通议,其思想引起较大反响。(3)谭嗣同:著仁学,批判传统思想。(4)严得: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引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4实践活动:推动了维新变法(1898年)运动。但变法昙花一现,很快失

13、败。5意义:维新思想的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开启了民智,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知识清单四:三民主义思想,1时间:20世纪初(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2时代背景:政治上:20世纪初,随着西方侵略加剧,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政治更加腐败。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文化上:西方民主革命的思想不断传播。历史经验: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更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实行革命才能改变中国。3思想来源:西方民权思想、中国儒家民本思想、进化论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4内容: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列表),知识清单四:三民主义思想

14、,知识清单五:新文化运动,1时间: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2背景:(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2)政治方面: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资产阶级认识到文化改良的重要性。(3)思想文化: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人4指导思想: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等5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其实质目的是为民主、科学思想的发

15、展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知识清单五:新文化运动,6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2)“新道德”,指的是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旧道德”,指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3)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革命,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发表狂人日记(第一部白话文小说)7影响进步性:(1)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

16、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2)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到了巨大的作用。(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知识清单五:新文化运动,例1:(2014高考海南卷)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

17、其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择的学习苏俄,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故A项错误;C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例2:(2010江苏卷)“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解析: “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即国民民主意识的觉醒。新文化运动是要唤醒民众,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创造条件。故正确答案为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