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00所名校单元测试师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一赏析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5518420 上传时间:2017-12-14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90.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全国00所名校单元测试师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一赏析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1年全国00所名校单元测试师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一赏析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1年全国00所名校单元测试师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一赏析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1年全国00所名校单元测试师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一赏析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1年全国00所名校单元测试师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一赏析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全国00所名校单元测试师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一赏析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全国00所名校单元测试师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一赏析答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解内容、理清思路,寄夫,1.构成此诗音韵美的特点是句中运用重叠字。第二句两个“妾”字接连出现,前一个“妾”字是第一层意思的结尾,后一个“妾”字则是第二层意思的起始,就两层意思而言,过渡自然又形成“顶针”修辞格,念起来顺口,增加了诗的韵律感,有利于表达那种哀愁、缠绵的深情。2.采用第一人称,并完全用内心独白的表现手法,通过寄衣前前后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从念夫,到秋风吹起而忧夫,寄衣时和泪修书,一直到寄衣后的挂念,生动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

2、得绚丽多姿,所以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这一笔着以“朱”、“紫”,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并下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浓妆艳抹,富丽堂皇。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

3、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特下“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袅袅”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然而“袅袅秋风”并不平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写作手法: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

4、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感遇三十八首,1.前四句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叶儿青青,花红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 ;后四句转写由夏入秋,白天渐短,秋风乍起,美丽的花朵凋零摇落,感叹季节更迭,时间无情,芳华的零落。2.(1)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

5、运用。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感叹季节更迭,时间无情,。“ “幽独空林色”,诗人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赞美兰若秀色超群。 (2)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首联点出“春日幸望春宫”。“望望”、“春春”,不连而叠,音节响亮。“东望望春”,既说“向东眺望望春宫”,又谓“向东眺望,望见春光”,一词兼语,语意双关。而春光可爱

6、,打动圣上游兴,接着便说更逢天气晴朗,春色含情,恰好出游,如合圣意。开头即点题破题。次联写望春宫所见。从望春宫南望,终南山尽在眼前;而回望长安城,皇都与北斗相应展现。这似乎在写即日实景,很有气派。但造意铸词中,有实有虚,巧用典故,旨在祝颂,却显而不露。“南山”、“北斗”,词意双关。长安北城即皇城,故“北斗”实则皇帝所居紫禁城。“晴日”是看不见北斗星的。此言“北斗悬”,是实指皇城,虚拟天象,意在歌颂,而运词巧妙。 三联写望春宫中饮宴歌舞,承恩祝酒。诗人随从皇帝入宫饮宴,观赏歌舞,自须感恩戴德,献杯祝颂。诗人巧妙地就“望春”做文章,用花草作比喻,既切题,又得体。“回辇处”即谓进望春宫,“奉觞前”是

7、说饮宴和祝酒。“细草”是自比,见得清微:“飞花”则喻歌姬舞女,显出花容娇姿;而“偏承”点出“独蒙恩遇”之意,“故落”点明“故意求宠”之态。细草以清德独承,飞花恃美色故落,臣、姬有别,德、色殊遇,以见自重,以颂圣明。渲染出一派君臣欢宴的游春气氛。末联便以明确的歌颂结束,“宸游”即谓天游,指皇帝此次春游。君臣同乐,圣心欢喜无比,人间万物欢唱,天下歌舞升平。 这是首盛世的歌功颂德之作,多少见出一些开明政治的气氛,情调较自然欢畅,语言典丽而明快。虽然浮华夸张的粉饰不多,但思想内容也实无可取。并且由于是奉和应制之作,拘于君臣名分,终究不免感恩承欢,因此诗人的才能技巧,主要用于追求艺术形式的精美得当,实质

8、上这是一首精巧的形式主义作品。,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赏析: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于政事,贬斥张九龄,宠任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是十分不满的,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写了感遇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赞誉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以此来自喻,从而抒发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洁身自好、恬淡从容的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的高尚节操。,感遇十二首,开头两句,运用对偶描写春兰与秋桂这两种高雅的植物。兰举其叶,桂举其花,互文以

9、见义,写兰突出其叶,“葳蕤”写出兰草迎春勃发,生机无限的景象。写桂突出其花,嫩黄的桂花在深绿桂叶衬托之下,显得分外洁净。接着两句统写,突出它们共具的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各自在适合的季节里展示着自己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一个“自”字,不但写出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为结句埋下伏笔。第五句转而写人居住于山林之中的隐逸之士对它们的态度。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隐士油然而生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这似乎出乎兰桂的意料之外,所以用“谁知”一转。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诗的最后两句,又用“何求”再作转折。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

10、而皎洁,这是它们的自然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攀折欣赏。很显然,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获得外界的称誉,以求富贵通达。这两句对全诗作了一个总结,自然引出主旨,且照应上文,滴水不漏。“何求”二字,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地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表现了出来。,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未,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

11、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尘相悦”,又与“夫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微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从这首诗的内容看,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

12、坦率的抒情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为隐逸;“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作者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这二句,用“北士”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同时正反相对

13、,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秦中感秋寄远上人,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黄金燃桂尽”,表现了旅况的穷困;“壮志逐年衰”,表现了心意的灰懒。对偶不求工稳,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这正是所谓“上下相须,自然成对”。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恰好扣住题目的“感秋”。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所以会感到“益悲”。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难以抒发,在于抽象。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对“一

14、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而读者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显得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杜甫于768年出峡,先是漂泊湖北,后转徙湖南,769年正月由岳州到潭州。写此诗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诗人仍留滞潭州,以舟为家。所以诗一开始就点明“湖南为客动经春”,接着又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咏的对象燕子。燕子,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被古代诗人所

15、青睐,经常置于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意思是:“旧时你入我故园之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又逢春社之日,小燕儿,你竟远远地看着我,莫非你也在疑惑吗?为什么主人变成这么孤独,这么衰老?他的故园又怎样了?他为什么在孤舟中漂流?”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意思是:“我老病一生,有谁来怜我,只有你小燕子倒来关心我了。而我也正在哀怜你,天地如此广阔,小小的燕子却只能到处为家没有定居之所,这又何异于飘飘荡荡托身于茫茫江湖之中的我呢?”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意思是:“为了安慰我的寂寞,小燕子啊,你竟翩然来我舟中

16、,暂歇船樯上,可刚和我说了几句话马上又起身飞去,因为你也忙于生计要不断地去衔泥捉虫呀。而你又不忍径去,穿花贴水,徘徊顾恋,真令我禁不住老泪纵横了。”,燕子来舟中作,此诗写燕来舟中,似乎是来陪伴寂寞的诗人;而诗人的感情像泉水一样汩汩地流入读者的心田。诗中表现的场景是,衰颜白发的诗人,因病滞留在孤舟中,而在船樯上却站着一只轻盈的小燕子,这活泼的小生命给诗人带来春天的信息。诗人抬头对着燕子充满爱怜地说话,一边又悲叹着喃喃自语,没有比这样的情景更令读者感动的了。 全诗极写漂泊动荡的忧思,“为客经春”是一篇的主骨。中间四句看似句句咏燕,实是句句关连着诗人的茫茫身世。最后一联,前十一字,也是字字贴燕,后三字“益沾巾”突然转为写诗人自己。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读者分不清究竟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凄楚悲怆,感人肺腑。清人卢世榷评价说:“此子美晚岁客湖南时作。七言律诗以此收卷,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似复似繁,茫茫有身世无穷之感,却又一字不说出,读之但觉满纸是泪,世之相后也,一千岁矣,而其诗能动人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