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广州市《生活与哲学》复习建议陈祖力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5517973 上传时间:2017-12-14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0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届广州市《生活与哲学》复习建议陈祖力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09届广州市《生活与哲学》复习建议陈祖力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09届广州市《生活与哲学》复习建议陈祖力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09届广州市《生活与哲学》复习建议陈祖力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09届广州市《生活与哲学》复习建议陈祖力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届广州市《生活与哲学》复习建议陈祖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届广州市《生活与哲学》复习建议陈祖力(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届广州市生活与哲学复习建议 广州市第二中学 陈祖力,,一.对0708高考试题的分析:,1.从题型结构变化看,应加大主观题研究力度,考纲:生活与哲学 约25(38分)试题:07年:6单+2多+1论述=35分08年:4单1多1辨1论述=39分,对策:加大研究辨析与论述题型的力度,注意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2选择题情景材料有寓言、古诗词、成语、情景描述等,题肢语言几乎全部为课本原话,考察学生的知识的理解; “题在书外,理在书内,话也在书内”,对策:课本出现的各种素材绝对不可以忽视,要确保学生理解,能“举一反三”。,307年的材料型论述题的材料为描述性,设问指向不十分明确,答

2、案生成跨度大,运用性要求高,涉及生活与哲学的第二、三、四单元,并采用“点+析”的答案行文模式;08年的论述题指向明确,2个设问,似乎想降低难度,但“记忆”能力决不可忽视。,4.08年辨析题(广东)以课本中的哲学家的“语言”为素材,但答案行文不按“规矩”出牌,估计会有所改进!应该结合其他省份的试卷来进行训练。,但与论述题构成分别对2,4单元的考核,似乎也想考虑考点分布的合理性!并且是考基本观点!,值得注意: 07年的海南卷黑夜旷野中的磷火,从科学上讲,那只是自然现象。对这种现象,相信鬼神的人,以为是鬼神在作祟;不相信鬼神的人,不认为是鬼神在作祟,而从无神论的角度去解释。究竟有没有鬼神,相信或不相

3、信的人都可能会说这样一句话:“信则有,不信则无。”请给出你对这句话的判断,并根据所学哲学知识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一)这个命题不正确。理由是:“信”或者“不信”都是一种主观判断,属于社会意识,而“有”或者“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5分)这个命题实际上是说主观上的信或不信决定了客观上是否存在的状态。 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这种唯心主义是迷信的哲学基础。(5分),参考答案(二)这个命题正确。理由是:“信”或者“不信”是指支撑经验的某种信念(理论),“有”或“无”指的是有没有关于鬼神存在的感觉经验。(4分)人们总是用自己相信的理论解释某种经验。相信鬼神的人就会把自己不能用常识解释的现象理解为鬼

4、神支配的超自然现象,不相信鬼神的人,则从无神论的角度把这种现象理解为人们没未认识到的自然现象。(6分),参考答案(三)这个命题正确与否要看如何定义“信”或“不信”以及“有”或“无”的概念。理由是:如果把“信”或“不信”看作是主观意识,而把“有”或“无”理解为客观存在的状态,则这个命题属于颠倒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唯心主义,因而是不正确的。(4分)如果把“信”或“不信”看作支撑经验的信念或理论,把“有”或“无”理解为有没有鬼神存在的感觉经验,则是正确的,因为人们总是用自己相信的理论解释经验。(4分),08海南卷:有一本被誉为“思考致富的巅峰之作,人生励志的丰硕成果”的畅销书,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请用

5、所学的哲学知识,辨析“只要敢想你就行”这一命题。这一命题强调敢想、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既定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往往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4分)。但要取得成功需要许多条件,如果只是敢想,并不具备相应条件,也不会取得成功。(2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只凭主观愿望蛮干,不仅不能成功,还会招致更大的失败。(3分)对这一命题要结合条件作具体分析,防止陷入夸大或否定主观能动性的误区。(1分),二关于2008年高考政治复习与练习的策略选择:,策略1要全面地依据教材体例从“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探索世界与追求

6、真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秩序,依托单元导语和“结构图”,协助学生构建好模块宏观知识体系,以提高学生面对知识跨度大的论述题,并辅之以相关的练习培养其思维习惯;,两种不同的知识建构模式比较:,旧教材: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人生价值观,新教材: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需要我们改变大学教材以及旧教材体系的惯性,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意识实践,联系、发展的观点矛盾规律创新,

7、历史观价值观,绪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人生观、价值观,体系,新教材: 关于哲学与马哲(为什么要学?)物质观(规律)实践观(认识与真理)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社会的真谛价值判断、选择与人生价值观(人生的真谛),复习过程中务必要:1.突出哲学的涵义、基本问题、派别、哲学与时代精神、功能、马哲的地位作用及发展;2.抓住“物质观” 、“实践观”的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08年还提出了“意识观”)3.理解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思想方法,以及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4.弄清社会发展的规律、总趋势、主体及群众观点和路线,懂得价值观和价值判断选择的意义,把握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和人生的真

8、谛;,策略2要十分细致地挖掘课本中的“导言”“相关链接”“名言”“专家点评”和“探究”等素材,为学生创设情景导入复习,注重学生对考点知识的生成性与过程性理解,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切误简单地赶进度、罗列考点、囫囵吞枣;,1。注意导言的提法和概括,这往往直接成为答题的“点”(如P28、35)2。注意探究的设问(如P32)3。名言的理解(往往是命题的素材)4。专家点评的观点(P30、32),策略3严格依据考纲的考点处理教材,结合备考指南紧紧抓住结果性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简单设问、抓住关键字词句强化记忆;,(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

9、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怎样理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

10、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提出新问题提供认识工具提高认识能力,个“提”,策略4若条件允许多引导学生多阅读相关哲学作品,例如教师参考用书上的有关材料等,丰富学科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为学生“析”的能力提高奠定基础;(“点+析”的模式答题),鼓励学生在测后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策略5注意教材的特定提法和新的变化,如“相反相成”“升华与精华”“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矛盾问题的精髓”“人为事物的联系”“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思维的方式”“矛盾规律”“革命批判精神”“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等等,试

11、一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4)实现新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试一试:课本中关于“实践”的论述;(实践观)103课本中关于“劳动”的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在意识的产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人生价值的创造中的作用,6练习要强化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型论述题的训练,漫画、寓言、古诗词、成语等选择题进行专门性训练,注重对开放型辨析题的研究,提高对材料型论述题“点+析”之“点”与“析”的要求;,7.更新教材,紧跟时代步伐,重点关注一下10点修改。,放小抓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统

12、筹兼顾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重视以下教材的修改:1.第22页宋体字第4行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第23页宋体字第1段关于邓小平理论的表述改为:“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 第23页 宋体字第2段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述改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

1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4.第23页最后加:“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5.第51页理论评析第二

14、段调整为第一段,删去第三、四段,用下面内容取代:“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6第52页第三单元结构图“坚持矛盾分析法”改为“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改为“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7.第82页第三单元综合探究探究路径参考第4段材料删除,用以下内容代替:(10个统筹)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

15、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8第83页理论评析最后1段删去,改为:“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9. 第92页加:专家点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强调和谐并不意味着否认矛盾和斗争。构建

1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只有通过各种矛盾的不断解决,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完善和发展,才能最终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10.第107页 探究活动目标第2条“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改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加第3条“理解人的价值的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第108页探究路径参考 第4个内容的第2、3问题合一,改为“联系上述材料,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人的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第108109页理论评析做了较大的修改,表达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书的落脚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