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守仁个人心学体系思想的形成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5500361 上传时间:2017-1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王守仁个人心学体系思想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王守仁个人心学体系思想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王守仁个人心学体系思想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王守仁个人心学体系思想的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王守仁个人心学体系思想的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王守仁个人心学体系思想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王守仁个人心学体系思想的形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王守仁个人心学体系思想的形成浅析王守仁个人心学体系思想的形成浅析王守仁个人心学体系思想的形成摘要:哲学是宏观的,不是具体的。表面上看起来哲学宏观的那么难以把握。其实不然,哲学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在理学行将崩溃的时刻,心学的诞生,无疑为中国古代哲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关键词:心学;社会;家庭;个人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上千年的历史又孕育出了上千年的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形形色色的哲学成为了历史发展的主流。儒释道的经典,再加上玄学,理学,心学的诠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诸多文化底蕴。王守仁心学以其特有的活力,纵横于封建社会后期,奇风特起,一时两无。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

2、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此精妙话语一出,世人皆知王守仁之语。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子,浙江馀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一四七二年),卒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一五二九年)。其致良知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过非常卓越的贡献。有道是,饮水思源。当后人们在为其思想争论不休的时候,对他的心学体系的形成过程没有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没有渊源的理论是经不住推敲的。当世人为其思想痴迷时,了解其思想的形成也有很有必要的。了解其思想的形成,对于更加细致地了解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有着极大的意义。关于其思想的形成过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社会环境的变迁(一)主流思想的弊端

3、丛生众所周知,在有明一代,乃至往前的几百年里。统治阶级一向奉朱熹的理学为主流。上行下效,在心学之前的几百年中,理学一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官学,不可动摇。更有明初统治者以理学开国为标榜,科场选材皆以朱学为准。“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镬秩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先儒之正传,无敢改错。”(明史儒林传)然而,在历经百年之后,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所创制的理论,已经不再如当初的辉煌和完善,反而日益趋于僵化,保守和封闭。曾有文人文征明所指朱学之弊,“偷簿自画,假美言以护所不足;甘于面墙,而不自知其堕于庸劣焉尔。”(何氏语林序,明海文卷二一二)显而易见的是,当一个思想被世人所追

4、认为绝对真理的时刻。这一思想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逐步走想衰退。因为,绝对真理是无可辩驳的,是至高无上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当一种思想到达这一极端时,已经远远背离了其本身的初衷,失却了继续发展的空间。这样的思想走向衰落也就成了必然。(二)非主流思想的冲击非主流,是现在的词汇。用于当时,喻指市民等非官方思想。有明一代,在南方富庶地区资本主义早期萌芽的产生,对原本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寻至正德末嘉靖初则少异矣。商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货交接,起落不常。能者方成,拙者乃毁。东家已富,西家自贫。”2封建自然经济的动摇必然带动了以往传统观念的淡漠。民风习气也较以往发生了很大

5、的变化。在明朝初年,风尚尚且淳朴,然自正德,嘉靖之后,世风日渐奢靡。“贫民世富,其奢侈乃日复一日。”(震泽县志卷二十五)朱子理学中那种绝对的天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理论不仅对于现实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反而成为了现实中读书人日益虚伪,奢靡的来源。二、家庭环境的熏陶中国近代学术大师梁启超说过:传习录)此精妙话语一出,世人皆知王守仁之语。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子,浙江馀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一四七二年),卒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一五二九年)。其致良知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过非常卓越的贡献。有道是,饮水思源。当后人们在为其思想争论不休的时候,对他的心学体系的形成过程没有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没有渊

6、源的理论是经不住推敲的。当世人为其思想痴迷时,了解其思想的形成也有很有必要的。了解其思想的形成,对于更加细致地了解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有着极大的意义。关于其思想的形成过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社会环境的变迁(一)主流思想的弊端丛生众所周知,在有明一代,乃至往前的几百年里。统治阶级一向奉朱熹的理学为主流。上行下效,在心学之前的几百年中,理学一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官学,不可动摇。更有明初统治者以理学开国为标榜,科场选材皆以朱学为准。“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镬秩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先儒之正传,无敢改错。”(明史儒林传)然而,在历经百年之后,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

7、所创制的理论,已经不再如当初的辉煌和完善,反而日益趋于僵化,保守和封闭。曾有文人文征明所指朱学之弊,“偷簿自画,假美言以护所不足;甘于面墙,而不自知其堕于庸劣焉尔。”(何氏语林序,明海文卷二一二)显而易见的是,当一个思想被世人所追认为绝对真理的时刻。这一思想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逐步走想衰退。因为,绝对真理是无可辩驳的,是至高无上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当一种思想到达这一极端时,已经远远背离了其本身的初衷,失却了继续发展的空间。这样的思想走向衰落也就成了必然。(二)非主流思想的冲击非主流,是现在的词汇。用于当时,喻指市民等非官方思想。有明一代,在南方富庶地区资本主义早期萌芽的产生,对

8、原本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寻至正德末嘉靖初则少异矣。商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货交接,起落不常。能者方成,拙者乃毁。东家已富,西家自贫。”2封建自然经济的动摇必然带动了以往传统观念的淡漠。民风习气也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明朝初年,风尚尚且淳朴,然自正德,嘉靖之后,世风日渐奢靡。“贫民世富,其奢侈乃日复一日。”(震泽县志卷二十五)朱子理学中那种绝对的天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理论不仅对于现实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反而成为了现实中读书人日益虚伪,奢靡的来源。二、家庭环境的熏陶中国近代学术大师梁启超说过五,文集之四十阳明传及阳明先生弟子录序)这就是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家庭观念重达的社会

9、,家庭的影响势必会对个人产生难以磨灭的痕迹。因此,要探讨王守仁心学思想的形成,首先要去了解王守仁思想渊源与其先世家族的关系。3王守仁六世祖王纲(1302-1372,字性常,一字德常,弟秉常、敬常,并以文学知名,而纲“尤善识鉴,有文武长才一;少与永嘉高则诚族人元章相友善,往来山水间,时人莫测也”(张壹民王性常先生传,(吴光、钱明等编王阳明全集第1380 页。以下凡引此书皆简称全集并注页码)。直至 70 岁时还是被刘伯温推荐到朝中当了兵部郎中。最后在广东征苗时死于增城。王纲死时,阳明五世祖王彦达年仅十六,虽以荫得官,然痛父以忠死难,故躬耕养母,粗衣恶食,终生不仕,“人称孝子”(全集第1387页),

10、“有隐操”(全集第1381页),因居秘图湖之侧,号为秘湖渔隐。曾悉取先世所遗书付子与准曰:文集之四十阳明传及阳明先生弟子录序)这就是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家庭观念重达的社会,家庭的影响势必会对个人产生难以磨灭的痕迹。因此,要探讨王守仁心学思想的形成,首先要去了解王守仁思想渊源与其先世家族的关系。3 王守仁六世祖王纲(1302-1372,字性常,一字德常,弟秉常、敬常,并以文学知名,而纲“尤善识鉴,有文武长才一;少与永嘉高则诚族人元章相友善,往来山水间,时人莫测也”(张壹民王性常先生传,(吴光、钱明等编王阳明全集第1380页。以下凡引此书皆简称全集并注页码)。直至70岁时还是被刘伯温推荐到朝中当了兵部郎中。最后在广东征苗时死于增城。王纲死时,阳明五世祖王彦达年仅十六,虽以荫得官,然痛父以忠死难,故躬耕养母,粗衣恶食,终生不仕,“人称孝子”(全集第 1387 页),“有隐操”(全集第 1381 页),因居秘图湖之侧,号为秘湖渔隐。曾悉取先世所遗书付子与准曰第1381页)为此,阳明对先祖有颂扬之辞谓:“父死于忠,子蝉其孝,各安其心,自刃不见,又知有一祀之荣乎?”(全集第 966页)王杰,字世杰。阳明曾祖,因先世尝植三槐于门,故自号槐里子。杰自为童子时,即有1 2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