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的内涵流传不息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481041 上传时间:2017-12-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格言的内涵流传不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格言的内涵流传不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格言的内涵流传不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格言的内涵流传不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格言的内涵流传不息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格言的内涵流传不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言的内涵流传不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格言的内涵流传不息李晨 计算机合班 1001 4202100130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

2、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

3、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中国传承文化已经开始出现危机,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丧权辱国之痛,西方列强包括自称“脱亚入欧”的日本,皆张牙舞爪、磨刀霍霍,力图宰割中国,中国人在这些帝国主义强盗眼中成了可以任意欺辱甚至屠杀的牛羊。当时中国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将中国多年野蛮专制、积贫积弱的原因,追索到最深的文化层次,发现和平、专制、驯良、忠孝的儒学“羊文化”在西方征服、民主、竞争、自由的“狼文化”面前相形见绌,愤而提出“不读中国书”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上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衮衮诸公将西方时髦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引进中国, “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弃旧图新,革命自强

4、”的思潮成了时代的主旋律,鲁迅先生面对处在危亡之际的中国社会发出时代的最强音:“救救孩子”! 中国 13 亿人民告别了多灾多难的 20 世纪,同全世界人民一起迈进 21 世纪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以无限深情缅怀在 20 世纪为中华民族崛起而流血牺牲、奋斗不息的先烈。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点来继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一个筛选,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二选择。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虽

5、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第一我们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第二我们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第三我们要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学校教育是尤为重要的一个途径,因为很多后辈们收到外来文化的冲

6、击,甚至已经淡忘了中国传统文化,哈韩哈日的行为实在是丢尽国人的脸,我虽然在所谓的后辈之中,但是我一向是反对外来文化,坚持中国文化的传承,2006 年 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格言与诗话渐渐的被人遗忘,这种现象实在是令人惋惜,这是中华五千年最宝贵的精髓,却被如此的遗弃。利用媒介传播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现在科

7、技发达,现代媒介几乎覆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除了血缘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想我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共有 56 个民族,血统本自不同,然数千年来同舟共济,音声相通,认同自己是伏羲、神农、黄帝、蚩尤的子孙,靠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条无形的纽带。我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然而汉族本身就是在中华这块辽阔的大地上多民族

8、混血而来的,世界上没有纯血统的汉族,汉族首先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共同体。道学的龙文化是中国诸子百家之学的总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中华民族能在数千年间衰而复兴、亡而复存,靠的就是道学文化的根没被砍伐和挖断。中华民族能把百千种异族的异质文化融会成华夏民族文化,能在历史上引进印度的佛教文化,能在近代汲取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显然不是“严夷夏之防”的儒学文化起的作用,而是“海纳百川”的道学文化创造了奇迹。为此,我们更要坚持不懈的把中国传统文化全部保留好的传承下去,而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衰关乎我们的民族命运和国运,传统文化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是中国人自立与世界民族之林的命根子,中国要在世界的东方和

9、平崛起,就不能不振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格言是占了很大的一部分的,格言是思想的浓缩,理念的精华,感悟的深邃,经验的聚集。说到底,格言也是思维的高度抽象概括的结晶。哲学就是对物质总体世界的高度抽象概括的看法,是世界上纷繁复杂各种知识学问的高度浓缩的“格言”式的学问。格言的知识价值很高,下面我来阐述格言与修身齐家治国的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就是所谓的自身、家庭、治国、平定天下,彼此间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如果失去某一个,国家就会像一个人失去身体的一部分一样,残缺不完美。梁启超曾经说过,“ 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

10、足以经世。你看梁先生给这四个字多高的评价啊,“内圣外王”是中国学术的全体啊!内,自我的修养;外,成就一番事业,这就是领导力。我们讲过佛家“体” 和 “用”的道理, “体”是一个事物内在的本质,是它自己跟自己的关系,“用”是一个事物外在的用途,是它跟别人的关系。近代学者熊十力根据大学以“修身”为本,以“ 格物”、“ 致知”、“正心”、“诚意”、“修身”为“内圣”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功夫,接着他说:“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正、城内修之目也。齐、治、平,外修之目也。国家天下,皆吾一身,故齐、治、平皆修身之事。” “正心诚意 ”是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修身,

11、就是说,无论你取得多大的功业,当了多大的官,赚了多少钱,这些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还是为了“修身”!“修齐治平” 是有逻辑顺序的,修身之后齐家,齐家之后治国,治国之后平天下,这是由内而外的,没有修身就没有办法齐家治国平天下。下面我谈一下儒、释、道这三种思想的学与用一、儒家“和”的思想儒家思想在治世中是最辉煌的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仁”。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因此,学者认为忠恕的最终落脚点就是仁。我认为,按照这个逻辑理解是对的。儒家的恕道孝道、仁政王道、德治礼制、中庸思想、节欲思想、和谐思想、经权思想、原始民主思想、人道主义思想、大一统思想、大同理想、救世

12、精神、人格独立学说等等都反映了儒家最终想要达到的是一种“和谐”的境界。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们追求的社会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注重自身修养,推己及人的“人本”管理思想。二、道家“道”的思想道家思想在乱世中是最辉煌的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

13、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等等。道家思想因其从自然、随性的角度出发,对于乱世中的人们寻求一种解脱和超越的心境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道家思想容易在乱世中得到认可和肯定。三、释家“适”的思想释家思想在虚无中是最辉煌的彻底中国化了的禅宗,它那“我心即佛,佛心即我”的“梵我合一”的世界观,以神秘的直觉体认为特征的非理性的思维认知方式以及自心觉悟、不假外求的解脱途径,特别是通达自由、游戏三昧、任运随缘、恬淡闲适的生活态度,很投合深受传统的儒家的老庄思想薰陶的中国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心理,诱使他们纷纷向其靠拢,寻找精神寄托的新天地。这种强劲的吸附力,在社会发生巨大变迁,大量儒生“兼济天

14、下”的抱负化为泡影,自信心崩溃,落魄空漠之时,更能显示出它的魅力。最后说一下我自己对于这门课的看法与感受,本课程是以格言为纽带介绍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我们可以从格言中读懂很多的东西,格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一种,中国现代管理当中很多都渗透着格言的内涵中国文化中则蕴藏着深刻的管理哲学,比如儒家的“仁、礼”和“德政”,在塑造人和人性上有着丰富的诠释。无论诚意、正心,还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修身,前者内修,后者外修。掌握格言所带给我们的内涵,人生才能真正平衡而有意义。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做事就是做人!学习了这门口,让我对格言有了重新的认识,原先总是觉得格言就是很简单的话,枯燥无味,但是在老师的耐

15、心的教导之下,逐渐开始领略格言内在的意义,我本身就是一个忠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在略微的领略格言的内涵后,我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而不经的赞叹,学生不才,不能达到像老师那样对格言的意义领悟的渗透,各种场合都能顺手捏来,但是我会继续的学习的格言的内在含义,因为我觉得格言可以改变人的观念甚至一生,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和学习有关的格言,我原先并不是一个认真的学生,但是从网上看待那些勉励励志的格言,不经想到自己居然如此的没有用,只知道浑浑噩噩的混日子,我想,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读一些格言来勉励我自己,对于老师的讲课,我觉得还是很满意的,让我大大的受教,就是觉得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环节,比如说让学习们收集自己喜欢的格言,然后上台谈谈这句格言的内涵,再让老师评价,就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总之的一句话,老师的课堂净化了我的心灵,老师的格言教会我更好的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