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视角下的大学文化建设探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5477016 上传时间:2017-12-1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道视角下的大学文化建设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儒道视角下的大学文化建设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儒道视角下的大学文化建设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儒道视角下的大学文化建设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儒道视角下的大学文化建设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道视角下的大学文化建设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道视角下的大学文化建设探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道视角下的大学文化建设探究内容简介:摘要:本论文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资料,通过 复旦投毒案 等诸多实例具体分析当前校园文化出现的问题,明确了对校园文化应该如何去规范、引导,再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发现大学生的态度和意见,确定了对当前校园文化的可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摘要:本论文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资料,通过“复旦投毒案”等诸多实例具体分析当前校园文化出现的问题,明确了对校园文化应该如何去规范、引导,再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发现大学生的态度和意见,确定了对当前校园文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文化 儒道思想 复旦毒案 0 引言 大学的问题很多,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学校(

2、从小学生起)对知识很重视,对成绩很重视,对有形的、可以化为利益和名声的东西很重视,唯独对道德、对做人、对无形的甚至能够影响学生一辈子的文化操守、人格规范却很忽视、漠视、甚至无视!这次案件表现出的问题就是一个集中反映。小小的桶装水,浅浅的溪水湾,却能够致人以非命。黄浦没死人,阴沟却翻船这是知识不够吗?这是智商不行吗?这是有形的东西学得太多还是无形的东西压根就没有呢?这不就反映出了我们现有的大学文化建设力度不够而导致的弊端。 1 关于校园文化 什么是校园文化呢?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

3、和结晶。 校园文化主要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构成。 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观念文化可分解为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规范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规范文化发挥着育人职能的制度保证。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位置形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2 校

4、园精神文化 首先是精神文化。目前很多人选择大学,大多数人看学校的硬件设施,例如学校有多大,宿舍条件,教学条件,师资条件等等,越来越少的人去注重学校的精神文化,甚至有好多人不知道自己学校的校训。这样的后果就会导致学生对学校没有归属感,学习的历史精神和使命无法得到更好的延续,这是精神文化的一种缺失,在学校里知识并不是全部,优秀的精神文化能使你有自豪感和荣耀感,能使你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正能量。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保存人高尚的品格,在于赋予人民新的生命,在止于完美之境。知道止于完美的境界之后,对人生才有了固定的宗旨。儒家的中庸思想其实早就证明了这点。中庸体现在人精神的不断升华,很多人常常把中

5、庸理解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没有自己的人生志向。这看似矛盾,其实人具备对精神和物质的不同处理方式,恰恰是中庸的体现。人在精神追求上应该是永无止境的,这是中庸的一面,而人在物质追上又应该是顺其自然,这是中庸的另一面。那些表面上中庸的人,精神上不分善恶,没有求真求善的志向,可在物质上却你争我夺,分毫不让。大学生能效法中庸,在物质上看淡点,没有那么多欲望和执念,自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那人生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才真正的能享受自己的人生幸福,同时也能避免物极必反的悲剧,并且使自己得到长久的人生幸福。可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了解儒道思想,无法精通中庸思想,现在无法很好的传承自己学校的精神文化。美国的加

6、州理工学院坚持“小而优”的精英教育理念,在二战后美国大学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的浪潮中丝毫不为所动。在校园面积、捐赠基金节节高升的同时,学生人数则基本保持不变,直到今天,其在校生规模也不过才仅 201X 多人,却始终保持着世界最优秀大学之一的良好声誉。正式这样的一种注重精神文化培养的学校,才能稳定的出现更多的人才,知识在哪里都学得到,而精神不是哪里都学的到。 学校的自身的精神文化是一个点,而众多大学生群体会衍生出自己的,种类繁多的精神文化。很简单的说,有的学生就是爱学习,有的学生爱交际,有的学生爱打游戏,这些都能算入大学生们自己的精神文化,每一种精神文化的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可是如若大学生自己的

7、精神文化得不到合理有效的控制和良性循环的发展,那么这必将成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儒家学中著名的人性论恰好是我们衡量自己的标杆。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砺我也,我固有之也。”当然,孟子在这里指的是仁、义、礼、智这些高尚品质的根源在于人的内心,他称之为善“端”。 3 校园规范文化 常言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每个人在社会这个大群体中都是松散的个体,如果不以一定的规章制度或道德标准来约束他们,那他们称不

8、上是一个集体,而只是一帮危险的乌合之众。没有一批正确向上的规范来引导人们,每个人都只是随着自己的性子来做事,那世界将会变得很混乱。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亦是如此。 规范文化作为学校文化中的一环,也被称为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规范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规范文化发挥着育人职能的制度保证。 相信从我们小学时,老师就开始教育我们要遵纪守法。为此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规校纪,常常我们都会在教学楼的横幅上看到诸如“团结,奋斗,友爱”之类的标语。这种规范化的教育一直伴随着我们的人生,直到大学的殿堂。虽然在大学里,已经不会有老师

9、再出来明确的要求学生学习遵守法纪,但这些规范却从未消失过,它们一直在约束、引导着每个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工作。而现在,让我们从儒道的观点来看这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不难发现,从小伴随我们一路而来的这些谨言训诫,几乎大多是儒道文化的表现。 4 从儒学的立场看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我们先来从儒学的角度来看校园里这些规范制度。儒家从孔子开始就一直主张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即所有的社会人在为人处世中都要遵循礼,无礼则社会乱。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更是把仁、义、礼

10、、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一直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一直延续下来,作为行为准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到了现代社会,“三纲”虽已被唾弃,但“五常”却一直作为和谐社会的标准被留了下来。“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对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着极大意义,且对每个在校大学生规范自我,勇往向前都有指导意义的。 “仁”从字源意思来理解,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依相耦。在人们日常的人际关系交往中,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情感需要,它要求人们以一颗仁爱的心对待他人对待一切。儒学里对“仁”的要求,我认为用于规范大学的宿舍文化是再好不过了。每一年都会有千千万万的学子从四面八方涌

11、入同一所大学,在这汹涌人潮中,就有那么四个或六个人遇到了一起,从此同住一屋檐下。可人总是有个性的,尤其大学宿舍里也许每个人还是来自于不同的地方,从小感受着不同的文化熏养,所以在性格爱好上总会有出入。而我们看到有的宿舍所有人都相处和睦,同舟共济读过大学四年,留下了一份真挚难以忘怀的感情;而有些却相反,他们会时时发生矛盾,甚至再严重的会手脚相加。针对这不和谐的一部分宿舍文化,那便要学校用“仁”的观点加强教育了。在开学之初,以及之后的时间里,经常教导学生要包容仁爱,在遇到冲突时,多一份忍让,多多尊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帮助,相互关爱。还可以将其制度化,对于不和谐的宿舍要进行相应批评,并重点关注引导

12、,而不能放任自流,使其恶化。 “义”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含义十分丰富,各家各派有不同的诠释。儒家讲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义泛指道义,是道德的代名词,如“舍生取义”。狭义的义则是指五常之一,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和人们行为的价值准则。“义”对于大学生格外重要,不仅止于教育学生的品行,也是对大学生的人生有着深远意义。思想道德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最为重视的一环,因为它关乎这一个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若是不加以正确引导约束,很有可能会影响一生。大学校园对于学生这方面的管理应该着重于帮助大学生继续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未来人生观。虽然已经到了大学,但我们发现现如今很多大学生的德育都还不过关,在思考问题时还不能

13、做到全面理性,所以做出很多错误的判断和行为,这和教育还不到位是很有关系的。所以大学校园更应加强学生的德育建设,多多开设讲座等,规范学生的三观,引导他们往更有意义的人生前行。 “礼”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范畴之一,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在告诉人们“仁”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出于感情需要,“义”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之后,为人们怎么样去实现和谐社会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作出了正确的向导,它告诉了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仁”是“礼”的精髓,“义”是“礼”的实质,“礼”则是“仁”和“义”外在的具体行为规范。仁义作为“礼”的内在实质,“礼”是仁义的外在保证。离开了仁义,“礼”只能是空洞的俗套;离开了“礼

14、”,仁义也只能是美好的空谈。所以坚持儒学思想,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是势在必行的。 “智”,即知识和理性,在儒家思想中主要指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性。前阵子,南航 201X 级自动化专业两名同学竟然由于游戏中的不愉快大打出手,最后酿成血光之灾惨案的事情轰动了全国的大学校园。这让我们开始深思现代大学生的德行。仅仅因为一个游戏中的不和便造成如此不可收拾的惨剧,究竟错的是游戏呢还是人心呢?答案不言而喻。我们认为这就是大学生对于道德的认识不够,做事前不能好好考虑清楚,三思而行,最终为冲动付出惨痛代价。所以学校在教授学生的课业知识外,更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让大学生清楚认识到每个行为背后的结果,从而规范其行为。 “

15、信”作为道德范畴,即对某种信念、原则和语言出自内心的忠诚。儒家所讲的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时的精神纽带,要求人们忠实于自己的本性和存在,即使言行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相符合。以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诚实不欺、诺守信用是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现在社会上不诚信的事件时有发生,将人与人之间信任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这一切的形成都是人们的诚信意识没有形成。而诚信教育也无可厚非是大学文化的关键。大学作为一个学校和社会间过渡的纽带,更要规范学生的诚意意识。 除此之外,儒学对于大学规范文化的建设还有更多积极意义。例如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的观点。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

16、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教导学生们要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5 从道家的观点看校园文化建设 说完了儒家,现在再从道家思想来看一看规范文化。说到道家文化,自然就是顺其自然的“无为思想”了。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新闻,说是某学校允许学生上课喝水、上厕所等,引来许多教育家的非议。但该学校称此为顺其自然的教育方式,崇尚学生的天性。但很快便有人提出这是对道家思想错误的理解,这样所谓的“无为之规范”最终必会使学生变得毫无纪律性,甚至走向社会都会习惯懒散。在我看来,对学生的规范教育,若从道家来看,并不是要像这样什么都不管,而自欺欺人的说达到了教育目的。而是顺应学生自身的发展。对于大学生而言,即是鼓励引导每个人发掘自己的特长,而不是过多要求他们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由此让每个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6 外部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物质文化是精神和制度文化的载体,就好像一台计算机,如果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大学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