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25469 上传时间:2016-11-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化学选修 化学反应原理复习第一章一、焓变 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H(2)kJ/学键断裂吸热 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 所有的燃烧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金属与酸的反应 生石灰和水反应 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 晶体 H)28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以 O、C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

2、化。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 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各物质系数加倍,H 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 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三、燃烧热1概念:25 ,101 烧热的单位用 kJ/注意以下几点:研究条件:101 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究内容:放出的热量。(反应就进行得基本完全了。2、可以利用 K 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 (Q:浓度积)_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K:反应处于

3、平衡状态 ;_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3、利用 K 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若温度升高,K 值增大,则正反应为 _吸热_反应若温度升高,K 值减小,则正反应为 _放热_反应四、等效平衡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 ,只是起始加入情况不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2、分类(1)定温,定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第一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必须要保证化学计量数之比与原来相同;同时必须保证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与原来相同。5第二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来相同即

4、可视为二者等效。(2)定温,定压的等效平衡只要保证可逆反应化学计量数之比相同即可视为等效平衡。五、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1、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1)熵:物质的一个状态函数,用来描述体系的混乱度,符号为 S. 单位:J1)体系趋向于有序转变为无序,导致体系的熵增加,这叫做熵增加原理,也是反应方向判断的依据。.(3)同一物质,在气态时熵值最大,液态时次之,固态时最小。即 S(g)S(l)S(s) 2、反应方向判断依据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判读依据为: 反应能自发进行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注意:(1)H 为负,S 为正时,任何温度反应都能自发进行(2)H 为正,S 为负时,

5、任何温度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第三章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非电解质 :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强电解质 :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注意: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等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 溶于水的 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3、电离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 离子的速率 和离子结合成 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 平衡状

6、态 ,这叫电离平衡。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 越小 ;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 减弱 电离。D、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9、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用可逆符号 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10、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物质 单质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 。如 6、=强电解质: 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如 弱电解质: 弱

7、酸,弱碱,极少数盐,水 。如H 3u(2、H 2O混和物纯净物6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 (一般用示酸,示碱。 )表示方法:+ A+ 1、影响因素: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b、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C、同一温度下,不同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如:3F22S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1、水电离平衡:: 水的离子积:K W = cH+c 25时, H +=10-7 ; H+= 1*10 注意:K W 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 一定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2、

8、水电离特点:(1)可逆 (2)吸热 (3)极弱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酸、碱 :抑制水的电离 *10 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是 吸 热的)易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 1*10 液的酸碱性和 1)+(2)测定方法:酸碱指示剂 甲基橙 、 石蕊 、 酚酞 。变色范围:甲基橙 色) 石蕊 色) 酚酞 红色)纸 操作 玻璃棒蘸取未知液体在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即可 。注意:事先不能用水湿润 纸;广泛 纸只能读取整数值或范围三 、混合液的 计算方法公式1、强酸与强酸的混合:(先求H +混:将两种酸中的 H+离子物质的量相加除以总体积,再求其它) H+混 =(H +1H+2 (V 1+、强碱

9、与强碱的混合:(先求混:将两种酸中的 求其它) (1(V 1+ (注意 :不能直接计算H+混)3、强酸与强碱的混合:(先据 H+ + =算余下的 H+或 H +有余,则用余下的 H+数除以溶液总体积求H +混;有余,则用余下的 H -混,再求其它)四、稀释过程溶液 的变化规律:1、强酸溶液:稀释 10 = + n (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 7)2、弱酸溶液:稀释 10 +n (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 7)3、强碱溶液:稀释 10 = n (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 7)4、弱碱溶液:稀释 10 n (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 7)75、不论任何溶液,稀释时 是向 7 靠近(即向中性靠近) ;任何溶液无限稀

10、释后 接近 76、稀释时,弱酸、弱碱和水解的盐溶液的 化得慢,强酸、强碱变化得快。五、强酸(碱(和计算规律1、若等体积混合4 则溶液显中性 5 则溶液显碱性 pH=3 则溶液显酸性 pH=混合后显中性4 V 酸:V 碱=1:14 V 酸:V 碱 =1:10 14-( 五、酸碱中和滴定:1、中和滴定的原理实质:H +即酸能提供的 H+和碱能提供的 、中和滴定的操作过程:(1)仪滴定管的刻度,O 刻度在 上 ,往下刻度标数越来越大,全部容积 大于 它的最大刻度值,因为下端有一部分没有刻度。滴定时,所用溶液不得超过最低刻度,不得一次滴定使用两滴定管酸(或碱) ,也不得中途向滴定管中添加。滴定管可以读

11、到小数点后 一位 。(2)药品: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3)准备过程:准备:检漏、洗涤、润洗、装液、赶气泡、调液面。 (洗涤:用洗液洗检漏:滴定管是否漏水用水洗用标准液洗(或待测液洗)装溶液排气泡调液面记数据 V(始)(4)试验过程3、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误差分析:利用 n 酸 c 酸 V 酸=n 碱 c 碱 V 碱进行分析式中:n酸或碱中氢原子或氢氧根离子数;c酸或碱的物质的量浓度;V酸或碱溶液的体积。当用酸去滴定碱确定碱的浓度时,则:c 碱= 碱碱 酸酸酸 上述公式在求算浓度时很方便,而在分析误差时起主要作用的是分子上的 V 酸的变化,因为在滴定过程中 c 酸为标准酸,其数值在理论上是

12、不变的,若稀释了虽实际值变小,但体现的却是 V 酸的增大,导致 c 酸偏高;V 碱同样也是一个定值,它是用标准的量器量好后注入锥形瓶中的,当在实际操作中碱液外溅,其实际值减小,但引起变化的却是标准酸用量的减少,即 V 酸减小,则 c 碱降低了;对于观察中出现的误差亦同样如此。综上所述,当用标准酸来测定碱的浓度时,c 碱的误差与 V 酸的变化成正比,即当 V 酸的实测值大于理论值时,c 碱偏高,反之偏低。同理,用标准碱来滴定未知浓度的酸时亦然。六、盐类的水解(只有可溶于水的盐才水解)1、盐类水解: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 H+或 2、水解的实质: 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 H+或 坏水的电离,是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 。3、盐类水解规律:有 弱 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 强显谁性,两弱都水解,同强显中性。多元弱酸根,浓度相同时正酸根比酸式酸根水解程度大,碱性更强。 (如:)4、盐类水解的特点:(1)可逆(与中和反应互逆) (2)程度小 (3)吸热5、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温度:温度越 高 水解程度越大 (水解吸热,越热越水解)浓度:浓度越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