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老年人素材集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398851 上传时间:2017-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龄老年人素材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低龄老年人素材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低龄老年人素材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低龄老年人素材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低龄老年人素材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低龄老年人素材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龄老年人素材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所谓低龄老年,也就是在老年人社会群体中年龄偏低的老年人。准确地讲,就是 60 岁至 70 岁之间的老年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提前离职、退休的人逐年增多,我国已提前进入老年龄化社会。人到老年,生理、心理、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都发生新的变化。由此而带来一些新问题,使老年人心理状态失去平衡,增加了一些不稳定的心理因素。尤其是一些昨天还在工作岗位,今天已走向社会的低龄老年人表现尤为突出。低龄老年人如何面对现实,尽快适应新环境,那么就必须学点老年心理学,尽快调整心理状态。在生活中找乐趣,于老友中多沟通,自我调节情绪、情感,变消极的心理压力为积极的心理状态,以积极的

2、心态去寻找人生的晚年幸福。此点,谓之自己的深刻体会。首先,要分析了解低龄老年人心理学。所谓老年心理学就是研究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变化、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是老年学研究课题之一。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过程。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俱,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心居怠堕,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寒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食欲不妙,寝处不安。”以上论述从视觉、听觉、味觉、记忆、性格、情绪等方面对步入老年群体中的低龄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虽属古人所言,但对今人启迪颇深。从心理变化和生理特征均有学习借鉴之价

3、值。综上所述,低龄老年人要时刻具备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克服多疑、自卑、自弃的心理障碍。这是每个老年人特别是低龄老年人的大忌。根据自身条件应加强锻炼,愉悦身心,多方面开拓自己的活动空间,调动自己的兴趣,以充实生活内容,从而减少心理上的压力,变消及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心愿从事力所能极的事,进行人生二次创业,开创人生第二个春天。同时,低龄老年人要善于顺应环境,适应困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牢牢把握好自身,充足眼前,过好每一个今天,迎接明天,新生活不断追求,不懈努力,才能使生命更有朝气,更有力量,老有所为,使生活更幸福、更安全、更快乐。其次,要分析了解并掌握低龄老年人心理状态。人

4、生在世,快乐与否,取决于一个良好的心态。心乐则百年长青,心死则百病缠身。一片豁达心,万事放眼外,心态放得正,身体少生病。可见,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到大,从幼到老,犹如季节转换,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也是必然经历。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此一脍炙人口的哲理,迄今广为流传,并以后人所印证。低龄老年人要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豁达开朗,用平常心、平实事,过好每一天,向往新生活。尤其是一些昨天在单位称之为这个长、那个头,而今天却成为社会中的普通一员。老想着在职时一呼百应,八面威风,而今却失去了权力,失去了颜面,心理上的反差致使一些人面子难堪,精神消沉,悲观、失落油然而

5、生,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君非曾想:草随风动,权随职走,退休离职,政策所规,自然规律,人们即是在顺应社会规律自然法则下生存发展的,否则,违背规律及法则,将会有损形象,有失道德。那种权力至尊、权威至上的人其教训,即是在规律与法则面前把握的不佳,以至败此,成为罪人。有人云:人生在世,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此言辩证。因此,劝君要豁达一些,开朗一些,遇事拿得起、放得下,调整好心态,常备平静心,平常心,平和心,善待你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珍惜生命,珍惜光阴,过好每一天。抛弃悲观失落感,把“老了,老了,不中用了”等失落悲观之说,抛到九霄云外,开启人生的新起点。其实,人的年龄有生存年龄和生理年龄之分。据医学

6、心理研究,60 岁的人应有 50 岁的心理状态才是正常的。通俗地说,也就是自己的年龄应当是生存年龄减去十才属于正常范畴。为此,低龄老年人应重新定位自己,放开眼量看世界,展开双目观未来。要自我调节,什么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均视而不见。名利乃过眼云烟,钱财属身外之物。忘掉昨天,过好今天,以乐观的心态迎接美好的明天,让低龄老年人的“第二青春”熠熠生辉。第三,要分析了解低龄老年人的角色转换。我还是昨天的我,人还是同样一个人,昨天鞍前马后众人捧,面对此情此景,每一个人从单位走向社会,由官位走向平民,其过程都属自然,要分析了解低龄老年人的适应期、过度期。在此期间,每一个低龄老年人都要找准位置,做好角色的转

7、换,不怀昨日荣耀,坦然接受现实的今天。职权名利不是与身俱来,但人还是要做下去的。“风物长宜放眼量,牢骚太盛防肠断。”远离繁琐事,正好修身心,劝君不妨在闲暇之余静下心来多读书,学会明智、学会理智,积极参与生活,不要把过去看得太重,把事情看开了,心胸自然就开阔了,一切事情也就是那么回事。别烦恼,向前看,晚年旅程更灿烂。为此,低龄老年人要做到:一要平静心绪。有的人面对赋闲,想入非非,心绪不稳,焦燥不安,架子难放,介民难做。怎么办?这就要我们直面人生,以豁达的心态融入到普通人群中去,认真体味本来的平民生活。二要放平心态。莫攀比,以乐观的情绪,理智的眼光看待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常怀满足心,知足常乐,达观

8、快乐,胸怀坦荡天地宽。三要培养兴趣。低龄老年人刚退休离职,无所事事,赋闲家中,在这个人生的转型期,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壮的身体,重新确立生活信念,注重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如读书修身养性,旅游开阔视野等。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这个道理。常读书可以使人充实,时时清醒,步步睿智;出外旅游可以领略祖国壮丽河山,亲身观赏大自然,领略人生要义,让生活丰富多彩,始终保持恬静、愉悦的心态,方能快乐每一天,幸福度晚年。让晚年生活富有一定的情趣和价值。低龄、中龄、高龄老年人概念特点低龄老年人泛指年龄在 60-69 岁之间的老人。特点是:(1)身体尚好,头脑比较清楚;(2)经济上能自立,生活

9、上也能自理,不仅不需要周围人给予照顾,反而可以再为社会或家庭做些工作;(3)主要与配偶及未婚子女一起居住;(4)一般不甘寂寞,需要活动场所和参与机会,再就业愿望强烈。从现阶段来看,发展中地区或落后地区人均寿命相对较低,因而低龄老人比重较大,高龄老人比重较低。低龄老人是指已经退休,年龄在 70 岁以下的老年人。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相对发达国家比较低,一些企业单位的内退、病退、特岗退休导致了大量准老年人提前进入退休状态,退休后的寿命占到生命周期的三分之一左右,低龄老人已经形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为此对完善对低龄老人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提出几点建议:第一,改进社区组织管理模式。借鉴北京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10、模式,对低龄老人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台账,将低龄老人纳入社区最小单位“格”的管理目标,发挥街道社区信息平台作用,根据个人特长和意愿开设适合低龄老人的互动平台,发挥低龄老人在社区建设、课外教育、养老助困、民事调解、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实现对低龄老人人力资本的再利用。第二,建立目标考核制度。把对低龄老人的社会管理纳入社区考核目标,建立健全相配套的制度,增加政府对社区低龄老人管理服务活动经费的投入。第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鼓励低龄老人参与社区建设。设立“老有所为”贡献奖,对在社区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年人进行表彰和奖励。第四,实现社会资源老少共享。针对低龄老人接受再教育的热望和正规

11、老年大学紧缺的实际,在低龄老人中发掘教师资源,以无偿或低偿服务为主。对社区内学校的文体设施、社会的娱乐设施等公共资源在规定的时段内有组织的对低龄老年人免费开放,矫正社会“重幼轻老”的心态,让老年人也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第五,发展非政府组织,倡导志愿者活动。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发展非政府组织,开展各类公益事业,倡导志愿者奉献,使低龄老人社会管理纳入常态规范轨道。一、 低龄老人发挥余热调查情况2005 年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 1.45 亿,占总人口的 11%,其中 60-69 岁的低龄健康老人占到 70%多。1990 年北京市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

12、市老年人口为170.2 万人,其中低龄健康老年人占到 62%,约百万人口。这些低龄健康老年人大多有专业技能且社会阅历丰富,精力比较充沛,因此合理开发低龄老年人才资源,既可为国家和社会创造财富,又可提高老年人自我保障能力,同时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05 年 6 月-8 月份,民革市委就低龄老人在社区发挥余热问题在东城区 200 位低龄老年人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 65%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愿意参与社区活动;130 人选择文体活动;被选择最多的是医务服务和花木修养;每周工作 15 小时以上的有 141 人;且大部分低龄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表示不计报酬。二、 低龄老年人参与社区活

13、动的意义调研组认为,低龄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发挥余热,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低龄老年人是重要的人才资源。研究表明,60?69 岁的低龄老人,思维判断能力还保持着普通人智力高峰期的 80?90%,他们中的一些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甚至将进入又一个高峰期。不仅如此,老年人有着许多青年人不具备的优势,他们中许多人都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和业务能力,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技能,所以把老年人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可以大大增加社会财富。2、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障能力,不仅能减轻社会部分负担, “老有所养 ”更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基础。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

14、的覆盖面还有限,城市占老年人口的 72.2%,农村仅占 5.5%。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需要依靠家庭和自食其力来解决。另一方面,还存在部分养老资金收入低的退休人员、退休金不够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需要通过再就业增加收入,补充“老有所养” 。目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老年人根本不可能进入劳动力市场,最现实的出路就是就近在社区从事第三产业,这样既有利于社区建设,又能使老年人获得一定收入,满足生活需要。3、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老年人患离退休综合症的比例与文化程度成正比,素质越高,比重越大。心理学家认为,老年综合症并非单纯生物因素或生物老化所致,同时受着心

15、理、社会、精神、行为等因素影响。老年人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适量工作,不仅可以控制老人精神老化进程,而且有利于身体康复,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增加整个社会活力。4、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是社区建设的需要。社区建设涉及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领域宽,服务项目多,内容丰富,其服务项目的福利性、建设方法的灵活性、地域的就近性、服务对象的群众性等特点都极其适合老年人参与,同时社区也非常需要可靠的、知根知底的在本社区居住的老人们的帮助。国 外 相 关 经 验日本在 1970 年进入老龄社会以后,也遇到过老年人的就业和再就业的问题,日本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退休者继续造福社会的政策。比如,为避免日益增多的退休者无事可做,

16、劳动省建议将退休年龄处长到 65岁,这个建议已经实行。他们还对 60 岁以上职工实行“部分工资、部分领养老金制度”。东京都组织的“白发人才银行”负责介绍退休者重新就业。政府决定在 10 万人口的城市都成立这样的组织。此外,为了鼓励退休者重新就业,日本还注意让退休者不断补充新知识,创办了“高龄者教室”。招收对象为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学习内容有对社会变迁和理解、健康维护以及社会服务等。日本的老年大学多由地方民意人士集资兴办,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学制为 4 年。同时,大力兴办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的服务业。据日本劳动省调查,1978 年全国有 41 万老年人再就业,其中进入第三产业的占 63.7%。据东京大楼保养协会调查,仅东京每年就要招收两万多人,其中多数是中老年人。在日本,人们普遍认为发展服务性的第三产业既有利于社会建设,又是解决中老年人就业问题的良方妙策。1979 年劳动省成立了一个“开发研究会”,专门探讨包括“在雇佣中老年职工方面,第三产业中哪些行业有发展前途”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面临的问题与日本当年遇到的问题有相似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