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简化的过程人们对汉字改革的态度 支持汉字简体 支持汉字繁体 支持繁简并存汉字与拼音小结,几千年来,汉字经历了多次的演变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直到楷书,总的趋势是沿着字形逐步简化、表音成分逐渐增加的方向发展五四”以后,中国产生“将文字交给大众”的呼声国务院于1956年1月28日在第23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这是新中国对汉字进行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汉字简化方案》中将544个繁体字简化为515个简化字经过几年的试用和推广,到1964年,简化汉字增加到2238个 80年代初,中国还推行过一次汉字简化,公布了一批汉字简化的试行方案,但由于使用过程中不断发现这个简化方案的缺陷,这一批简化汉字不久就宣布停止使用第一次汉字简化1949年成立,在1952年2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集民间及民国以来主张汉字简化学者们的建议,于1954年底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于1955年2月公布于人民日报上,7月,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由董必武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该会成员该会于 1956年1月28日通过简化字515字及简化偏旁54个 1956年1月28日——中共第一批简体字出炉,第二次文字简化在1964年国务院又公告了《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使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类推的1754字,共2236字,这就是今天通行大陆的简体字。
」在1967-69年文革火热时期,各地方红卫兵都曾推出不同程度过份简化的字体,文革后也明令禁止使用第三次文字简化到了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随即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草案1986年由「国务院」废止「二简方案」同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组成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而且和「文化部」、「教育部」同时发表「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一致表示: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应当保持稳定,以利应用至此,大陆汉字简化运动暂告一段落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赞成简化字的推行在超过3000年的汉字历史中,各种字形的变迁、沿革由来已久,但呼应于语言(国语)统一运动的文字改革,其议论的喧腾则在进入20世纪后亦即随着清末民初教育的普及,整理字体、削减笔划得到了提倡,不久就出现了各种简体字的草案这一动向的加快,是在1917年的文学革命以后,其时对简体字案贡献最大的是钱玄同钱在文中给向国语统一准备会提出的这两个提案分别以“治本”(根本的解决)和“治标”(过渡的措施)定位。
也就是说,到将来汉字全面废弃、由罗马字的表音文字取代之前,将现行的汉字简化使用从古文、篆书到隶书、楷书、行书到“破体、俗体、小写”变化的字形沿革的过程来看,“数千年来,汉字字体时时刻刻都在走向简略化” 钱玄同的汉字改革论得到国语准备会多数人的赞同准备会设立了“汉字省体委员会”,除钱玄同之外,另有胡适、沈兼士、黎锦熙、周作人等15名委员而且,当时两大出版社的编者、文化界的重镇张元济、高梦旦(商务印书馆)和陆费逵(中华书局)也对这一提案表示支持和赞同尤其是陆费逵在1921年还发表了自己的“汉字整理意见”,作为热心的汉字改革家为人所知简化字易学便用,有利于普及教育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坚持使用包括简化字在内的规范汉字,使汉字成为规范、易学、便用的文字简体字比较繁体字有易学,易写,易推广,易交流等诸多优点.简体字是中华文化进步与发展,我们使用几十年简化字后,对于简化字的好处每个人都会深有体会.所以我们很容易判断简体字的推广与运用是中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在许多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进步与发展要予以确认和肯定.这样有利于我们再向前行.繁体字几大缺点: 1.难学,49年以前识字人少与此有关 2.不够环保,浪费油墨 3.浪费时间,效率不高,赞成恢复繁体字认为推行简体字会造成文字混乱。
认为简化汉字是所谓“俗字”、“别字”,不应提倡怕汉字消灭在新旧文字并用的过渡时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拼音文字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人数一天天扩大,汉字的使用范围虽然将要相应缩小,种顾虑是怕古代文化遗产无法继承有些人以为实行拼音文字以后,古书没有人能懂了,古代的文化遗产将无法继承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 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会意字象形字大多是在繁体字中体现,学习繁体字能让我们感受到语言文化的滋养,加强了我们的文化修养再者香港台湾海外还使用繁体字,那么与之交流如果连繁体字都不认识,就成了语言障碍支持繁简并存各有优点缺点,汉字与拼音早在一九四○年,毛主席就指示我们:“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七○一页)近年来,毛主席更进一步指出了中国文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就是说必须把汉字逐渐改变成为拼音文字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要是丢掉它过去长期积累起来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珍宝,靠简单化、拼音化来创造新的文明是不会有什么成果的。
我记起了某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的名言,三十年前他接见我的时候说过:“单是会拼音,单是会认字,也还是文盲他的话值得我们深思有人以为废除汉字,改用拼音,只要大家花几天功夫学会字母就能看书写信,可以解决一切其实他不过同祖宗划清了界限,成为一个没有文化的文盲而已以拉丁文为代表的表音字母的优点是好写好认好读好记,运用表音文字为主的人类就象是一群青少年人,有敢想敢说敢干的闯劲,开拓创新能力强,善于发挥自己的潜能,推销自己,主张人尽其才直爽、坦率,重视独立的个性自由、平等重视效率,主观能动性强,强调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者,主张人能动地改造世界世界科技和社会发展到现在的水平,无疑是表音文字字母摆脱象形、书写右倾、独立组词的影响的优点之一;善于分析、解剖,力求专业、深入、精细和准确,思维方式是直线性的,逻辑思维强,工作、学习、生活追求简单、方便、实用,这是受表音文字简单却无法省略笔画、必须精确和字母线性排列的影响的另一优点总之表音文字的优点就是表音符号脱离象形,驱使书写者主观能动性强、重人性、个性自由、理性符号简单无法省略笔画,驱使书写者养成精确、简单,重视效率的习惯缺点是没有象形符号影响,使书写者不能充分发挥右侧大脑半球的功能,宏观调控能力差。
至于书写右倾10℃,并非拼音文字的专利,表意的汉字同样也可以右倾书写,所以不需多言既然两大文字都有优缺点,何不象目前一样两种文字同时使用,以便取长补短然而,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汉字必将以其弱点比拼音文字多而逐渐消亡,形成拼音文字一统天下的局面,反而不利于拼音文字的改革发展,当然也不利于最优的世界统一文字的诞生人类的劳动需要脑力劳动,同时也离不开体力劳动;人类的进步需要精神文明,同时也离不开物质文明;历史的发展应该是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杂交优势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成果,为我们的汉字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和参照中国人是合二为一的行家里手,最善于融汇贯通、取长补短因此汉字改革拼音文字只可借鉴,不可照搬否则,便使汉字改革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汉字应该怎样改革呢?我们还是先分析两大文字系统给人类产生的影响的优缺点吧!汉字对中国人的影响,有哪些优缺点呢?在优点方面,认知的实践性、思想的实事性、具象性、辩证性和系统性,重情感、直觉、联想、感悟,智慧中的稳健、深沉、明理、温厚、宽容,重视财物,物尽其用,左、右脑功能发挥都较好等应该说是中国人的长处,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显示了卓越的宏观调控,维护社会稳定,甚至同化不同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的能力,这是象形、端庄的汉字带给中国人的优点。
然而对抽象的精细的准确的如冒险、解剖、分析、统计数字等不感兴趣,过于考虑社会家庭,不尊重个体自由,等级观念强,崇拜权贵(喜欢寻找保护伞),依赖思想重(喜欢拉关系),过于忍让,委曲求全,个性扭曲,仅仅满足于物欲,主观能动性不强,缺乏诚信,漠视时间、效率,猜疑心重,性格内向、封闭、保守等则是其短处,这是象形符合太多、变形的偏旁部首结字(包括包围、半包围结构)的汉字,留给中国人的弱点专注于原始的物质状态则难以在精神上追求超越,沉缅于艺术则难以充分发挥理性思维的潜能,性格内向则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负担太重则无法轻装前进……总之,汉字的象形构字带给书写者的影响有优点也有不足,而立体的包围、半包围的构字则是弊大于利汉字改革既要保留自身的长处,也要吸取拉丁字母的优点,还应借鉴日语假名的经验,更必须具备好写好读易记等文字的一般功能,就象利用杂交水稻的优势一样,以求获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杂交良种”所以改革后的汉字,首先必须好写,这包括笔画少 断笔少,书写字体稍偏右倾 好认:最好是以精简浓缩现有的表意的偏旁部首为基础,并适当借用表音的拉丁字母和日本假名好读:读音可以仍然按照现在的读音不变、字义不变,只变字形。
《新华字典》部首目录中的偏旁部首可作为选取字根的基础,电脑五笔字型的130个字根更为其提供了范例 形成“老中青”结合,人人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竞争中争先恐后地争上游,充分发挥左、右两侧思维优势,凝聚成中华民族腾飞的强大动力1、 汉字很完美,虽然有点问题,但无法改动 21 (17.95%) 2、 汉字很优秀,但存在一些问题,应当改良 22 (18.80%) 3、 汉字很优秀,但存在缺点,应恢复正体字/繁体字,废除简化汉字 57 (48.72%) 4、 汉字有很大优点,但也有较严重的缺点,应将汉字改革成拉丁化新文字 5 (4.27%) 5、 汉字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应用民族笔画形式加拉丁化拼音改革汉字 4 (3.42%) 6、 汉字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应用民族笔画形式改革汉字,增加表音准确性 5 (4.27%) 7、 汉字不优秀,存在严重问题,应当改革 2 (1.71%) 8、 汉字不优秀,应当抛弃,改用其他文字 1 (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