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课程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5301094 上传时间:2017-12-13 格式:PPT 页数:131 大小:2.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课程(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能源管理体系标准(GB/T23331-2009)培训课程标准理解,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一、我国能源状况: 我国人均淡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和水资源消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2007年能源消费增长率为7.7%,占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一半。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均高于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二、国际上的压力和环境生态问题: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成为保护地球家园的共同措施;中国的策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化石燃料的消耗过程不仅污染环境,还将诱发温室效应、酸雨、疾病、农业减产等问题;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

2、源利用效率,可以降低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危害、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石油消耗趋势,我国的能源问题,200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2.1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但是能源消费的增长更加迅速。2006年,能源消费总量24.6亿吨标准煤,超过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亿吨标准煤以上。1990-2006年,石油消费由1.15亿吨增加到3.5亿吨,煤炭消费由10.6亿吨增加到23.9亿吨,16年间能源消费翻了一番以上。煤炭每年增产2亿吨,仍然供不应求。,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我国能源问题,人均能源资源不足,质量较差,探明程度低;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大;

3、劳动生产力低;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供需紧张,缺口大;能耗高,利用率低;农村能源问题突出能源开发西移,开发难度和费用增加能源安全问题(石油安全) 能源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能源价格问题,我国的能源供求矛盾,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尤为紧缺。2008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原油9000多万吨,成品油700多万吨,按实际的国内产量和进口量计算,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50%。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能源消耗还将持续增长。能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在我国石油等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我国能源安全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能源紧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国的能源效率低,中国的能源

4、效率低,节能潜力大。-从单位产值能耗看 2007年中国的万元人民币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1.06吨标准煤,为美国的2倍、欧盟的4倍和日本的8倍;-从能源利用效率看 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从单位产品能耗看 8个高耗能行业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温室效应,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从二氧化碳排放看,虽然我国人均碳排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但排放总量已不小,同时仍在持续增加。科技部、国家气象局和中科院等六部门2006年年底公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我国“温室”现象将有所加剧,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比目前上升1

5、.3-2.1,到2030年上升1.5-2.8,到2050年上升2.3-3.3,这将对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农牧业、卫生、旅游、电力等行业,以及海岸带社会经济系统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在此意义上,节约能源对保护和改善环境,保卫人类生存家园意义重大。,2006年主要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十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 资源短缺,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我国在节能方面的举动,能源审计能源需求侧管理能效标识环境标志清洁生产节能产品认证环境权交易低碳产品认证(等等),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三、管理和行为节能,提高节能意识的作用:开源节流,节约放在首位。

6、开发和应用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 应用系统的管理方法,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方法,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管理节能和行为节能,成为能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对社会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民众的节能意识,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建立和谐社会 有利于发挥企业节能的积极性 有利于促进国家有关能源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落实;_ 推广先进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挖掘和利用最佳的节能实践与经验, 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促进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现实意义 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组织架构,规定职责; 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 保持良好的公

7、共、社会关系,增进相互了解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能源管理体系理论基础,采用与其他管理体系相同的系统理论:发挥能源管理体系的整体优势,达到系统节能的目的。采用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置)运行模式:持续改进的循环模式有助于改进组织的管理业绩。应用过程方法:使所有过程有机地结合,促进PDCA循环发挥更显著的管理效率。注重融合与协调: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相融合,以达到管理体系的相互兼容、相互协调。,体系的模式,在管理承诺的基础上采用“P-D-C-A”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为实现管理承诺、能源方针和目标而进行策划、实施、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等过程,对能源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控制。,GB/T23331的

8、运行模式,GB/T23331的特点,特点:自愿性未提出绝对的绩效要求,但要求建立基准与标杆,在组织内/外进行能源绩效的比较(对标)与其他体系的兼容性将能源统计、能源审计、能源计量、能源绩效与管理体系过程相结合,促进持续改进运行模式:PDCA,GB/T23331标准适用范围,标准规定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并未对其所提供产品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提出要求。实施本标准能够改进能源管理绩效,但还需要相关技术和方法的支持。在适宜且经济条件许可时,考虑采用最佳可行的节能技术和方法,同时充分考虑采用这些节能技术和方法的成本效益。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建立系统规范的能源管理体系,规范内部管理;开展第一方

9、、第二方和第三方评价或认证等,术语与定义,能源 Energy 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的资源。理解:是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的一种资源;一次能源:有些可从自然界直接取得,如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风能、太阳能等,这种能源通常被称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通过加工、转换取得的,如电力、热力、成品油等,这种能源也被称为二次能源;直接能源和间接能源的概念;耗能工质的概念:,能源因素 energy aspect,在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影响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理解:识别能源因素,制定能源管理方案和/或运行控制措施,实施能源绩效的改进;来源: “活动、产品和服务”;识别范围:影

10、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确定优先次序:影响大小;识别方法:能源诊断、能耗分析、头脑风暴、专家识别等。,能源方针 energy policy,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能源管理的宗旨和方向。最高管理者是指管理组织的一个人或一组人;能源方针必须以文件的形式由最高管理者正式签署批准发布;能源方针通常应体现一系列的能源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能源目标是对能源方针的细化;能源方针是组织经营管理总宗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能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能源利用效率(如煤对于合成氨厂占成本的55%)对于组织的生存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能源目标 energy objective,组织所要实现的降低

11、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要求。能源目标是一个组织在能源管理方面要实现的总要求,主要依据基准、标杆、法律法规、财务、运营、标准及相关技术要求而制定的;能源目标可以是定性的,针对某一具体的能源因素提出总体要求;一个组织除了制定总的能源目标以外,还可以把总能源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和层次,形成有总目标和分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中长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能源指标 energy target,由能源目标产生的,为实现能源目标所需规定的具体要求,可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根据能源目标制定的,是为实现能源目标而规定的具体要求;能源指标通常是定量的,并且是可测量的,如综合能耗指标、节能量指标等;能源指标可以对整

12、个组织制定,也可以对于组织的局部制定,总的指标也可分解为若干个分指标。,能源管理体系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ergy(EnMS ),在能源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理解:组织应依据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组成部分可称为“要素”;其管理对象是“能源”,其核心是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组织应进行内审和管理评审;组织应不断改进其绩效。,能源管理绩效,组织对其能源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理解: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对能源因素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而取得的结果,即能源管理绩效;能源管理绩效可通过能源管理目标指标方案

13、的实现程度来具体体现;可通过节能量评价、能源审计、能源统计分析等具体评价能源管理绩效。,能源管理绩效energy management performance,能源管理基准 energy management baseline,组织针对自身能源管理情况,确定作为比较基础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理解:基准主要用于进行纵向比较;通过初始能源评审建立基准;在初始能源评审的基础上,组织应选择一个基准年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作为比较基准,来确定、评价和比较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估能源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和能源管理绩效。,能源管理标杆 energy management benchmark,

14、组织参照同类可比活动所确定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先进水平。标杆主要用于进行横向比较;为了进行横向比较,组织参照同类可比活动选定的先进水平作为比较标杆(对标);选定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先进水平可以是: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自己的最好历史水平,4.1 总要求,组织应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形成文件,以确保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范围主要是指生产运营过程、管理运营过程和生活运营过程。,4.1总要求,理解要点:文件化的体系;建立、实施、保持、改进体系;覆盖与能源有关的全部过程;确保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5、确定范围。,4.2 管理职责,4.2.1 管理承诺4.2.2 能源方针4.2.3 作用、职责与权限,4.2.1 管理承诺,最高管理者应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作出承诺,并通过以下活动提供证据:1)执行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在组织内贯彻实施;2)制定和实施能源方针和目标,并作为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3)传达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增强全员节能意识;4)确保配备能源管理体系所需的适宜资源;5)进行管理评审。,4.2.1 管理承诺,理解要点:守法制定并实施方针、目标配备资源管理评审,4.2.2 能源方针,最高管理者应制定组织的能源方针,并确保其:a) 适用于本组织的

16、活动、产品和服务特点,与已有的其他管理体系方针相协调;b) 包含对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持续改进的承诺;c)包含对遵守与能源管理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承诺;d)为制定和评价能源目标、指标提供框架;e)形成文件,使全体员工能充分理解并实施;f)可为相关方所获取。,能源方针,理解要点:三个承诺:守法、持续改进、采用最佳可行技术和实践;一个依据:评价目标指标;两个适用:特点、能源性质,4.2.3 作用、职责和权限,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对组织内的职责和权限做出规定,形成文件,并进行沟通。最高管理者应指定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a) 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b)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c) 提出改进建议;d)负责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