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事迹材料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5298622 上传时间:2017-1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医大师事迹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国医大师事迹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国医大师事迹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国医大师事迹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医大师事迹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医大师事迹材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医大师事迹材料国医大师事迹材料国医大师事迹材料 架上书万卷,窗前月一轮 龙虫雕作事,乐道不染尘 “我这辈子离不开书,什么时候不能看书了,就给我准备后事吧。” *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著有中医古籍整理、点校、研究等多部著作,并发表论文100 余篇,对针灸甲乙经等古籍的整理研究影响深远。 1964 年3 月,*与徐国仟等受命整理研究针灸甲乙经。张灿?w北上天津、北京查阅古籍的各种版本及相关资料,并阅读了大量文史哲有关著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整理校释工作完成。此后,这本针灸甲乙经校释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这次整理研究,*深切体验到中医古籍整理即文献研究对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术

2、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83 年,*被卫生部指定为华北山东片古籍整理学术带头人,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多项,出版了针灸甲乙经校注、素问吴注、松峰说疫、经穴解、石室秘录校点等 10 多部中医古籍。 在整理古籍的同时,张灿?w 对中医经典医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尤其对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条文释义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著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黄帝内经文献研究一书。 1994年,*开始撰写中医古籍文献学,每天平均工作10多个小时,历时 3年完成,全书100 多万字,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体现了国内外该专业的最高水平。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在撰写这部书的过程中,他的老伴

3、不幸去世,他自己也由于过度劳累而复发胃肠病和颈椎病。 *认为,文献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实践文化的依据。中医文献是中医学术的载体和宝库,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源泉,是中医学临床应用的指导,是中医研究的理论依据与信息资料,是中医教育的知识之源,是医史研究的素材。 研究文献离不开古汉语知识,*深厚的古文修养来自于他平时的大量阅读。他的儿子张增敏说,父亲爱书如命,经常买书,而且坚持每天读书。家里藏书 5000 余种,有上万册,其中医书 3000 多种。记者看到,*家中的客厅被改成了书房,四壁都是堆满书的书架,卧室床头枕边也都是书。 *爱书,他上街不是去书店,就是逛旧书摊。上世纪 50 年代,有一次*上市

4、集,卖染料商贩董某摊上的一集书函吸引了他,经检视知其系中国学会辑印周秦诸子校注十种,遂欲高价购买,摊主本欲用来包颜料,见*如此识货,将书相赠,让*喜出望外。该书对张灿?w后来进行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在文字通借的辨认方面提供很大帮助。 总结*的一生,从六年小学、半部论语到大学终身教授,最终被评为“国医大师”,归结到一点,就是基于他的苦学意志、敬业精神,这就是他的经验所在,也是他之所以能掌握多学科知识和具有多种爱好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这辈子离不开书,什么时候不能看书学习了,你们给我准备后事吧!”这是*时常给家人说的一句话。 吟诵诗古韵,琴石亦悟真 春秋八十载,沧桑岁月新 “我必须不停顿地努力奋斗,

5、去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给自己书房起名“琴石书屋”,不难看出他兴趣爱好之广。 他少年时逢乱世,虽只是“六年小学加半部论语”的教育,但他善于钻研,自学能力极强,写诗填词、抚琴弄笙、书法篆刻、吟唱赏石凡此种种,皆自学而成。用他自己的话说,出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培养和激发了他多种兴趣与爱好,一方面对文献研究帮助很大,另一方面生活更加丰富,尽管清贫,但精神愉悦。同时,这些兴趣爱好让他在工作压力、病伤困扰下,更善于化解矛盾,克服困难,调节生活,保养形神,以享天年。 *从少年习读千家诗到青年研读白香词谱,从中渐悟诗词韵律,开始写诗填词,以抒情怀。他的作品题材不限,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也

6、有对中医事业的赤诚之情。他常与中医界的前辈们诗词往来,作品受到同行好评,并被多家“诗集”采用。曾出版医余吟草诗词集。因其诗词格律工整,立意高远,*还被吸收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不仅会吟诗作词,*还会吹拉弹唱。青年时期,他在本村剧团就已学会笙、管、笛、箫、唢呐、二胡等民乐,还在友人指点下学会了西乐小提琴,晚年又习古琴。他的家中时常飘出悠扬的乐声。此外,他还写歌来歌颂岐黄大业,如“杏林习业歌”、“医圣赞”、“杏林颂歌”、“杏林春”、“医学经典赞”等,以示其对祖国医学之热爱。而*对国粹京剧也十分热爱,常常与票友一起唱念交流。 古人云,字者,文人之门面。*曾无论备课、临诊或办公,尽用毛笔,暇时或操管临仿,或依案读帖。他的书法自成一家,苍劲有力,浑然大气。学习书法之余他研究篆刻,从中学到很多对于文献研 1 2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