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技术转移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5268512 上传时间:2017-12-12 格式:PPTX 页数:44 大小:83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与技术转移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大学与技术转移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大学与技术转移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大学与技术转移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大学与技术转移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与技术转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与技术转移(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大学与技术转移,柳卸林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大纲,大学的起源与技术转移技术转移的模式美国大学的技术转移案例:斯坦福大学中国科学院的技术转移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案例:清华大学,一:大学的起源,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3,1. 大学、研究所的起源与作用,大学是知识创造、扩散知识的重要场所,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在许多国家是推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美国的赠地大学。斯坦福大学。研究所:国家支持的研究所在二战后开始盛行,成为使命性战略科学技术的重要场所,如原子弹的研究。 NASA,中国科学院。,5,大学的起源与演变:从象牙塔到创新源,欧洲大学:原本是象牙塔大学.教学为主.后来,追求知

2、识,为神学服务.强调大学与产业政治的脱离,自主发展.后来出现了技术大学, 法国的Ecole Polytechnique为代表.为工业和军事服务.后来在美国出现了赠地大学,主要是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后来,综合性的大学越来越多,如Cornell.(Science and innovation, 14-15),6,Humboldt大学与基础研究模型,二十世纪下半叶前:洪堡大学(Humboldt)模式: 支持大学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大学主要从事教学和研究,不涉及其它.这一模式扩散到许多国家.但东欧有教学和研究的分离.大学具有从事研究的充分自由,Module 2.7 Session 6, Birgitte

3、Gregersen,7,Source: Gransson & Brundenius, 2011,Module 2.7 Session 6, Birgitte Gregersen,8,Source: Gransson & Brundenius, 2011,Module 2.7 Session 6, Birgitte Gregersen,9,Population that has attained at least tertiary education (2008), Percentage by age groupSource: OECD 2010,Expenditure in tertiary

4、education per student (2007)(source: OECD 2010),Module 2.7 Session 6, Birgitte Gregersen,10,创新理论的提出,创新理论的提出,改变了大学的宁静大学是创新的发源地,是知识经济的发源地.,Triple helix 理论.(Etzkowitz,1997,2002?,“三螺旋”强调工业化国家的创新系统(大学,政府与企业)内这些机构主体之间交互作用的增加。(Etzkowitz et al 1998) 除了机构性方面之间的联系,每个领域都为另外的领域承担任务。因此,大学承担企业家任务,比如营销知识和创建企业,正如企业

5、开始承担学术的功能,彼此间分享知识并在更高层次的技能水平上进行培训(p.6)。MIT与斯坦幅大学的重要作用三螺旋指是指官、产、学之间透过组织结构性安排、制度性设计等机制,以加强三者资源的分享与信息的充分沟通,提高科技资源运用效率。研究界、企业和政府的“交迭”是创新系统的核心单元,他们的联系是推动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因素,各参与者互相作用,推动创新螺旋上升。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很强的“互动自反”效应。高校应当与产业界形成直接的联系,学术界应当与产业界进行紧密的整合。对创新机构主体功能的重新界定,实现大学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2,不同的观点:大学本位的理论与产学研合作,大学应当与产业界保持适当的距离

6、,不应产生过于紧密的联系。大学的旨在促进科学知识的商业化的短期科技资源配置政策将会可能严重的阻碍国家从科学进步中获益(Dasgupta & David ,1994) 。大学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就是培养经过学术训练的具有高级技能的工人,大学与产业之间应保持一种间接联系。Rosenberg & Nelson(1994)、Stephan(1996)、Mowery & Sampat(2004)以及Lundvall(2002、2004)批评:“三螺旋”理论基本没有论述到产业和政府中应如何实现与大学一样的“转换”。“三螺旋”对于大学更“产业化”作用的强调可能是正确的,尽管它夸大了这些活动在大学里,而不是在少数

7、一些学术研究领域出现的程度。但是,“三螺旋”还没有产生出主要的实证或研究进步,它作为未来实证研究的指导价值还很有限(Mowery,牛津创新手册,2011)。,实际的趋势:在创新的压力下,产学研合作(牛津创新手册,知识产权出版社)日趋频繁,现在有大量研究表明,美国公司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在增多(Powell 和 Owen-Smith 1998),公司和政府实验室则更多地参与到研究合作(research joint venture)中(Link 1996,1990)。 Hicks 和Katz(1996)发现,在自然科学领域,研究论文越来越多地是合作完成,并且这些作者有着多重机构关系横跨大学、政府和产业

8、。业务的分布式网络已经成为很多技术团体的组织基础,既表明了知识的源泉现在更加广泛的分散,也表明了管理机制开始将分散的知识协调组织起来。开放软件源代码运动正是这一趋势非常明显的例子(OMahony 2002;Weber 2003),表明了信息技术的进步是如何大大地便利了真实的网络的。正如Mowery(1999:9)评论的,“产业创新过程中机构人员及关系的多样性已经大量增加”。公司、大学和政府实验室之间的复杂网络是很多产业的重要特征,尤其是在那些技术进步迅猛的领域内,如计算机、半导体、药物和生物技术,情况更是如此。,Teaching and research as the two core act

9、ivitiesThird Mission a rather fuzzy concept covering in principle all other activities that fall outside teaching and researchThird mission activities are “concerned with the generation, use, applic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knowledge and other university capabilities outside academic environments. I

10、n other words, the Third Stream Mission is abo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the rest of society” (Russell report, SPRU 2002, pp iii-iv),大学的第三使命Third Mission?,Module 2.7 Session 6, Birgitte Gregersen,15,Module 2.7 Session 6, Birgitte Gregersen,16,Third mission (here from Aalborg Univers

11、ity),Increasing knowledge intensity in private firm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Research collaboration with universitiesMore staff with HENew mod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2)Students interests (internships, practical knowledge, etc.)Changing resource allocation mechanisms for research (specific pro

12、grammes) and teaching (productivity)Legitimacy, Value for tax-money (benefit for the society)Growing competition for research funds and students,Different driving forces,Module 2.7 Session 6, Birgitte Gregersen,17,Besid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at the highest level.“(3) The university shall collabora

13、te with society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The universitys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findings should contribute to the further growth, welfar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s a central knowledge-based body and cultural repository, the university shall exchange

14、knowledge and competencies with society and encourage its employees to take part in the public debate.”,The Danish University Act (May 2003),Module 2.7 Session 6, Birgitte Gregersen,18,19,二:大学如何服务于经济:,技术转移实践: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技术转移。美国的技术转移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开始出现早期的技术转移活动,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1906年,加

15、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家Frederick G. Cottrell教授等研究了使用专利收入资助研究项目的可能性,并把这一想法付诸实施。1907年,Cottrell为一项清洁烟囱排放物的技术申请了专利。他把专利授权给学校,但被董事会当场拒绝,因为董事会认为学校不应当卷入商业投机。于是Cottrell建立了一个从事商业投机行为的非营利组织来管理自己以及其他学校的专利。就这样,研究公司于1912年诞生。从此以后,它开始着手为大学处理专利许可。1987年,研究技术公司(简称RCT)从研究公司分离出来,作为一个非营利的纳税实体,为大学的专利申请和许可提供服务。,20,二战前后,二战结束后,维纳瓦布什(V

16、annevar Bush)于1945年在为总统所写的科学无止境的前沿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技术转移”这一概念。维纳瓦布什认识到大学的研究作为一个通过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增加知识向工业的流动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工具的价值。但在随后的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围绕着联邦专利政策产生了许多争论,主要原因是当时联邦政府在促进工业对新技术的采用方面很不成功。当时对于联邦资助下所作发明的所有权问题,政府并无政策。,美国大学的技术转移传统,美国最早的大学都是私立大学,其大学体系在组织结构上一直采用分权体制,大多数学校从当地特定的需要出发来确定自己的使命,这是美国大学与其他发达国家最大的差别之一。根据1862年的莫里尔(Morrill)赠地学院法案,通过向大学赠予土地,美国建立起了独特的公立大学(也即州立大学)系统。州立大学的研究主旨,从一开始就确定为以产业研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美国大学有别于欧洲大学、重视应用科学和工程研究的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