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5260089 上传时间:2017-12-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自改革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外出打工的家长逐渐增多,为了家庭经济发展,使得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相对落后的状况。一些农村不良的社会因素也极大地影响到学生。以*区*镇为例,该镇*居委会14个组453 户余人家,父母外出打工的 64,同时在外承包基建工程占7.8,搞交通运输的17.5,在镇上及外地做生意的占13.4。在改革开放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迫使这些家庭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抓钱上面去了,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我们对*完小留守学生做了细致的调查,全校留守儿童 552人,占全校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三,由于留守学生多在家受

2、到的溺爱在行为中爷爷奶奶是放任自由,一部分学生中坏的习惯滋生出来。一些学生存在着衣着不整齐、不讲卫生、不诚实、说谎话、讲粗话痞话流话、不孝师长、欺负小同学、爱吃零食、不做家务、待人接物无礼节、不守秩序、不爱公物,还有打架斗殴、抢强硬要、夜不归家、逃课上网等严重违法违纪现象。令人震惊的调查结果,引起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根据实情,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是当务之急。同时我们对这一实情追根溯源,认为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脱离实际,一味的追求学生成绩,德育的实际效果不佳;其二是社会负面影响着传统文化教育,一些不健康思想占领学

3、生主导地位,学生中的哥们意气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由于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在农村,所以在农村如何让学生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就成为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一个重要课题。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及表现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找到他们心理存在的问题、表现以及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工作。调研人员通过调查、走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学校生活,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性格缺陷。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

4、题,而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经商,与其联系少,有的甚至多年未与孩子谋面,很难与子女交流,使有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而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或亲戚通常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又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心理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自信、开朗的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而百分之五十的孩子表示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2)情感缺失。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本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率极低,与留守儿童联系少,有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两星期通一次电话;有的一年见到一两次,有

5、的甚至三、五年都没有见面,当孩子想找到父母的时候找不到或者碍于经济的考虑拼命克制,使许多留守儿童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由于长期的分离和缺失联系,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导和关心,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变化。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有烦恼没有正常宣泄途径,比较容易走极端,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求助、学业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3)自控能力差。家长外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造成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在家

6、里不听祖辈教导,他们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有的还迷恋网吧,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学生自控能力差。(4)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外出务工潮使农村许多孩子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外打工,另一方在家承担了全部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学习,也很少对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辅导,一旦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也无法给予释疑解难;如果父母均在外务工,孩子是隔代监护的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者文化水平较低

7、,根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如果孩子交由亲戚代为照顾的,亲戚往往不愿多加管束,管太多又怕父母回来后埋怨,还不如放任,只要不出大的乱子,他们就算完成了任务,也不会在孩子的学习上多下功夫,比较缺乏责任感。因此,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一般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的学习教育要差一些,有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习困难重重。(5)价值错位。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外出务工的父母使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改善,部分外出务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有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

8、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一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地挣钱,部分学生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产生了“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6)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在了解留守儿童心理感受时发现,回答“看到别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感到难受”的比例最高占到百分之四十多,甚至有百分之七的孩子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可见,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后果,也产生了许多烦恼和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

9、需求成年人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失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常引发种种心理问题,如情感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一旦形成,进行矫正相当困难。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一生,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对家庭、对他人乃至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后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亲情的缺失。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被访的父母中,百分之六

10、十以上半个月或一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有百分之十的平时很少联系,只是在过年过节时回家看看。从年龄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612岁的青少年阶段,遗憾的是,留守儿童在学校期间,由于集体生活的温暖会让他们暂时忘却一些烦恼,可一旦回到家里,那种特有的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疾病,比如: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缺乏同情心等。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他们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荣誉感

11、的“后进生”。从调查统计来看,大部分“后进生”都来自这样的家庭。(2)监护人的溺爱或放纵。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而主要以隔代监护为主,占所有监护人的近一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 50 岁左右,而且祖辈的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以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没有能力照顾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照顾孩子。再加之祖辈们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受“隔代亲”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往往只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

12、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的心理。根据调查,在农村一些留守家庭中,普遍存在上述这种现象。(3)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占到百分之四十左右,其中有百分之十左右的成绩特别差。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健康心理、良好品性的外部动因之一。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教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

13、全教育等。一般情况下,学校问题学生多是一些留守儿童,学校对他们通常是惩罚性的教育,教师往往是知道他们“难以管理”,听之任之,难以做到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其转化。(4)村级管理的不力。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相对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农村村级组织职能的弱化和异化;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地进行管理,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1)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留守儿童心理的适应能力。学校办学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14、,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学校的主体,留守儿童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他们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为了能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镇完小做了许多方面的努力,如抓好个案教育、搜集一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然后讲给他们听。开设心理辅导室,以帮助留守儿童疏导思想,排除烦恼,引导他们学习。开设一些活动,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学生在假日里的孤独感。在开设活动中我校借少年宫在我校落户,为留守儿童创设了一遍快乐的天地。同时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也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去处。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心灵得到了净化。(2)努力和家长沟通与合作,编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学校

15、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并且影响着学校教育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对留守儿童来讲,家庭教育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为此,*完小积极创设条件,安排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家长懂得如何去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3)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和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是教师的责任,教师要对留守儿童充满一颗爱心。这就要求教师师德高尚、业务素质高、敬业务实。为了切实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求教师要积极撰写留守儿童案例、教育论文等。虽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摸索出了一些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但我们应该看到,对于留守儿童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而且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对继续做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满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