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机会公平的思考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5253949 上传时间:2017-12-1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7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教育机会公平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关于教育机会公平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关于教育机会公平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关于教育机会公平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关于教育机会公平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教育机会公平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教育机会公平的思考(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教育机会公平的思考关于教育机会公平的思考文章标题:关于教育机会公平的思考 教育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体制性缺陷,公共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市场化倾向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国民受教育机会不公平,会影响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均衡和持续发展。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靠优秀人物来推动的,而恰恰是通过劳动者全员的努力来实现的。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人力资源在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而人力资源的状况归根到底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中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即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个人与社会的收益就越大。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瓶颈与普通劳动者素质较低不无关系,人口多,加上人口素质低,是国家沉重的人口负担,如果人口素质高,就会是丰富的人力资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实现教育机会公平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机会公平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

3、展,它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现代教育应是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的教育,不应存在教育特权,而应是普及性、民主化的教育。人人应该享受教育,人人应该接受教育,这就必然呼吁教育机会的公平。一、维护教育机会公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公平和教育公平 1公平的涵义 公平(Fairness)与公正、正义(Justice)、平等(Equality)是意思相近的词,是对某事物是否平等的一种价值判断,它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二者又统称为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 公平问题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关系,要调节各种社会关系,于是就提出了公平的问题。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就

4、把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纳入了公平范畴。一直到近现代,关于公平的讨论始终十分激烈,而且对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市场经济学中的公平概念是指机会的平等(equalopportunity)。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有关经济活动的规则、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它是调节社会关系和财富分配关系的一种规范。从根本上说,公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性质。 厉以宁教授说:公平的含义在经济学上有三种解释,一是在特定条件下平均分配叫公平;第二种解释是:机会均等叫公平;第三种解释是:收入的合理差距叫公平。其中机会均等的公平,如同大家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与运动

5、场上赛跑一样,差别是竞赛的结果,但出发点是公平的。 目前公平问题渗透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政治、经济和教育等领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公平同自由、民主一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公平越来越具有超越经济的意义。公平的有无,关系到社会凝聚力的有无,公平的大小关系到国民对社会和政府的信任度的大小,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公平的实现,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种种社会问题。 2教育公平的涵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公平由“消除歧视”和“消除不均等”两部分组成。目的在于取消或减弱教育中的不公平

6、对待。这里的“不公平”是指:(1)剥夺某个体或某团体进入各级各类教育的机会;(2)把某个体或某团体限于接受低标准的教育;(3)为了某些人及团体的利益,坚持分流教育制度;(4)使某些人及团体处于与人的尊严不相容的处境。 教育公平最终体现的是受教育者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只有人们拥有对基本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权,才能使每个人的起点平等,才能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也才能保证竞争结果的公平。如果教育不能保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保证人们的受教育机会公平,那么也就谈不上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国民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并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它包括教育机会公

7、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只有做到了上述公平,才能有教育结果的公平。 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教育改革家之一贺瑞斯 曼(HoraceMann)在一个半世纪前写道,“教育是伟大的均衡器(GreatEqualizer),是社会机器上的平衡轮”。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1 2 下一页关于教育机会公平的思考第 2页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中国国家统计局2017 年发布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群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中,被调查者选择社会风气、社会治安和教育问题的合计过半。在第五次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中,在最关注的社会问题的选项中,被调查者选择“教育问题”的占16,比2017年又上升了1.4 个百分点。 我

8、国政府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首次将“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性原则,更加关注处境不利人群受教育问题”列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2017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致词: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首次将“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性原则,更加关注处境不利人群受教育问题”列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2017 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致词这份报告中提出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1994年 3月,美国颁布的2017年教育目标,把教育目标定位在世界最高水平上,期望以世界水平的教育培养出世界水平的劳动者。于是

9、“高质量与教育公平能否兼顾?”以及“向所有人提出高质量吗?(HightSdandarsForAll?)”等成为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教育改革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同样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特征也是追求教育普及化、大众化与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建设人才能否二者兼顾。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机会公平问题会更加突出。 (3)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是追求教育机会公平 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不仅是一种个人的追求,更是政府为减少失业救济、贫困补助等财政性支出而应该采取的战略措施。美国智囊机构兰德(Rand)公司1999年教育研究报告 ClosingtheEducationGap:Benefitsand

10、costs的主要结论是:2017 年教育目标,把教育目标定位在世界最高水平上,期望以世界水平的教育培养出世界水平的劳动者。于是“高质量与教育公平能否兼顾?”以及“向所有人提出高质量吗?(HightSdandarsForAll?)”等成为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教育改革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同样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特征也是追求教育普及化、大众化与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建设人才能否二者兼顾。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机会公平问题会更加突出。 (3)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是追求教育机会公平 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不仅是一种个人的追求,更是政府为减少失业救济、贫困补助等财政性支出而应该采取的战略措施

11、。美国智囊机构兰德(Rand)公司 1999 年教育研究报告ClosingtheEducationGap:Benefitsandcosts 的主要结论是明确提出了教育机会公平应具备四个条件:(1)要提供所有儿童免费教育至某一年龄阶段;(2)无论儿童的社会背景如何,要提供他们共同的课程;(3)无论儿童出身如何,皆进同类学校;(4)同一学区内的教育机会要绝对公平。报告书不但注意到学校的差异对儿童教育的影响,强调入学机会的公平,而且还指出分化课程在发展的社会与职业结构中是不切实际的,过早的分化只会加重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受到柯尔曼对于“教育机会公平”诠释的影响,美国因而也将重点放在“入学后”效果的评估

12、上,而不是单单只在维护“入学时”机会公平。 研究表明,教育公平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报告书不但注意到学校的差异对儿童教育的影响,强调入学机会的公平,而且还指出分化课程在发展的社会与职业结构中是不切实际的,过早的分化只会加重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受到柯尔曼对于“教育机会公平”诠释的影响,美国因而也将重点放在“入学后”效果的评估上,而不是单单只在维护“入学时”机会公平。 研究表明,教育公平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中特别提出的,并被 1948 年联合国大会采用,宣言中提出教育机会公平的原则是:宣言中提出教育机会公平的原则是和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法明确规定中具体阐述了教育的资本价值,并断言受过教育的劳

13、动力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 吴敬琏在“十一五”时期必须认真解决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的问题文章中也提出:“十一五”时期必须认真解决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的问题文章中也提出中明确规定,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 比重在20世纪末要达到4。(联合国的建议则是要达到6 以上)。并且 1995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4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 54 条也规定,由政府拨款10亿新元作为启动基金,将基金收益分配给适龄儿童用以支付教育费用。正是这样的投入,提高了公民的素质,也培养了公民深厚的爱国精神。 教育充分体现平等,是新加坡的和谐之源。新加坡教育实行分流制度,即通过考核,将一部分学生从普通

14、教育转入职业教育。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都面临分流,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开发潜能、找到平衡点。新加坡人认为,“精英教育”的含义是因材施教,他们不以多少人读过大学来定义人才,而是行行出状元,即创造机遇,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才干。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虽然起薪较低,但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也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人们将教育理解为让每个人发挥自身才能,而不是制造学历歧视。他们所理解的平等并非结果的平等,而是机会上的平等。此外,政府还推出重新改造职业计划,努力帮助国民物色新的工作机会。目前,约有20xx人在此计划中受益。政府还计划在未来 12 至18个月帮助1 万名工人,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使他们有机会赚取更高的

15、薪金。1991年,美国商业环境风险资讯公司发展的调查报告认为:重新改造职业计划,努力帮助国民物色新的工作机会。目前,约有20xx人在此计划中受益。政府还计划在未来 12至18个月帮助1 万名工人,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使他们有机会赚取更高的薪金。1991年,美国商业环境风险资讯公司发展的调查报告认为在对初中、高中学生以班为单位随机抽样的几次数学、物理国际比较调查中,日本的平均成绩都列居第一位。美国等国家的教育制度虽然可以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优秀人材,但从学生的整体素质来看,是无法与日本相比的。 均质的教育成果,源自日本特有的“平等教育”。“平等教育”表现为:(1)极高的初等、中等教育普及率,初中为

16、止的义务教育达100,高中为 96;(2)中央财政大量用于缩小全国义务教育的地区间差别,努力使全国范围内保持一致,中小学生均经费地区间最高最低差异只有2 倍左右;(3)公立中小学不设重点校、重点班,通过在校际间轮换教师、平衡财政支出,尽量保持校际间不出现师资、设施设备上的差距。(4)此外最重要的是学校与教师采取“平等”的教育指导,即教师对学生不采取差别对待,制度上尽量不将学生序列化,不明确好学生、坏学生。日本教育的重点、资源分配放在如何提高能力差的学生上,以求全体步调一致地达到一定水准之上,日语中称作“抬底”,与着重培养优秀人材的“拔尖”教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 日本的一些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越分明,对自己持肯定态度的学生与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在上进欲望上所表现出的分化程度越大,社会阶层分化的意识越强。这种淡化评价的平等的教育方式,不仅培养出均质的学习成绩与学生素质,而且还培养了全体学生习惯性的上进要求,一直延续到成为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