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基础(白话文)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25247 上传时间:2016-11-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理论基础(白话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医理论基础(白话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医理论基础(白话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医理论基础(白话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医理论基础(白话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理论基础(白话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理论基础(白话文)(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基础总论中医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脏吕、组织或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因而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以维持其生活活动上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中心,配以六脏,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作用而实现的。双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

2、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一个统一整体。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的统一。一体某一局部区域内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由于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脏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如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相通。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疗局部的病变,也必须从整体出发,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

3、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季节气侯对人体的影响: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温;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因此,春温、夏热、长夏温、秋燥、冬寒,就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人体也毫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同样的情况,四时的脉象也相应的变化。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生理活动。如江南多温热,人体腠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一旦易地而处,环境突然变化,初

4、期多感不太适应,但经过一定时间,也就逐渐地能够适应了。四时气候的变化,是生物生长化收藏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有时也会成为生物生存的不利因素。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气候剧变,超过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或者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白天病情较轻,夜晚较重。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英雄模范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其一阶段

5、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其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防治原则等基本理论知识。内容共分: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七部分。1、阴阳五行,是阐明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2、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

6、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相互关系,以及脏腑组织器官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说。3、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备津液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说明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4、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的学说,经络是人体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通告气血的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5、病因与发病,主要阐述各种臻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其所臻病症的临床表现。6、病机,是阐述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上要是有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气血失常、内生五邪、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等。7、防治原则,防病和治病的基本法则。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

7、病” ,对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治疗法则主要介绍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旭,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几个上要方面。在此我们主要讲阴阳五行、脏象学说及气血津液的一些相关知识。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概论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阴阳的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一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以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阴阳者,一

8、分为二也。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如素问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气候晴朗和阴雨,炎热和寒冷,运动与静止,等等,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内部矛盾所固有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变化,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所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一般地说,几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

9、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如天为阳,地为阴,由于天气轻清故属阳,地气重浊故属阴。火为阳,水为阴,由于水性寒而润下故属阴,火性热而上炎故属阳。动为阳,静为阴,以物质运动变化而言,则“阳化气,阴成形” ,即是指当某一物质出现蒸腾气经的运动状态时属于阳的功能,出现凝聚成形的运动状态时属于阳的功能,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于医学领域,即是将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但必须指出,用阴阳来概括或区分事物的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具有实际意义。如果两者不是相互关系的,不是统一体的对立双方

10、,也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因而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且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如,昼为阳,夜为阴,而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所以说,阴阳之中仍有阴阳可分。由此可见,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阴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这种事物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中可无

11、穷无尽的。所以:“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迈出,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下,左右,天地,动静,出入,升降,昼夜,明暗,寒热,水火等,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换言之,对立是二者之间相反的一面,统一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没有对立也就没有统一,没有相反,也就没有相成。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 。阴盛而阳去牵制,阳盛而阴去牵制,

12、牵制达不到作用时,则发生病变。阴阳的相互制约过程,也是相互水系的过程,没有消长,也就没有制约,人的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这种制约与消长取得统一(动态平衡)的结果。只有阴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事物才能发展变化,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动与静的相互制约与相互消长,生产了事物的正常运动。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生发,阴主收藏,阳能化气,阴能成形,阴阳的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使事物不断地处于协调平衡状态,妈阴阳调和。只有如些,生物才有生长化收藏和生长壮老已。如果阴阳的统一体没有阴阳的对立和消长,就不可能得到制约和统一,没有制约和统一,阴阳的对立运动也就会终止了,事物便因之而消失。任何事物相

13、互对立着的一方面,总是通过消长对别一方面起着制约作用。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着的方面,也不是平平静静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处在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动态之中的,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即是疾病的形成。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别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有下了,没有下也就无所谓有上了。还有左右,热寒、表里等等,都是如此。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的别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如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队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阳之间的这种互相依存关

14、系,称之为阴阳的互根作用。 (1)体现于相对物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气和血的关系,一阴一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2)体现于机体的相对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兴奋与抑制等。(3)体现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无物质的功能,也没有无功能的物质。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故说“消长平衡” ,即是指阴和阳之的平衡,不是静止的和绝对的平衡,而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消与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如一年四季的变化,人一天之内的阴阳变化。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对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

15、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转化,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的话,则阴阳转化便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阴阳的转化,虽然可以发生突变,但大多数是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综上所述,阴和阳是事物的相对属性,因而存在着无限可分性。阴阳和对立制约,互相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是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们之间是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反相成的。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阳 上部 体表

16、背部 四肢外侧 六腑阴 下部 体人 腹部 四肢内侧 五脏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如功能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功能属阳,物质属阴,是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没有物质的运行就无以生产生理功能,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是不断促进着物质的新陈代谢。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平阳秘”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旦阴阳失调查就会导致阴阳的偏衰,而发生疾病。但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指整个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包括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与邪气均可以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正气分阴阳,包括阴液和阳气两部分;邪气变有阴邪与阳邪之分,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的过程,其结果不外乎阴阳的偏胜偏衰。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是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的不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冻是阴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