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考研笔记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25241 上传时间:2016-11-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考研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药学考研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药学考研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药学考研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药学考研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考研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考研笔记(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知识要典1 / 16 一部分 基础知识一、1、中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2、本草: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自古相沿把中药称本草。3、中药学: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的学科。神农本草经 本经 东汉末年 第一部药学专著,载药 365 种神农本草经集注 本经集注 梁朝 陶弘景 载药 730 种新修本草 唐本草 唐朝 苏敬等 22 第一部药典,载药 844 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证类本草 宋代 唐慎微 载药 1558 种本草纲目 明代 李时珍 载药 1892 种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 赵学敏 载药 9

2、21 种中国药学大辞典 民国 陈存仁中药大辞典 载药 5767 种二、道地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1、气候水土自然对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密切的关系。2、对道地药材的栽培研究,从道地药材栽培品种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的调查、地道药材生态型与生长环境关系的研究到地道药材植化的研究、地道药材的药理生态研究及野生变家种的生态研究,动物驯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短缺药材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发展优质高效的地道药材生产,国家正在实施按国际科学规范管理标准(立新的药材生产基地。3、中药的采收时节和

3、方法对确保药物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三、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1、中药炮制目的:1. 消除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或毒烈性。2. 增强药物的疗效。3. 便于制剂和储藏。4. 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之纯净,便于服用。2、主要方法:修治(纯净、粉碎、切制)、水治(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火治(炒、炙、烫、煅、煨)、水火共治(蒸、煮、炖)、其他(制霜、发酵、精制、药拌)四、药性: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

4、体现出来的作用。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1、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以 用 药 反 应 为 依 据 , 以 病 证 寒 热 为 基 准 。 确定 依 据 : 能 够 减 轻 或 消 除 热 症 的 药 物 , 一 般 属 于 寒 性 或 凉 性 , 如 石 膏 、 板 蓝 根 。 能 够 减 轻 或 消 除寒 症 的 药 物 一 般 属 于 热 性 或 温 性 , 如 附 子 、

5、干 姜 。 意 义 : 据 病 证 的 寒 热 选 择 相 应 药 物 , 治 热 病 投 寒 药, 治 寒 病 投 热 药 。 据 病 证 寒 热 程 度 的 差 别 选 择 相 应 药 物 , 寒 热 错 杂 者 , 则 寒 热 并 用 , 至 于 孰 多 孰 少, 据 情 而 定 。 对 于 真 寒 假 热 或 真 热 假 寒 者 , 则 又 当 分 别 治 以 热 药 或 寒 药 , 必 要 时 加 用 药 性 相 反 的 反 佐 药。2、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确 定 依 据 : 多 甘 味 能 补虚 缓 急 ; 多 酸 味 能 敛

6、 肺 涩 肠 ; 多 苦 味 能 降 泄 燥 湿 ; 多 咸 味 能 软 坚 散 结 ; 多 辛 味 能 发 表 行 散 ;3、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确定依据: 药 物 的 质 地 轻 重 , 凡 花 、 叶 类 质 轻 的 药 多 主 升 浮; 种 子 、 果 实 质 重 的 药 品 多 主 沉 降 。 亦 有 少 数 例 外 , 旋 覆 独 降 蔓 荆 独 升 。 药 物 的 气 味 厚 薄 , 凡 气 味 薄者 多 主 升 浮 , 气 味 厚 者 多 主 沉 降 。 药 物 的 性 味 , 凡 性 温 热 、 味 辛 甘 的 药 品 为 阳 性 , 多 主 升 浮 ; 而

7、 性 寒中药知识要典2 / 16 , 味 酸 苦 咸 的 药 为 阴 性 , 多 主 沉 降 。 药 物 的 效 用 , 药 品 物 的 临 床 疗 效 是 确 定 其 升 降 浮 沉 的 主 要 依 据。 意 义 : 升 和 浮 , 沉 和 降 , 都 是 相 对 的 。 升 浮 类 药 能 上 行 向 外 , 分 别 具 有 升 阳 发 表 、 被 动 风 散 寒 、 涌 吐 、开 窍 等 作 用 。 宜 用 于 病 位 在 上 在 表 或 病 势 下 陷 类 疾 病 的 防 治 ; 沉 降 类 药 品 能 下 行 向 内 , 分 别 具 有 泻 下 、 清热 、 利 水 渗 湿 、 降

8、逆 止 呕 、 止 咳 平 喘 作 用 , 宜 用 于 病 位 在 下 在 里 或 病 势 上 逆 类 疾 病 的 防 治 。 有 少 数 药 物 的作 用 趋 向 表 现 为 “双 向 性 ”, 即 既 能 升 浮 , 又 可 沉 降 , 如 麻 黄 既 能 发 汗 解 表 , 亦 可 平 喘 利 尿 。 影 响 因 素: 每 一 味 药 品 物 的 升 降 浮 沉 既 是 绝 对 的 , 又 是 相 对 的 ,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可 转 化 影 响 其 转 化 的 条 件 主 要 有 两 个方 面 : 炮 制 , 某 些 药 物 的 升 降 浮 沉 之 性 可 因 炮 制 而 改 变

9、 , 如 酒 炒 则 升 , 姜 汁 炒 则 散 配 伍 在 复 方配 伍 中 , 少 量 性 属 升 浮 的 药 , 在 同 较 多 的 沉 降 药 品 配 伍 时 , 其 升 浮 性 可 受 到 一 定 制 约 五 、 中 药 毒 性 :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中毒的原因:一是剂量过大,二是误服伪品,三是炮制不当;四是制剂服法不当;五是配伍不当。此外,还有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同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凡两药合用能产生剧烈毒副作用的禁止同

10、用,并严格毒药的炮制工艺,以降低毒性;对某些毒药要采用适当的制剂形式给药。此外,还要注意个体差异,适当增减用量,说服患者不可自行服药。医药部门要抓好药品鉴别,防止伪品混用,注意保管好剧毒中药,从不同的环节努力,确保用药安全,以避免中毒的发生。毒攻毒”的原则,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如用雄黄治疗疔疮恶肿,水银治疗疥癣梅毒,砒霜治疗白血病等等,让有毒中药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于诊断中毒原因,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对于搞好中药中毒枪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六、中药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叫做配伍。目的

11、:既照顾到复杂病情,又增进了疗效,减少了毒副作用。相使 两种以上性能功效有共性的药物合用,一为主,一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功效。相须 两种以上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其原有药效。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相杀 一种药物能清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相恶 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是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相反 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单行 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七:中药禁忌1、配伍禁忌:就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十八反歌:乌怕半蒌贝蔹及,草反遂芫藻大戟,本草明言十八反,诸参辛勺俱叛

12、藜。十九畏: 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和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2、证候禁忌: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之。所以除了药性极为平和者无须禁忌外,一般药物都有证候用药禁忌。3、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慎用的药物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而禁用的药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

13、、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等。4、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指出了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黄疸胁痛应忌食动物脂肪及辛辣烟酒刺激物品;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肾病水肿应忌食盐、碱过多的和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此外,古代文献记载

14、: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丹参、茯苓、茯神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以及蜜反生葱、柿反蟹等等,也应作为服药禁忌的参考。八、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中药知识要典3 / 16 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九、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2/1。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二次服用。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

15、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包括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十、服药方法:汤剂:一般宜温服。但解表药要偏热服,服后还须温覆盖好衣被,或进热粥,以助汗出;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以防格拒于外。如出现真热假寒当寒药温服,真寒假热者则当热药冷服。丸剂:颗粒较小者,可直接用温开水送服;大蜜丸者,可以分成小粒吞服;若水丸质硬者,可用开水溶化后服。散剂、粉剂:可用蜂蜜加以调合送服,或装入胶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刺激咽喉。膏剂: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呕吐。冲剂、糖浆剂:冲剂宜用开水冲服;糖浆剂可以直接吞服。此外,危重病人宜少量频服;一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对于神志不清或因其它原因不能口服时,可采用鼻饲给药法。在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得汗、泻下、热降即可停药,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清热太过,损伤人体的正气。第二部分 各论一、解表药: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经、膀胱经。主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平素多汗,伤津者慎用,剂量不宜过大。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