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赴郑州社会实践报告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5219372 上传时间:2017-12-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一赴郑州社会实践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五一赴郑州社会实践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五一赴郑州社会实践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五一赴郑州社会实践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五一赴郑州社会实践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一赴郑州社会实践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一赴郑州社会实践报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一赴郑州社会实践报告五一赴郑州社会实践报告一、二七塔上初识郑州经过十四个小时的颠簸,五月一日上午9点,我们一行五人终于踏上了郑州的土地。劳动节的郑州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商家的促销活动在喧闹地进行着,街上有很多残疾行乞。刚下火车,我们首先参观了离火车站不远的二七纪念塔。登上二七塔,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史料历历在目,那一幅幅图片、一行行文字和一件件实物无声地陈列着,向人们描述那段历史。和我们一同参观的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和一个大概六七岁的小姑娘,小姑娘在母亲的引导下朗读墙上刊登在一份当年刊物的诗:军阀手上的铁,工人颈上的,头可断,肢可裂,革命的精神不可灭!不知道小姑娘是否读懂了其中的含 y,从那一件

2、件历史文物中,我们感受到了当年的惊心动魄。二、感受工人文化宫里的突变放下包裹后,没有来得及拂去旅途的疲惫,我们便直赴河南省工人劳动文化宫。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种景象:这里人很多,一群群老人正围在一起打牌、下棋,还有在听唱戏的,一派祥和的节日气氛。因自己以前对工人及其生活所知甚少,当展现在面前的是一摊一摊的对弈者、喧闹的打牌人、以及簇拥于戏摊子前的人群时,我们几乎惊愕了,无法形容自己内心的感受,也许这派欣欣向荣与自己脑海中那尖锐的矛盾实在难以连接在一起吧。我们五个年轻人的闯入似乎让人觉得有些不协调,虽然我们有意彼此拉开距离,但一眼就能看出是一起的。本以为在这样休闲的场景自己该不属于另类,可当

3、我们想融入其中的任何一小群人,听听他们在聊什么时,却遭到了意外的排挤。我们的一个组员这样描述她当时的感受(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当我在一个牌局外加入观众中时,旁边的一个中年人先是一回头,然后用打量的眼光从头到脚扫一遍,最后扭过头,再将讯息传递给下一个人。就这样,直到人群中的每一个人都时不时地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你,反复几次,我有点受不了了,有一种被灼灼的目光穿透的感觉。我开始后悔自己的白衣服在灰蓝色中的显眼,后悔自己的牛仔裤这样的异样,甚至于怪罪自己为何长了这样一张年轻的脸,一种无法融入人民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地压抑着我,无所适从地徘徊于人群中,看到那众多工人朴实的面孔亲切地交谈,我真正感觉

4、到了什么叫可悲。我们在里边转了几圈,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的同志甚至提出走了,或者到工厂去看一看。于是我们组长大胆地去和一个老人攀谈了起来,我们终于有机会去接近工人们。听说我们是大学生,大家都纷纷离开牌桌和棋盘围过来,人越来越多,他们仿佛找到了倾诉的对象,争先恐后地向我们讲述自己的心声,最后竟形成了我们每个人都分别被团团工人围成了一个圈子的局势。一片安详的态势在顷刻之间激起千层浪,形势的变化如此之快让我们感到吃惊。在晚上的小组讨论中,有个同志用“犹如在汽油库里点一个火星似一触即发”来形容当时的形势变换。这反映了事情的严重性与矛盾的激化程度。在每一个圈子里,都有一两个老人在给我们讲,其他人便很信任

5、地也都静下来听,到精辟之处便鼓掌或连声叫好。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这里大多数老人都是下岗或退休的老工人,也有一些离退休干部。他们来这里下棋打牌、休闲娱乐,更多的是谈论国家大事和大政方针,谈论他们对现实的批判,谈论郑州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工人的境况与斗争,通报自己厂子的近况,排解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这里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很少,老人告诉我们,因为年轻人为了生计还得四处奔波,所以来这里的机会相对比较少。老人告诉我们,这里每天的讨论都和今天一样热烈,有时也有很激烈的辩论。工人和我们的交谈很融洽。我们谈到了郑州市工人失业问题和国企改革中的私营企业主勾结当地政府对国营企业进行欺诈兼并的问题。他们将这些问题的根源归因于

6、李鹏总理所提出的“双轨制”,国家进行国企改革使得一部分工人下岗,也使不少的工人丧失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老工人们反对国有企业改革中把工厂的国有资产变卖或者拱手送给私人老板的做法,他们不能接受自己为之奉献了一辈子的工厂被分解。这里的工人有一个共同点,普遍怀念毛泽东时代,怀念计划经济体制,推崇毛泽东思想。他们认为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人是国家的主人而现在却成了弱势群体。他们认为国家让农民工自由流动形成了盲流,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有很多人到了城里也根本找不到工作,国家应该有计划地宏观调控。他们还向我们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风气和道德的败坏,他们怀疑现在的法制,用他们的经历来说明现1 2 下一页五一赴郑州社会

7、实践报告第 2页在的法制没有主持公道,没有为他们做主。人群中不时传来呼应声,说到高潮之处,有的工人竟从人群中走出拉着我们详述情形,那种感觉就像自己是能为他们说句公道话的人。不知不觉中下起了雨,可人群没有动。大家仿佛都忽视了天气的变化,站在雨中非常投入地谈论着这一切,场面极其热烈。下面是我们一个组员的经历和感受:看到雨水顺着那位师傅的额头流下,我才忽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多了一把伞。一回头才知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太太在远远地为我擎着伞。在那一刻,我几乎有点呆了,我何德何能值得这样一位老人为我撑伞,我才是最应该被雨浇的人。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俨然关心社会、关心工人的学生、干部太少了,以致于他们会拿出自己最真

8、的最好的东西来对待你,可这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竟成了稀罕之举,这当是社会的悲哀呀!当听说我们是大学生时,一位三十五岁的工人就慷慨激昂地说:“当年 xx,我们承认是我们工人的错,当时你们跪在天安门前,可我们从你们身边绕过去去工厂上班,那时是我们觉悟低,你们有先见之明啊。现在不一样了,现我们都明白了,只要你们叫我们起来,只要有你们带头儿,我们一定起来!”无论这话里是否包含了夸张与片面,无论这话对与错,但它都反应出一个度,一个工人们所不能忍受的底线。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偶尔提提问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倾听。老工人们的话语告诉了我们:他们不相信市场经济,他们不相信“高薪”能“养廉”,他们不信任现在的法制,

9、他们不相信“江大哥、”,他们只相信自己。工人们的理论分析能力和讲解能力之高是我们以前没有想到的。他们的话和他们所描述的经历与现实让以前一直处在一片歌舞升平环境中的我们感到震惊。我们以前在重庆、北京这些大直辖市时看到的都是一片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景象,身在大学校园里接触到的主流媒体所报道和宣传的也都是一派繁荣和一片光明,每个人都在做着比尔盖茨式的成功梦,没能想象在河南郑州众多的国企居然面临着严酷的形势,这里工人的生活保障到了如何低下的程度,这里的社会矛盾达到了如此激烈的地步。三、倾听造纸厂的诉说为了了解更详细的情况和直接材料,我们5 月3 日上午到郑州造纸厂做实地调查。一路上我们见到了很多工厂,

10、从它们那几乎一个模式的已带陈旧的朱红大门和依稀可见的“勤俭建国、力争上游”之类的标语,我们可以想象出他们当年的辉煌和为国家所做的贡献,但是如今都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经过十几个工厂的大门,竟然没有发现一丝欢庆劳动节的气氛,我们不禁感慨这到底是谁的劳动节啊!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造纸厂的大门,大门紧锁着,也没有见到厂牌。经过确认是造纸厂后我们便从侧门径直往里走,门卫叫住了我们,不管我们怎么解释都坚决不让我们进去。于是我们来到了造纸厂的家属院。跟造纸厂的工人交谈,询问造纸厂的情况和他们的生活境况。我们了解到了现在工厂主要由工会负责,于是想办法找到了造纸厂工会主席刘玉蕊的家里。刘玉蕊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

11、年女士,她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非常干练,为了整理厂里的财务,她这两天正在加班工作。我们说明身份和来意后,她首先就跟我们说:“现在是在跟资本家作斗争,工人的处境很艰难啊。”从她那里我们得知,五一节那天北大和清华的学生也来过。当知道我们都是党员时,刘玉蕊说:“我不是党员,有些党员比普通工人的觉悟还低。”从她的话语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党员在工人中的形象与地位。刘玉蕊很信任我们,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要求,到厂里去跟我们座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造纸厂被欺诈兼并的大概过程:郑州市造纸厂建于 1958 年,原来属于国有中一型企业,有职工1100多人,以前效益不错。1995年由于环保考虑实行政策性停产,职工集体下岗。

12、从 1995 年到 1997 年,职工没有领到一分钱工资,过年的时候政府给职工发140 元还被厂长扣下40元。但从1995年至1998年 8月,工人都没有提出任何要求。1995年新厂长程文奎上任,说要发展第三产业,把工厂的设备租赁所得的十七八万元挥霍一空。1997年 10月,自称是河南省口岸办下属的一家国有企业的河南丰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向郑州市政府和造纸厂厂长提交了一份可行性报告,准备对造纸厂实施兼并。丰华公司承诺:(1)建国家级铝钛钴工厂;(2)承包俄罗斯航空运输包装;(3)建国家级保税仓库;(4)把造纸厂的全部生产线恢复;(5)造纸厂职工全员安排工作,待遇翻番,包统筹和养老,以前造纸厂所拖

13、欠的工资全部予以补发。丰华公司领着造纸厂的职工去参观他们的企业(后来才知道那其实是他朋友的企业),兼并的前一天给职工每人发了一袋50斤的面粉。第二天开会,职工全部举手通过,同意兼并。兼并后,丰华公司组织了一部分职工进行了为期3 个月的上岗培训。但是问题就开始出来了:培训完后无岗可上。1998年至1999年,丰华公司把造纸厂的机修车间约200 万的国有资产以仅仅不到二十万的价钱变卖出去。原厂长程文奎当上了丰华公司总经理,拿着3000元的月工资以及小车、别墅,不管工厂的前途。兼并后,丰华公司仅仅兑现了当初承诺的一少部分,给职工发了两个月170 元的工资。但这远低于郑州市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 235元

14、。刘玉蕊说,以前污染主要是纸浆车间,如果买成品浆,污染度肯定不会超过国家标准。但是把机修车间变卖出去后就意味着造纸厂将不能生产了。职工反应了情况,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但是丰华公司不予理睬,却准备把工人撵向社会。刘玉蕊早在 1993 年就第一批下岗了,此后她自己开企业、办书店,效益挺不错。因为刘女士能力强而又为人善良,从 1995 年至 1999 年,工人们一直请她回到工厂为带领大家主持正义。工人们对她说:“刘玉蕊,你救急救不了穷啊。为了我们工人,出来吧。”她跟我们说自己去买菜时老看到造纸厂的工人在捡菜叶,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在工人们的一再要求下,刘玉蕊把自己的厂子交给自己的妹妹,把资产 3万

15、元的书店以1 万元价格转手给同学后,于 1999 年9 月下旬出来了。她对她的同学说:“为了生存,来不了了,闹革命去。”她出来带领大家团结一致往上反映情况,上访。刘玉蕊说,他们一开始就说好一不堵马路,二不打砸抢,只是要保护国有财产。1999年 10 月,丰华公司提出战略方针:40 岁以上的职工由丰华公司代管档案,而统筹则到政府统筹办交,工人自己负担 70,丰华公司承担30,给工人十天办理手续时间。结果工人都没有来办理,到第十天,所有工人全部来到工厂,把丰华公司赶出造纸厂。这是造纸厂工人与丰华公司的第一次正面冲突。在政府出面保证的情况下,工人退让了。此后的一年里,工人到处上访都毫无结果。2017

16、 年6 月7 日,工人们再一次起来把丰华公司的人撵出工厂,关上大门。工人们自己成立了以副厂长李嘉庆为总指挥的七人领导机构。这样,工人们与丰华公司和政府僵持了两个月。8 月7 日,李嘉庆突然被秘密抓走。8 月8 日早上,刘玉蕊接到公安局的电话,说公安人员要到造纸厂来。因为此前公安人员也来过多次,人数几个到二三十个不等,所以刘玉蕊认为这一次和以前没什么大的区别,也就不太当回事。她当时正准备自己开一个饭店,所以稍微晚一些去上班。当她骑着摩托车出家属院到工厂大门时,发现停着一辆黄河大客车,公安人员正在陆续从车上下来。当时工厂一天两班,那时候到厂里换班的只有十几个人。刘玉蕊感觉不对劲,便赶忙回去叫人。一个叫黄梦勤的工人知道后便敲着一个盘子到处叫到:“大家快来呀,警察来封我们厂了。”一些退休工人赶忙把工厂大门锁上。派出所的民警用三把大钳子绞门,工人们便抢他们的钳子不让他们绞。在此情况下,徐建华队长一声令下:“上!”无数公安人员准备翻门而入。工人们使劲摇门,不让他们进。刘玉蕊当时在门里边,见此情况,便让工人把门打开。四列纵队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