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小结课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5201165 上传时间:2017-12-12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58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小结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小结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小结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小结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小结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小结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小结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小结 -鉴赏诗歌意蕴(含主旨)之美 教学内容 1、基本方法: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2、主要途径:内容和形式 3、常见步骤: 十看 看标题、看作者、看题材、 看背景、看文辞 看注释、 看形象、看结句、 看冷暖、看诗眼 3、鉴赏重点:诗歌形象 (人物、景物、事物) 挖掘隐藏在形象背后的丰富的、含蓄 的、深刻的含义,揭示诗歌主题。 4、学习要求:掌握人物形象的鉴赏 ( 1)什么形象; ( 2)形象的基本特征; ( 3)形象的意义 (含义:包含的情感和思想)。 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

2、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 ?” 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什么形象 形象的特征 寻陆鸿

3、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 , 意即靠近外城 。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 请简要分析 。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 、 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 、 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 , 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 , 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的分析 “ 蓑笠翁 ” 的形象 。 蓑笠翁 是一

4、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阅读王维

5、观猎 , 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 参考答案 】 这首诗勾画出了一个英姿飒爽 、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 。 诗中 “ 马蹄轻 ” 写出奋力追击的情形 , “ 忽过 、 还归 ” 描写出策马疾驰的英姿 , “ 回看 ” 描写出踌躇满志的神情 。这些词句不仅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 , 也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 表达诗中人充满生气的意态与豪情 。 点降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湿。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蹴( c):

6、踏。 2慵整:懒整。 3见有人来:一作见客人来。 4袜刬( chn):穿袜行走 全词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 。词的上阕通过神态动作描绘了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还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累态可掬的娇美形象 ,下阕“走” 、“倚”、“回”、“嗅”四个动作,刻画出一个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 表现了词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5、局部解说 要求:能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阐释 个别词句的内蕴(含义)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

7、诗中的锦里先 生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 “ 乌角巾 ” 的清寒隐士。虽有“ 园收芋粟 ” ,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呈括 郑燮 ( xi)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注 】 年伯:古时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 年的父辈或父亲的同年称年

8、伯。包大中丞,包括, 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故称“中丞”;大, 表示尊敬。 郑燮,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号 板桥。作画题诗时任山东潍县县令 。 诗的末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怀? 答:“一枝一叶”原指竹子的枝叶,在风中“萧萧” 而动,紧扣了“画竹”的画面,又紧扣了“卧听”的 诗面,同时它比喻发生在老百姓中的点滴小事。 他直言不讳地提出,作为地方官,应该对老百姓 的“一枝一叶”都要加以关心。表现了诗人对民间 疾苦的真切关怀和同情。 乌夜啼 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髙槐叶长阴 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 埃到,枕上听新蝉。 从词中的

9、“弄笔”、“钩帘”、“听新蝉” 这些词 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一种什么样 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弄笔”表现词人报国壮志被压抑,兴酣落笔, 籍以发泄愤激的感情;“钩帘”挂起帘钩,迎风纳 凉;“听新蝉”以动衬静,凸显环境的清幽。从这 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词人表面闲适,而内心却不 平静的生活,胸怀天下,却壮志难酬的郁闷。 6、表达“情感主旨”之格式 1、 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 寄托了什么情怀 、 袒露了什么心迹 、 表达了什么的追求 ) 。 2、 概括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总分总式 )。 读诗温暖你苍凉的心情 品诗抚慰你疲惫的心灵 吟诗抒写你美丽的人生 再 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