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25159344 上传时间:2017-12-11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1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12/11,1,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第二节 现代的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第四节 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与展望,2017/12/11,2,城市规划专业与相关专业,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工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供、审美趣味的改变、对生活环境的追求目标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它涉及建筑学、地理学、测量学心理学、社会学遥感技术、计算机应用、风水等等。,2017/12/11,3,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三、其他古代文明的城市规

2、划思想,2017/12/11,4,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2017/12/11,5,井田制,“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一则不泄地气,二则无费一家,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亡更守,七则出入相司,八则嫁娶相媒,九则无有相贷,十则疾病相救,是以情性可得而亲,生产可得而均。均则欺凌之路

3、塞,亲则斗讼之心弭。既牧之于邑,故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七为州。夫始分于井则地著,计之于州则数详,迄乎夏殷不易其制”1.文献通考卷12职役一,历代乡党版籍职役。,2017/12/11,6,1、周礼考工记匠人记载了“九夫为井”田制的沟洫xu制:“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hui,专达于川。”又:“匠人为沟洫,耜si广五寸,二耜为耦ou。一耦之伐,广为深尺,谓之畎quan。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

4、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各载其名。”其中的畎、遂、沟、恤、浍,是小到大的沟渠。沟渠是从田中小渠畎开始,按照遂、沟、洫、浍的顺序,逐级由窄而宽,由浅而深,最后汇集于河川,达到排水防涝之目的(见图)。,2017/12/11,7,2、“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zhen;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遂人),2017/12/11,8,3、井田制的道路规划是和水系规划相傍而行的,其道路和水系一样,分为五个等级,即径、畛、途、道、路。遂上有径,沟上有畛,洫上有途,浍上有道,川上有路,使得大小水路必有垄埂,以其上为陆路,小

5、路可行人和走耕畜,大路可通车。“井田制时期的土地规划不仅,而且强调排水防涝。,2017/12/11,9,4、韩诗外传中曰:“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而为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其田九百亩。广一步长百步为一亩。广百步长百步为百亩。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余二十亩为庐舍,各得二亩半。”,2017/12/11,10,5、周礼小司徒云:“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乃分地域而辩其守,施其职而平其政。”,2017/12/11,11,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对“国土”进行全面的勘测,国民开始

6、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聚集,向城镇方向发展。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迹表明,当时已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设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2017/12/11,12,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经有发掘的大量材料。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2017/12/11,13,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公

7、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在修建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2017/12/11,14,成书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平原规整布局)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

8、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系统、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2017/12/11,15,2017/12/11,16,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方九里:每边长九里,约1600丈。旁三门:每边有三个门。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经涂九轨:路的宽度为车轨的9倍。左祖右社: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前朝后市:前面是朝,后面是市。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夫,井田的基本单位,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2017/12/11,17,2017/12/11,18,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

9、远的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2017/12/11,19,春秋战国时期,居民按照职业分区居住。国语齐语记管仲对齐桓公说:“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士农工商四民分居。所谓使士“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云云,都是为了便于士农工商四民各司其业的方便。,2017/12/11,20,士之“就闲燕”是指使士居住在清净优越的地方以讲求孝、敬、尊卑以维护宗族贵族统治秩序;工“就官府”是工商食官使然,在官府手工业作坊中生产,自然要“就官府”;商以贸易,故

10、“就市井”;而农夫的任务是耕种,所以“就田野”,由于在春秋时代,未有后世的城乡分野的,农夫都住在城中。,2017/12/11,21,管子大匡云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之下,分配住宅的原则是“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这儿的“不仕与耕者近门”之“门”是指都城城门。为处理公务方便而“仕者近宫”;“工贾近市”则是交易需要;而农夫和那些没有作官的人为了出城耕作的方便而住在城门里侧。,2017/12/11,22,战国时代(东周),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挑战,向着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模式。除鲁国国都曲阜完全按周制建造外,吴国国都规划时,伍子胥提出了“相土尝水,象

11、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他主持建造的阖闾城,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巧。越国的范蠡则按照孙子兵法为国都规划选址。,2017/12/11,23,临淄城的规划锐意革新、因地制宜,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即使在鲁国,济南城也打破了严格的对称格局,与水体和谐布局,城门的分布并不对称。赵国的国都建设则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益彰。而江南淹国国都淹城,城与河浑然一体,自然蜿蜒,利于防御。都说明了对于平原地区采取了规整对称与因地制宜的措施。,20

12、17/12/11,24,战国时代丰富的城市规划布局创造,首先得益于不受一个集权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另外更重要的是出现了管子和孙子兵法等论著,在思想上丰富了城市规划的创造。管子度地篇中,已有关于居民选址要求的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谐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2017/12/11,25,对于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管子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

13、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2017/12/11,26,另一本战国时代的重要著作商君书则更多地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地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商君书中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战国时期形成了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即城市居民居住在称之为“郭”的大城,统治者居住在称为“王城”的小城。列国都成基本上都采取了

14、这种布局模式,反映了当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社会要求。,2017/12/11,27,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吴越春秋记述了伍子胥筑造大城的大致情况:“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 八风:东北曰炎风(艮气所生);东方曰滔风(震气所生);东南曰熏风(巽气所生);南方曰巨风(离气所生);西南曰凄风(坤气所生);西方曰飓风(兑气所生);西北曰厉风(乾气所生);北方曰寒风(坎气所生),2017/12/11,28,“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秦(公元

15、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统一中国后,在城市规划思想上也曾尝试过进行统一,并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秦国都城咸阳虽然宏大,却无统一规划和管理,贪大求快引起国力衰竭。由于秦王朝信神,其城市规划中的神秘主义色彩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深远。同时,秦代城市的建设规划实践中出现了不少复道、甬道等多重的城市交通系统,这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期间,我们熟知的故事就是项羽火烧阿房宫。(?),2017/12/11,29,秦发展了“象天法地”理念 主要采用了“渭水贯都”“法天”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天人理论的实践。具体而言,以咸阳宫为中心对应天

16、帝(太一)居住的“紫宫”,渭水贯都比附天上银河,横桥连接北南城区象征牛郎、织女相聚的鹊桥,阿房宫与二十八宿之室、壁组成的营室相对,咸阳宫西部的市井、手工业区、商业区与紫宫西部的织女、扶筐、辇道、天厨等星相对.,2017/12/11,30,2017/12/11,31,2017/12/11,32,据文献记载秦汉时期的里,或是“百户一里”,或是“五十户一里”,说明既然里的户数相同,它就是一个户籍管理单位,而不是一个地域单位。那么高爵之里和低爵之里、穷人之里和富人之里的面积自然有大小之别。里民的身份不同,住宅面积也不同。因而,汉代之里应不是整齐划一、面积相同块状区划。秦汉时期的里虽规模大小不一,其建制并非任其自然,而经过严格的规划。里的建制就在于强化对编户齐民的人身控制,因而体现了国家的行政权力。这一点通过墙院道路系统的严整性、住宅面积的法定标准性和里民居住的严格分域性集中体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