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后线压疮形成的力学分析与对策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512252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腋后线压疮形成的力学分析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腋后线压疮形成的力学分析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腋后线压疮形成的力学分析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腋后线压疮形成的力学分析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腋后线压疮形成的力学分析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腋后线压疮形成的力学分析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腋后线压疮形成的力学分析与对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腋后线压疮形成的力学分析与对策【摘要】 目的:探讨引起腋后线压疮形成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择神经内科偏瘫、昏迷患者 100 例,按病种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及实验护理组,常规护理组按常规翻身减压方法 Q 2 h 取平卧、侧卧位交替,实验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增加 2 个充气乳胶手套分别放置在后背肩部及肋间处,在 120 min 时观察受压腋后线皮肤改变情况。结果:常规护理组有 6 例腋后线皮肤发生不可逆损伤,实验护理组没有 1 例腋后线皮肤发生不可逆损伤。结论:通过力学分析,正确的减压手法,是降低压疮发生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腋后线压疮;原因;力学分析;对策压疮好发部位是骨突,肌层

2、较薄处。常见部位是骶尾部,双髋及四肢骨突等。尚未有腋后线压疮发生的报道,但近 3 年来我科住院卧床患者、特别是昏迷、偏瘫患者院内压疮发生部位却在腋后线。这在以前临床相对少见,容易被忽略。随着社会老年人增多,卧床患者相应增多,腋后线压疮形成慢慢多起来,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通过对 2003 年至 2005 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偏瘫、昏迷患者 100 例在每 2 h 翻身减压后受压腋后线皮肤改变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找出腋后线压疮形成的原因与对策,从而避免腋后线压疮的发生,现报道如下。2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在为神经内科病房 2003 年至 2005 年内观察记录了 100 例患者,

3、其中 60 岁以下 10 例、61 岁70 岁 40 例、71岁80 岁 35 例、81 岁90 岁 13 例、91 岁以上 2 例、平均年龄708 岁。男性 60 例、女性 40 例,偏瘫者 70 例、昏迷者 30 例,脑梗死 65 例、脑出血 25 例、其神经系统疾病 5 例,肌力 0 级 36例、肌力级 29 例、肌力级 18 例、肌力级 17 例。2 组在性别、年龄、体型、营养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12 方法 按病种随机分成常规护理组 50 例,实验护理组50 例。两组患者均取平卧,侧卧位交替,1 次/2 h 翻身减压。侧卧时后背垫一枕头,双腿屈髋屈膝,双腿之间放与枕头,保持床单

4、整洁干燥。实验组侧卧时后背同样垫一枕头,在肩部及肋间处分别放置 2 个充气乳胶手套(乳胶手套中号或大号均可,向手套内吹气,使手套充盈饱满后把口打一死结,防止漏气,但不要过大)。双腿屈曲,上腿在下腿前方,上腿下垫一枕头。在 120 min 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受压腋后线皮肤改变情况。2 结果32.1 常规组 减压后(改变体位) 皮肤 15 min120 min 退红较慢。虽然部分患者神志清、表达无障碍,在身体不适时请求帮助改变体位,但感觉迟钝、缺乏语言交流能力的患者容易被忽略。常规组共发生腋后线压疮 6 例。2.2 实验组 减压后 (改变体位)皮肤 5 min30 min 退红较快,局部血流较好。

5、腋后线压疮发生率为 0,见表 1、表 2。表 1 两种减压法腋后线压疮发生率比较(略)表 2 两种减压法受压腋后线皮肤改变情况比较略3 讨论31 压疮发生的原因 主要有压力、剪切力、磨擦力。其首要因素是压力,施加于骨的突起部位1平卧位时压疮的好发部位是臀部、肩胛部、足跟部。侧卧位时其受压的部位情况又是怎样呢,我们分析与压疮发生有关的力学因素。31.1 压力 指支持平面对受压部位的压力,对局部组织的压力主要由重力引起,压力的作用方向是垂直支撑面的,这种力作用的效果是与压力的大小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在压力(如身体的重力)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小,力的作用效果就越明显。4312 摩擦力 人体处于不

6、稳定的体位,如侧卧位身体与支撑平面之间有相对滑动或相对滑动的趋势,就会产生滑动磨擦力或静磨擦力。磨擦力的大小与支撑面受到的压力大小成正比,与支撑面的粗糙程度成正比,这种力是使皮肤擦伤的主要原因。313 剪切力 是指不同层次或部位的组织发生不同方向运动时产生的一种力。侧卧位时,昏迷、偏瘫患者由于运动感觉传导障碍,肌肉张力降低,当受到重力的作用时引起向下滑力,与后背垫枕对腋后线产生向上的支撑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形成一个剪切力。这个剪切力的作用点是在一条线上,由于受压面积很小,力的作用效果就更大,减压不当极易使皮肤产生扭曲,从而引起皮下血管扭曲而产生局部血运障碍。这是我们在压疮护理中常常忽

7、略的一个重要因素。32 压强原理及其应用意义 力学知识告诉我们,压强( 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大小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意思说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受力面积越小,受压部位所产生力的效果就越明显,如锋利的刀容易把物体切开一样。当侧卧位时,人体处于不稳定姿势,需要依靠枕头支撑来保持身体的稳定,这时身体其中一受力点在腋后线,腋后线受到的这个力是由身体不稳往下滑的力和枕头向上支撑的力共同形成的一个剪切力。这个剪切力与重力相比虽5然较小,但由于作用在面积很小的腋后线,它的压强也是很大的,如不注意极易形成腋后线压疮。33 对策 应用压强原理的意义在于尽量增大患者受压面积,减少力的作用。将患者侧倾 30

8、并用枕头支撑的这种体位是由Guttmann2提出,现已被作为一种有效的预防压疮的方法广泛使用3 。这种姿势可增大受压面积,使身体稳定,不易倾倒。但对清醒的偏瘫患者或躁动、抽搐患者,要想保持身体的稳定,是不容易的。通过增加有弹性松软的乳胶手套,用这些物体对腋后线产生的弹力来缓冲重力对皮肤的压迫,可减少腋后线皮肤与枕头及床单的摩擦,减少对皮肤的擦伤。临床使用证明,使用乳胶手套充气减轻压迫,与其他防压疮垫相比,始终保持柔软和弹性,使单位面积皮肤受压力小且均衡,大大降低磨擦力,是预防压疮形成的有效方法,而且取材容易,价廉,使用简单,适应推广到社区老年家庭护理中。由于传统观察压疮好发部位在骶尾,双髋及四肢关节处,却忽略了侧卧位时对腋后线这一支撑平面受力点的保护,我们通过力学分析,找到了形成腋后线压疮的原因,加强对腋后线支撑面着力点的保护,从而避免腋后线压疮的发生。【参考文献】1 何斐英水垫减压和吹风驱潮在骨盆骨折压疮预防中的应用J 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50.62 王永明压迫性溃疡的原因及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9):407409.3 王泠压疮的管理( 二) J 中国护理管理,2006,6(2):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