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5011477 上传时间:2017-12-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回顾拓展五学校 班级 使用教师 年级 六 下学期 主备人 周燕 修改人教学目标: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重点、难点:1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从中积累学习经验,并能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交流读书乐趣和方法。教学准备:1 搜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家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故事,以便展示。2 搜集喜欢的成语故事。3 制作教学课件。教学课时:2 课时第 1 课时一、词语盘点1抄写“读读写写

2、”中的词语,并交流识记方法,练习用其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写一句或几句话。课件出示“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分析 顽强 侵蚀 隐退 乏力 荣誉 头衔 捐赠 诞生 洗澡 机械 玫瑰 领域 里程碑 逆时针 卓有成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1)读一读,写一写,并交流识记方法。(2)用自己喜欢的词语写话,并读给同桌听。2读一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并练习用自己感兴趣的词语口头说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课件出示“读读记记”中的词语:瑰丽 尝试 火箭 捆绑 惨重 穿越 振奋 规模 协作 精细 概括 评价 魄力 编造 强调 教训 驳倒 论证 权威 糊弄 嫦娥奔月 炎黄子孙 积劳成疾 风华正茂 出人意料 目瞪口呆

3、 饶有趣味 二、交流平台(一)谈话导入。通过读本组课文以及课外的学习,我们对科学精神有了一些具体的感受。下面让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例,用自己的话来交流对科学精神的认识吧。教学问题解决最佳方案:(二)交流对科学精神的认识,深化体会。1读悟范例。首先教师课件展示“范例” (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科学家故事)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如:(1)居里夫人在日复一日的烟熏火燎中从一吨多工业废渣中提取 0.1克镭,以此证明了放射性元素镭的存在并把它分离出来(本组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 ) 。这是一种刚毅、顽强、执著、热忱的科学精神。(2)炎黄子孙几千年的飞天梦,历经几代人不懈努力,终于在公元2003 年 10 月 15

4、 日变成了美丽的现实(本组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 ) 。这是一种和衷共济、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3)怀特森先生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一种科学精神: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本组课文我最好的老师 ) 。(4)伽利略年轻时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了比萨斜塔(四年级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这是一种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2迁移练习,交流认识。(1)分组交流。A 课前搜集的关于科学家、发明家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故事。B 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概括其科学精神。(2)全班交流。A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

5、,各小组推选一位组员(其标准是“所讲故事内容鲜为人知,科学认识准确” )向全面同学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采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及激发学生培养科学精神的意识。B 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三)回顾六年的学习生活。导语: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们经历了六年的学习生活,通过这六年的学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梳理你六年来的学习收获,与同学们共同分享你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吧,让大家一起见证你学习中的酸甜苦辣。1 回顾六年的学习生活,感动六年中的点滴收获。此环节,要对交流内容做一个细化和提示,如:你具备了哪些能力?独立识字能力、朗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引导

6、学生举例说明;你养成了哪些学习习惯?早读、坚持写日记等等,以防“浮萍式交流”的出现。2 对六年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引导学生正确对六年的学习生活作出准备合理的评价,在收获成功的同时,发现存在的不足,并制定切实可行在的改进方法。3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瞻望未来。(四)教师小结。回顾六年的学习,我们满载而归,有的收获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收获了过硬的学习能力,有的收获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虽然经历过程品尝了不少苦涩,但我们努力了,拼搏了,只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再接再厉,万里扬帆。第 2 课时一、日积月累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读词语。 (要求读准确)2阅读交流。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

7、交流。全班交流:指名接力读词语,引导学生认真听别人朗读,告诉学生“学会倾听”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师生共同正音。3学生默读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4对不理解的词语查资料或交流解决。5教师适当引导和讲解。如:群策群力:群,大家,集体;策,谋划。指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贡献力量。革故鼎新: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标新立异:标,提出,写明;异,不同的,特别的。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触类旁通: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

8、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6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话,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7 识记词语,并交流识记方法。8 展示交流。可以是问答式的展示,也可以是直白式的诵读。9 拓展。 你还搜集了哪些类似的词语?二、成语故事导语:大家知道吗?有很多四字词语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它不仅是词语,同时还是成语,而且在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故事的成语“舍本逐末” 。 (教师板书,学生大声朗读成语)1 交流所学阅读方法。并运用自己喜欢的、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舍本逐末 。2 交流阅读收获。舍本逐末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又说明了怎样的道理?你还收获了什么?3 你还

9、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教学问题解决最佳方案:4 课后延伸。阅读课外成语故事。教学反思:作业设计:课前预习一、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玫瑰(gu gui) 规模( m m) 淡泊(b p)着陆(zho zhu) 头衔(xin ji) 司空见惯( s s)二、 填空。我最喜欢本组课文中的 一文,这篇课文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 ,这篇课文给我的启示是(学过这篇课文后,我感受到了) 。课堂练习三、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从中用你最喜欢的词语写句子。坚持不( ) 迎( )而( ) 标( )立( )革故( ) ( ) 独出( )( ) 触( )旁( )不耻( ) ( ) 各( )己( ) 目

10、( )口( )四、比一比,再组词。绽( ) 惨( ) 郊( ) 探( )淀( ) 掺( ) 效( ) 深( )圃( ) 瓣( ) 械( ) 遨( )捕( ) 辨( ) 诫( ) 傲(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1她从一个 ,一个 ,变成 的新名词“放射线” ,变成 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 ,变教学问题解决最佳方案:成,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 。2洗澡水的 ,紫罗兰的 ,睡觉时眼珠的 ,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 ”的人,却从中 , , , 。六、按要求写句子。 (8 分)1.老师不能糊弄学生。改为反问句: 2.我们要学习航天人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儿不舍的科学精神真叫人佩服。修改病句: 3.难

11、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改为陈述句: 4.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教训。改为感叹句: 拓展提升七、阅读。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是要你见微知著(zh zhu) ,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当然,见微知著、善(sn shn)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pn png)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sh sh)精神的人。1.

12、把文中带点字不正确的读音用“”画掉。2. “微”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A 衰落;B 精深奥妙;C 细小,隐约。“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A 显出,明显;B 著作。“见微知著”一词中“微”的解释应该是( ) , “著”的解释应该是( ) 。联系上下文,理解“锲而不舍”的含义。锲而不舍: 3.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这两段话的主要内容。4.读了上文,使你联想到了哪句名言警句。八、课外阅读 佛瑞迪当时只有 16 岁,在暑假来临的时候,他对爸爸说:“爹,我不要整个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钱,我要找个工作。 ”父亲从(震惊 惊讶)中恢复过来之后对佛瑞迪说:“好啊,佛瑞迪,我会想办法给你找个工作,但恐怕不容易,现在正是人浮于

13、事的时候。 ” “您没有弄清楚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要您给我找个工作,我要自己来找,再说,您也不要那么(消极 消沉) ,虽然现在人浮于事,我还是可以找个工作,因为有些人总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 “哪些人?”父亲带着(怀疑 质疑)问。 “那些会动脑筋的人。 ”儿子回答说。佛瑞迪在“事求人”广告中仔细寻找,找到了一个很适合他专长的工作。广告上说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 8 点钟到达 42 街的一个地方。佛瑞迪并没有等到 8 点钟,而在 7 点 45 分就到了那儿,即使如此,那时也已经有 20 个求职者排在前面,他是第 21 位。怎样才能引起主试者的特别注意而赢得职位呢?,根据佛瑞迪所说,只有一件事可做:动脑筋(思索 搜索) 。于是他进入那最令人痛苦也最令人快乐的程序:思索。在真正思索的时候,总是会想出办法的,佛瑞迪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些东西,然后折得整整齐齐,走向秘书小姐,恭敬地对她说:“小姐,请马上把这张纸条交给你的老板,这非常重要!”秘书小姐是一名老手。她直觉到,这个小伙子身上散发着一种高级职员的气质,她把纸条收下了。 “好啊,让我来看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