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hold住一年级语文课堂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499770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静结合”hold住一年级语文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动静结合”hold住一年级语文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动静结合”hold住一年级语文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动静结合”hold住一年级语文课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动静结合”hold住一年级语文课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动静结合”hold住一年级语文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静结合”hold住一年级语文课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类 别 小学语文“动静结合”hold 住一年级语文课堂内容摘要:课堂中的“动” 与“静”即“开放”与“ 规范”,是 许多老师总也无法拿捏或无法把握的矛盾,尤其是一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因此在许多课堂上,常常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过于强调“动”, 课堂上热闹非凡却难以驾驭;过于注重“静”,课堂上沉闷压抑也毫无乐趣。面 对这样两难的课堂秩序,我 们 要采用“ 动静结合”的方式。采取行之有效的眼睛暗示法、口号提示法、音乐提示法、花样表扬法等措施,让学生“静”下来。利用教师丰富的语言、童趣的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从而 hold 住我 们的课堂。关键词:动静结合;课堂教学;维持策略

2、带过一年级的老师,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课堂教学中不知道怎样让学生“动”起来,动起来后的学生又不知怎样让他们“静”下来。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马、米、土 ”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字,让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两个朋友的字能组成词语拼读。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拉着手在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干教室一片嘈杂。很多时候不管老师如何声嘶力竭,学生还是很难安静下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形成呢?一、原因分析从学生的角度说:1.幼小衔

3、接,还未养成“静”的习惯。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一年级的小学生,是人生道路上一个大的转折。在幼儿园,孩子是以游戏的方式通过与周围的环境互动来学习,学习上的任务几乎为“零” 。升入小学后则变成了以文化学习为主,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了,上课时间也延长了,再加上一年级的孩子本身就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于是,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静下来。一年级的孩子刚跨入校园,学校的一切对于他们都是陌生的,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要想他们在课堂上静下来更是难上加难。2.热情激发,无法抽身“动”的状态。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的兴趣还没有被激发,教师就会想方设法让学生融入课堂。于

4、是,就会在教学中设计许多的小游戏或者是小活动。但是一旦他们的热情激发,他们就无法静下来,无法抽身“动”的状态。从教师角度说:1.忽视课堂秩序,直接进行课本知识学习。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一般的课堂都要先进行师生问好,喊“上课!”这个小小的举动,既是师生之间礼貌的体现,更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但往往很多时候许多教师就忽视了这一点,一进教室就匆匆忙忙地上课,想要赶快完成教学任务。对课堂秩序方面的教育和提醒,更是少之又少。于是,教师一开口说话,学生也就接二连三的讲话、做小动作、转来转去课堂秩序不尽人意。2.采取课堂控制,导致学生产生反感心理。面对这不尽人意的课堂秩序,教师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于是就采取相

5、应的课堂控制行为,主要是命令、惩罚、训斥等不理性的行为方式。久而久之,表面上看学生是服服贴帖的,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教师甚至是对学习已经产生一定的厌烦、反感心理。一年级的孩子对教师是害怕、恐惧,直至厌学。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全员主动乐于参与,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度与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关。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在教师积极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针对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和上述分析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呢?二、应对策略(一)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学生“静”下来。1.眼睛暗示法人眼为窗,可以传情传神。教师课堂上视野所及,可以眉

6、目传情,调整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专心听讲。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偶尔有孩子面朝窗口,思想跑马,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将自己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传递给学生,告诉他“你该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 。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去平视或环顾大多数,避免两手扶案,目无学生。也不能只站在教室一隅,视线顾此失彼。尤其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2.口号提示法在一年级的课堂中经常听到师生间喊口号:“1、2、3” , “静下来” ;“3,2,1”, “坐坐好”等口号。文章开头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如用上类似口号,孩子们就不

7、会不知所措,教师也就不用声嘶力竭了。一年级语文课堂上, “书写”环节几乎不可或缺。如文章开头的案例中,教师要教学生书写“马” 。有部分孩子一看到老师背对着自己,就马上开始开小差,很难集中注意力一笔一画地跟老师写。于是教师就和学生一起喊口号:“小手,小手举起来。 ”“我说马 。 ”“我写马 。这样一唱一和,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跟上来了。这样的口号提示法,当教师和学生提前约定好时,学生就会示口号为命令,并提醒自己,同时提醒别人回到课堂状态中。3. 音乐提示法一年级语文课堂活动较多,一活动学生骚动的心就难以静下来。文章开头的教学案例中,既然教师让学生“找朋友” ,那么教师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就配上找朋

8、友的音乐。在游戏开始之前告诉孩子们:“我们要开始找朋友了,请小朋友们跟着音乐一起出发,等小朋友们唱完再见时,看谁最快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做端正”这样的音乐提示法,孩子们容易接受,还能很好地调控课堂,让孩子很快地静下来。4. 花样表扬法一年级的小孩子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过分放肆等违纪现象。教师在处理时,应慎重地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自尊心,多表扬,少批评。因为他们尤其渴望得到肯定,得到表扬。文章开头的教学案例中,如若老师能在课堂上寻找一个已经坐端正,静下来的孩子加以表扬:“你瞧,他坐得多端正啊!” 。不用教师声嘶力竭,其他的孩子肯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向他学习,回归课堂。当然,表扬的方式是多

9、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变着花样地表扬。可以采用孩子们喜欢的“小玩意儿” ,比如“笑脸” 、 “苹果” 、 “五角星”等奖励听课认真的孩子,课堂表现好的孩子。(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 1.调动学生,语言为上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尽量使用儿童喜闻乐见,富于情趣的语言进入新课。课堂上,师生们都亲切地把生字叫做“生字宝宝” ;读生字时,便称“叫叫他的名字” 、 “和生字宝宝打声招呼” ;写生字时,就更有趣了, “把生字宝宝送回家吧!”这些富有情趣的语言,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那样的亲切,课堂上都争先恐后地想要接触这些生字宝宝们,积极性不得不被调动起来。有声的语言能调动积极性,无声

10、的语言同样管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体态语言和表情变化,用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学一年级下册四季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孩子们看着哈哈大笑,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动起来。孩子们个个热情高涨,朗读的效果极好,甚至很多孩子还回味无穷。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自然进入课堂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调动学生,童趣为主一年级的孩子喜欢童话故事,喜欢富有童趣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创设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收住学生的心。一年级的汉语拼音对于学生来讲是单调、枯燥的,但又是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在前鼻韵母教学中,教师以小刺猬欢欢去小熊家参加小熊的生日

11、,在路上要帮他带五位朋友,分别是“an 、 en、in、un、n” 。出发前,妈妈提醒欢欢注意安全(an) ;一路上,欢欢看到了白云(n) ;看见了小花,闻一闻(un) ;岔路口迷路了,辨别方向可以观察脚印(in) ;到门口了,摁门铃( en) 。教师用这样一个故事贯穿整个课堂,孩子的精神紧绷,跟着小刺猬欢欢一路前行,激起了孩子的兴趣,也让孩子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调动积极性,更有效的教学。3.调动学生,精神为本一年级语文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有课间操环节。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针对一年级孩子有意注意时间短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一般能稳定持续 15 分钟20 分钟左右(男孩子要差一些)

12、。不仅容易分散注意力,还容易疲倦。此时,教师要暂停讲课,调动学生热情,提高学生精神。一年级的许多课文都是朗朗上口的儿歌,在教学这些儿歌或诗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动起手来,一边拍手,一边读儿歌。当孩子在表演、朗诵、做动作的过程中,提高了精神,激发了兴趣,调动了积极性。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静”则为学生营造了自主感悟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聚精会神思考的能力。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如果“动”多“静”少,就会出现表面热热闹闹,实则学生思维参与少,实效性低的情况;若“静”多“动”少,课堂气氛又显得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所以,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既要“动”,又要“静”。“动静结合”才能 hold 住一年级语文课堂,才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完美境界。参考文献:1 曹绍炼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建议与对策J. 厦门 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3)2 李万锦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 希望月报(上半月), 2011 (03)3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 林雪玲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