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的理论与实践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492196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意语文的理论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诗意语文的理论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诗意语文的理论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诗意语文的理论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诗意语文的理论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意语文的理论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意语文的理论与实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意语文的理论与实践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卢家巷实验学校 陆一平一、什么是诗意语文诗意:以文本为基础,根据语境和形象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情境和意蕴,让学生浸润在氛围与意境中。诗意语文:通过独特的生机、鲜活的张力和创造的激情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蕴,是语言和人栖居的世界两者美学追求的状态。一言以蔽之,诗意语文是让语文向审美回归,向语文的本质回归。二、为什么要倡导诗意语文1.诗意语文是对文本角色的回归诗意语文让儿童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心灵世界,让两种生命息息相通。诗意语文趋向于消弭主客体之间的对立,要么趋同,即审美主体将自己的生命投注到客体里,它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欣赏,亦即移情;要么物我两忘,超越具体的自我,并

2、摒弃审美客体的具体形象,而将审美客体的“具象中所蕴藏的理念和感性形式”表现出来,亦即抽象。在诗意语文的教学中,师生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阅读者、解释者,而就是作品的一个作者,就是文本的一个角色。2.诗意语文是对感性和个性的回归审美教育引领学生把握的是作品的特殊表达方式,因而是个性的,同时也是感性的。诗意语文正是遵循审美教育的要义,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对感性的把握。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习惯且满足于对文章的共性把握以及理念的揭示,学生的学习常常处于笼统理解、泛泛而论的状态,止于主题思想、人物精神条条的记忆背诵,枯燥乏味,无血肉,无情感,无想像探究的空间,亦无深度的体验。诗意语文力图克服这一弊端,从共性走向个

3、性,从理性走向感性,因而教学中人物的呈现、事件的展开更具体,更形象,也就更具情感性,更有感染力。 3.诗意语文是对语文味的回归不少语文课,总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少了什么呢?少了语文味。成尚荣先生说:“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 ”这“再语文一点” ,就是指语文味。语文味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第一,是文本的“言” ,通过语言本身的内在魅力震撼学生;第二,是文本承载的“意” ,通过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的东西打动学生;第三, “言”与“意”通过听、说、读、写的言语行为交融在一起,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语感和美感;第四,作为言语主体的“人”独特的审美取向和审美过程。由此可见,诗意语文正是对语文味的回归

4、。4.诗意语文是对儿童的回归儿童天生就是诗人,而我们却总担心孩子们幼稚、粗浅与偏颇,于是,便习惯且放心地“告诉” 。终于,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隐隐发现孩子们少了个人的生动的思想,犹如一朵朵干枯的花儿。其实,孩子们心里本就栖居着诗意,扑棱着诗情。他们倾听花开的声音,描绘生命的绿色小河,欢呼冰雪融化成的春天他们天生就是诗人!教育的真谛是促使儿童在智慧和感情两方面增添深层积淀。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师者的职能不就是荡水、击石,去努力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诗意,去奏响他们心中诗的琴弦吗?每一天,每一课,我们能否都进行着诗意的旅程:诗的情愫滋润我们,诗的音韵激荡我们,诗的张力托举我们

5、阳光下,我们诵读着,一起沐浴湿润心扉的“杏花雨” 。三、诗意语文的实施策略1.感悟策略这里的感悟,是一种感性化的悟。其一,感悟具有情境性。这种悟是因为具体的某事某物的触动而生成的,因此,感悟一定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情境的。离开了具体的情境,感悟也就不成其为感悟了。其二,感悟具有体验性。悟是一种伴随着情感的思维,有所感触,有所感动,也就深深地烙上了情感的印记。感悟就变得不再单调和乏味,而有了花开花谢、潮起潮落的情感体验。其三,感悟具有直观性。感悟所面临的对象,往往是生动形象的直观事物,反映到大脑中,就是所谓的表象。感悟要把握的,就是这些直观的表象之间的本质关系。感悟,是诗意语文实施的基本策略。而作为

6、感悟本身,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具有多种形式:潜心涵泳式、诵读体味式、联系语境式、比较品评式、激活想像式、切己体察式、质疑问难式、创设情境式、迁移运用式、语境转换式、移情体验式、拓展资源式,等等。下面以其中的几种形式为例,略作说明。潜心涵泳式涵泳是沉浸的意思。就是把书当作水,学生投入其中,如鱼得水,如水浇注自己的心花、心田,得到滋润。潜心涵泳,就是面对语言文字,专心致志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鉴赏玩索,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例如:草船借箭中有这样一段话: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

7、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诸葛亮的“笑”潜心涵泳:诸葛亮在笑谁?笑他的什么?从而让学生感悟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温文尔雅、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感悟诸葛亮的胸襟、气度、眼界、智慧。诵读体味式诵读对感悟的作用已经为我国几千年的语文教学所证实。以“心治” 、 “意会”为特征的汉语言文字,决定了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自主感悟为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意会、体悟。诵读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过程,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例如:威尼斯的小艇 中有这样一段话:威尼斯的小艇有七、八米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船头和船梢向上翘起,像弯弯的新月

8、。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通常的情况下, “轻快,灵活”之间会用顿号断开,或者干脆不用标点。这里为什么要断开?为什么要用逗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体味:如果不用标点或是用顿号断开,诵读起来的味道就会显得仓促、呆板,与威尼斯小艇的轻快、灵活相去甚远,用上逗号,读起来的节奏是跳跃而明快的,读起来的韵味是轻盈而活泼的,语言的意味和小艇的特点很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激活想像式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于人的联想和想像,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丰富而深切的。例如:万里长城中有这样一段话:成千

9、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成千上万”一词,那是在抽取了无数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的血肉之后仅剩的意义的空壳。要赋予这个意义空壳以活的具像和热的情状,就必须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想像中去感悟。我们不妨让学生闭眼想像,在这成千上万的参观者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这个人写下来。于是, “成千上万”一词在学生开展的想像的过程中,立起来了,活起来了,动起来了。2.组块策略这里的组块,是指架构一种板块教学结构。传统的语文教学结构是一种线性结构,它遵循人物或事件的发展线索,具有较强的条理性。但线性

10、结构对学生思维的固化倾向比较严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激活和发散,与诗意语文的价值趋向也不尽一致。板块结构与线性结构有较大的区别,它以文本的核心价值为依据,设计互相连缀但又跳跃性较大的若干板块,给予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诗意的浸润和诗性诗情的唤醒,与诗意语文的价值趋向完全一致。下面以月光启蒙为例对模块策略略作说明。月光启蒙的核心价值是引导学生享受美妙,体会启蒙。可以设计三个板快: 夏夜之美妙、民谣之美妙、母爱之美妙。板块一:夏夜之美妙。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师:读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觉?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11、?配乐画面,师诵读。生齐读,静美优柔地读。板块二:民谣之美妙出示民谣: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生自由诵读。师:好好体味,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这些民谣的?师: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读时,要轻要慢,要柔柔的,有一种悠长飘逸、舒缓自由的感觉。生有韵味地诵读。纯粹的无伴奏的甜润歌声响起来了。轻轻的,缓缓的,像月光移过篱笆与屋檐。学生们闭上眼睛,沉浸在月夜下的歌声里。板块三:母爱之美妙。师: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给我的启蒙是什么?师:明明是母亲的启蒙,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你觉得母亲与月光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出示月光母亲

12、原文。 师伴乐诵读,母亲苍老的形象与年轻时为“我”唱民谣的画面同时出现。师:岁月如尘。多少往事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然而,母亲在月夜里为“我”吟唱的民歌童谣,却依然鲜活地回荡在“我”的记忆里,一声声啊一句句歌声再度响起。师轻轻吟唱,学生跟着轻和。师:在岁月的河流里,有些东西会消失,比如母亲会老去, “我”也会老去。但有些东西,在岁月里沉淀,比如,像母亲这样的歌声。综上所述,三个板块互相连缀但又相互独立,通过三个板块的教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精妙的精神世界。课堂上,师生始终沉浸在一种诗意的氛围中,心灵被润泽,被感动,被激发,享受着一顿精神大餐。这才是真正的诗意语文

13、!3.唤醒策略诗意语文,应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闪耀生命光华的语文。学生的精神生命,是一个由无明到觉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唤醒。拿爷爷的芦笛一课来说,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唤醒学生精神生命的过程。唤醒鲜明的视像师:爷爷的芦笛是什么样的,你们读懂了吗?生:芦笛是用芦苇的叶子做的,吹出来的曲调婉转悠扬,很动听。生:我知道芦笛和我们平时见过的竹笛、竖笛完全不同,它的材料很普通,做法也很简单,但是声音却很清脆。生:我还从课文的插图中看到了芦笛的样子,爷爷吹的就是一支用苇叶做成的芦笛。可惜,图中我们只能看到它的样子,却听不到它的声音。唤醒真切的感触 师:芦笛的样子,看来大家已经比较

14、清楚了。但老师想说,爷爷的这支芦笛你们真的读懂了吗?老师想请大家再读读描写芦笛的这两段话,然后请你们谈谈从中都感受到了些什么。生:我感受到爷爷的心灵手巧。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我想要是换了别人,就不一定能做成。生:我感受到爷爷是长期生活在海边的,他和海边的一切都有着感情。他很喜欢吹芦笛,而且吹奏芦笛的技巧很高超。唤醒优美的想像师:海水、海鸟、芦苇、芦笛,还有爷爷,一幅多美的画卷呀。老师想请一位同学美美地读读这两段话,同学们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我仿佛看到爷爷站在海边,遥望着大海,深情地吹奏起芦笛,笛声婉转悠扬,引来了许多海鸟,笛声和海鸟的

15、鸣叫声汇成了一曲美妙的音乐。生:我仿佛看到一个恬静的夜晚,爷爷带着强强来到海边做芦笛。仿佛听到婉转悠扬的笛声在大海上回荡。礁石上的海鸟越聚越多,它们大概都是被笛声吸引过来的,听得如痴如醉。生:爷爷的笛声清脆悦耳、美妙绝伦,真可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瞧,就连天上的星星也在眨着眼睛侧耳倾听呢。唤醒飘逸的情怀师:此时此刻,假如你就置身在大海边,你也跟着爷爷学会了吹奏芦笛,那么,你想吹一首怎样的曲子呢?生:我想吹一曲大海啊,故乡 。因为这首曲子最能表达我对大海的喜爱之情。生:我想吹一曲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 。因为这首曲子和课文的景象十分相近。生:我认为站在海边,看着眼前蔚蓝的大海、

16、翱翔的海鸥、飘荡的芦苇,想吹什么曲子并不重要,可以自由自在地任意发挥,想吹什么都行。芦笛无腔信口吹!唤醒深藏的意味师:课文读到这里,你觉得爷爷的芦笛是一支怎样的芦笛呢?生:爷爷的芦笛是一支美妙的芦笛。生:爷爷的芦笛是一支神奇的芦笛。生:爷爷的芦笛是一支迷人的芦笛。生:爷爷的芦笛是一支幸福的芦笛。生:爷爷的芦笛是一支让人终生难忘的芦笛。生:爷爷的芦笛是一支有着生命活力的芦笛。每一次唤醒,都使学生的精神生命流光溢彩;每一次唤醒,都使学生的精神生命走向精彩。是的,我们应当牢记,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生命。诗意语文的实施策略除以上三种主要形式外,还有其它一些形式,例如“多元架构策略” 、 “意境营造策略” ,等等,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