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元初崂山太清宫圣旨石刻研究载《青岛大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5期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492176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22元初崂山太清宫圣旨石刻研究载《青岛大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5期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022元初崂山太清宫圣旨石刻研究载《青岛大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5期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022元初崂山太清宫圣旨石刻研究载《青岛大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5期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022元初崂山太清宫圣旨石刻研究载《青岛大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5期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022元初崂山太清宫圣旨石刻研究载《青岛大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5期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22元初崂山太清宫圣旨石刻研究载《青岛大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5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2元初崂山太清宫圣旨石刻研究载《青岛大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5期(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元初崂山太清宫圣旨石刻研究刘 明(江苏常熟 215500)王 铭(江苏苏州 215021)(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档案系教授,江苏苏州,215021)摘要 通过疏考太清宫的元代石刻圣旨,分析其将注释、限定性用 语夹述于正文文句中的特定语法结构语式;考析元代公文中抬写的运用和缺陷,以及三类六等抬头规则的演变源流;研究“圣旨”文种的本源、确立过程与原因、特定用途及其消亡。关键词 元代 特定语法结构语式 抬头制度 圣旨 文种确立青岛崂山太清宫有元太祖铁木真免丘处机门下出家人等差发税赋圣旨的石刻,保留了元初公文和档案文件的原格式。 文物杂志 1986 年第 5 期曾著录该文拓片(说明:原文竖写,现改为横排

2、并加标点) 。本文试就其文字加以疏通;并考析该圣旨中的特定用语和抬头制度;研究“圣旨”文种的演化轨迹、确立原因、具体应用。一、太清宫元太祖圣旨刻文疏译钦差近侍刘仲禄奉成吉思皇帝圣旨道于诸处官员每:丘神仙应有底修行底院舍等,系逐日念诵经文,告天底人每,与皇帝祝寿万万岁者。所据大小差 发税赋,都休教著者。据丘神仙底应系出家门人等随处院舍都教免了差发税赋者。其外诈推出家、影占差 发的人每,告到官司,治罪断按。主者奉到,如此不得违错。须至给付照用。右付 神仙门下收执。照使所据神仙应系出家门下精严住持院子底人等并免差发税赋。准此。御癸未羊儿年三月 日宝为便于理解,兹就原文中的词汇略加疏通,再作今译和分析

3、。其一,文字注疏。成吉思皇帝:即成吉思汗(11621227) ,姓孛儿只斤,名铁木真。他统一北方草原,建立蒙古汗国,制定军事、政治、法律制度。并代表贵族利益大力对外扩张,吞金灭夏,拓地至西亚、南俄。元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元太祖。 近侍:指太监。 刘仲禄:人名。丘神仙:道教用来称谓得道后能“超脱生死”变幻莫测的人,该文指丘处机。丘处机(11481227) ,字通密,元代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十九岁出家,拜王重阳为师。后潜修于龙门山,道号“长春子” ,是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为示敬重,成吉思汗尊称其为“丘神仙” 而不名。作者简介:刘明(1954 ) ,男,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工程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4、王 铭(1951 ) ,男,苏州大学档案系教授,硕士生导师。2与皇帝祝寿万万岁者:成吉思汗曾发豪语,欲将整个世界变为蒙古人的牧场。因慕长生,期以克成武功。闻道家练气能致长生不老,故与丘处机往来通信三次。为了奉劝成吉思汗减少杀戳,丘处机亲携弟子李志常等十八人经昆仑赴雪山与成吉思汗相见。随行弟子撰有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备记途中经历。会见中,丘处机进以“恬淡无为”的道家修炼之旨,谓可收却病延年之效。该圣旨即张本与此,曲称为“祝寿万万岁者” 。门下:弟子。 住持:久住护持。原为佛教名词。唐以后道教亦采用此称谓。差发:徭役征发。 著:附着。指登录、列入赋役簿籍。 休教著者:令不要登入。实指免除其差役、赋

5、税义务。 诈推:假冒。影占:伪托。 断按:断然照罪处置,决不宽宥。照:免差发税赋的凭证。 准此:以此为凭、遵此执行。癸未羊儿年:即公元 1223 年,农历以癸未年为羊年。其二,译文。钦差近侍刘仲禄奉成吉思皇帝圣旨向各地官员们宣布:丘神仙一应所有的修行院舍等,是每日吟诵经文,劝诫天下人民,并为皇帝祈祷万寿无疆的 场所。所有依律本应承担的各种徭役及赋税,地方官府一律不要教他 们承担,不得列入征 发 簿册。凡查实确属丘神仙的(应限于是出家的)门人弟子等拥有的各地道观,都 让地方官免去徭役 赋税。除此之外,用欺诈手段、以出家为幌子而冒免差发的人们,一旦被告 发到官府,断然治罪,决不宽宥。主管部门承奉圣

6、旨后,必 须按照上述规定执行,不得有违;同时必须对各地道观发给执照,作为免除差发税赋的凭证 。上文交付神仙门下收领保管。 执此凭照可使前述丘神仙的(应该是出家的)门下(常年住在道观中精研教义、严格修持的)各色人等,都免除差役赋税。准此。其三,元代圣旨用语特色考。 带有严重的口语色彩,是元代圣旨的一大特色。试例释如下:(1) “每” ,同于“们” 。例如, “官员每” 、 “天底人每” 。 (2) “道于” ,宣讲给。 (3) “系者” ,是场所。 (4) “告” ,劝告。 (5)底:的。 (6) “所据” ,所有。元圣旨中的白话文往往疙疙瘩瘩、似通非通,究其原因不外乎三方面:(1)力求通俗,以

7、扩大在民间的影响。 (2)作为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特别是民间口语)掌握欠精确。 (3)汉语言演化的特定阶段使然。将带有注释、限定作用的文字夹叙于正文文句中,是该圣旨表述的又一特色。这种特定语法结构,颇类似于现代汉语中加括号文字的语法功用。具体分析,第四句“丘神仙底应系出家门人” ,依现代汉语应处理为:“丘神仙的门人(应系出家) ”。第八句“照使所据神仙应系出家门下精严住持院子底人等并免差发税赋” ,依现代汉语应处理为:“照使所据神仙门下(应系出家)人等(精严住持院子的)并免差发税赋” 。我国古代汉语虽无括号可用,但却创行了以字体大小、行款排列的不同显示出同于括号功用的手段。即:将带有注释、限定

8、作用的文字,占正文一行位置偏分左、右两行,排作小字。譬如写成:照使所据神仙 门下 人等其中,大字“照使所据神仙门下人等并免差发税赋”是正文文句。小字“应系出家”是注释,用于限定神仙“门下”的范围;小字“住持院子底”是注释,用于限定“人等”的身份。应系出家精严住持院子底3但该圣旨中,却将此类注释文字直接夹叙于正文文句;而且,在字体大小、行款排列上,也都没有另作别异,当属元代公文的特定语法结构语式。二、 圣旨中的抬头格式及抬头制度考析在整篇圣旨原文中, “钦差” (意为皇帝所派)作顶格, “成吉思皇帝圣旨” 、 “皇帝”、 “丘神仙”字样,均破句回行。这一特殊的文面位置,揭示了古代公文中的抬头制度

9、。抬头是“尊尊”的道德规范在古代公文书写格式中的反映。在我国封建社会,凡文书抄缮中,遇有与天神、地祇、帝王、官长等相关的字样,不得紧接上文书写,而须采用“抬写”的方式别异,以示崇敬。就总体而言,抬写的规格包括三类六等。三类:(1)平抬。 魏晋仪注曰:“写表章别起行头者,谓之跳出,此今之抬行也” 。指在公文中,凡遇有重要尊贵字样,不待行满,就将该字跳到次行行首,平齐书写。这一做法始创于秦朝。王国维观堂集林 、容庚秦始皇刻石考皆谓,琅琊刻石中的秦始皇诏书和李斯奏文中,凡遇有“始皇帝” 、 “皇帝” 、 “制曰”字样,皆不待行满就另起一行平头书写。 (2)空抬,出现于唐朝。据唐六典载,对昊天、后土、

10、天神、地祗、上帝、天帝、庙号、祧祖、祖妣、皇考、皇妣、先帝、先后、皇帝、天子、陛下、至尊、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等字样,仍沿前朝旧例平抬书写;对重要程度稍次的一般尊贵字样,在抬写时不须转行,仅在原行中,于该尊贵字样前空一至数格,表示不与上文紧书连写,微申敬意。 (3)出格。对特别尊贵的字样,不但要另起一行抬写;而且该字样在行中的位置,须高出平行一至数格。譬之今横排的位置,相当于书写在行首之前一至数格。 (说明:随着“出格”的创行和发展,汉、唐之际一些仅作平抬的尊贵字样在抬写规格上也随之升级。 )六等:在第三类“出格”中,如进一步仔细辨析,又可以依据高出平行的字数而分为四等,分别称为“单抬” 、

11、 “双抬” 、 “三抬” 、 “四抬” 。连同前述空抬、平抬两类(每类相当于一等) ,合为六等。就发展过程而言,早在宋代就已运用了出行一格的“单抬” ;清代以“双抬”为“出格”的主流用法;并增益了“三抬” 、 “四抬” 。就意识和文化形态析,封建社会后期,四等出格齐备,就可能视应抬写字样的尊贵程度,而定“出格”字数多少。这种运用,不惟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内涵,而且也顾及了以皇权为政治背景下的特殊等级区分和忌讳。以下,就基本的运用倾向略作分析:“双抬”多用于意指皇帝及其行为、公文等尊贵字样,相对于表示上级衙署、长官及其行为、公文等尊贵字样而言,对皇帝“双抬” (即高出平行二个字) ,较之对长官“

12、平抬”(即平行书写) ,显示了皇权的高高在上。“单抬” (即高出平行一个字) ,既高于所有的官署、官员,又次于皇帝一等,恰恰吻合于太子、亲王等“一人之下”的特殊身份,为多样化的运用预留了政治空间。“三抬”则用于指称“先帝”等已故的皇帝之谥号、庙号。至于“四抬” ,仅用于有太上皇的特殊时期。较之用于皇帝的“双抬” ,对太上皇的“四抬”体现了其皇父之尊;较之用于“先帝”的“三抬” ,则又突出了生死之别。因此,清代的典章法规中,要求各级官员特别注意抬写时“出格”的字数不得有误。倘若将对皇帝的“双抬” 、对太上皇的“四抬”误写成“三抬” ,则不但有违“尊尊”之制,而且含有沮咒皇帝、太上皇不久于人世的潜

13、义,是为“大不敬”之罪,尤为居官者大忌。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对折式纸,严格限定每面的行数、每行的字数。其中:每行头两格空出,以备抬写。公文回行,一般都从第三格书写,称为平行。平抬,即与平行相齐;出格,则指高出平行的字数。例如,嘉靖八年(1529)规定:“题本每幅六行,一行二十格,抬头二字,平行写十八字。 ”古代公文,绝大部分既无标点、又不分段。往往紧写连书,黑压压地一大片。故抬写的做法,并不妨碍到对公文文意的领悟。民国时期实施了“文书档案改革运动” ,由教育部41930 年 5 月率先实施、由行政院 1933 年全面推行“对于文件采用句读及分段办法案” 。这时,如再因循古代抬写的做法,势必混淆于

14、段落划分。公文格式向现代演化的潮流不可阻挡,抬头制度因之式微。当代公文中,收文机关名称在正文前一行顶格书写,是民国时期公文中极少数抬写做法的残余。该圣旨在见证古代公文抬头制度及其演化阶段上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在抬写文字的具体处理上也颇有不足。原文共有四处提及“丘神仙” (或“神仙” ) 。但头两处“丘神仙”作“平抬” ;第三处“神仙”为“空抬” ;第四处“神仙”则根本没有抬写。指称的是同一人,在同一篇公文中不的规格却有太大的等差,是不应有的错误。这固然是由于公文缮写人的粗疏,但换一个角度看,成吉思汗礼敬丘处机,元政权示好全真道,绝非单纯的“向道” ,而有其缓和民族矛盾,以利对汉族统治的深心。三

15、、元圣旨文种考略其一,公文中“旨”字涵义狭窄化是形成“圣旨”文种的本源。“旨”的词意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蜕变。现大略揭示其沿革线索:第一阶段,先秦时期。 “旨”的初始涵义是“意义” 、 “意思” 。如五经中的易系辞有“其旨远,其辞文”一语。 “旨远” ,即指“意义深远” 。第二阶段,汉代。 “旨”的涵义,由“意思”演变为“意见” 、 “主张” ,但并不仅仅局限于指称皇帝的意旨。例如汉书孔光传谓“奉使称旨” 。其中的“旨” ,指皇帝的意旨。 后汉书曹褒传载,曹褒迁圉县令,属吏捕得邻郡盗徒五人。太守马严,讽褒杀之。曹褒曰:“今承旨而杀之”云云。此句中的“旨”为上级意旨。第三阶段,为有别于其它场合的“旨

16、”字,遂将皇帝之意旨及君命公文泛称“圣旨” 。例如蔡中郎外集陈政要七事疏有“臣伏读圣旨”一语。但这时的“圣旨”二字,尚未发展成文种名称。第四阶段,宋代开始,惟皇帝之意得称“旨” ,但仍然泛指各种君命公文,如皇帝的“制书” 、 “敕书” 、 “诏书”等公文。第五阶段,元朝,皇帝旨意称为“圣旨” 。且其所写的公文别无其它文种之名, “圣旨”遂演变为专指的某一特定君命文种。第六阶段,清代,将皇帝使用的法定君命文种正式设置为“谕旨” 。其中:凡特降者(即皇帝主动发文)谓之“谕” ,因臣工所请而降者(即属于答复性被动行文)称为“旨” 。由于 “旨”的涵义,在清代已专指皇帝的“谕旨”这一特定君命公文, “圣旨”一词遂彻底失去其作为文种名称存在的价值。不过, “圣旨”文种虽已消亡,早先作为各类君命公文之泛称,在元以后历朝仍间有使用。综上,作为各类君命公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