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4903164 上传时间:2017-12-0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 李志启驰 名 中 外 的 北 京 天 坛 ,位 于 现 在 东城区(原为崇文区,2010年区划改制并入东城区)的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期建成,初名为天地坛。嘉靖 九 年(1 5 3 0 年)因 立 四 郊 分 祀 制 度,在城北地安门外另建祭祀地神的方泽坛 。嘉 靖 十三 年(1 5 3 4 年)天 地 坛 改 成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天坛,祭祀地神的方泽坛更名为地坛。清乾隆、光绪帝对天坛进行了重修和改建,逐步形成现在的天坛建筑格局。这里是明 清 两 朝 历 代 皇 帝 祭 天 、祈 谷( 祈 祷 丰年)和祈雨之地,每年冬

2、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皇帝要来这里举 行 祭 天 、祈 谷 和 祈 雨 仪 式 ,以 求 风 调雨 顺 ,五 谷 丰 登 ,国 泰 民 安。北京天坛于今已有591年的历史,历经沧桑,尤其是清末至国民党统治时期,曾遭雷火灾害和外国列强以及国内反 动 派 的 掠 夺 与 破 坏 。1 9 0 0 年 八 国 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坛 上 设 炮 台,文 物 、祭 器 被 大 量 洗 劫 ,建筑、树木多有遇毁。解放后至2008年北 京 奥 运 会,政 府 投 入 大 量 资 金 ,多 次进行保护修葺和绿化,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北京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北京市民休 闲 娱 乐 的

3、重 要 场 所。有 些 大 的 文 化 活动 也常 在 这 里 举 行,2 0 0 8 年 8月2 8日,北京残奥会圣火采集暨火炬接力仪式曾在这里的祈年殿南广场启动。北京天坛1961年被国家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经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 区;2 0 0 9 年入 选中国 世 界 纪 录 协 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北京天坛占地面积是紫禁城(故宫)的 3 .7 倍,达 2 7 3 万 平 方 米 ,有 内 坛 、外坛两重垣墙,主要建筑有祈谷坛并祈 年 殿 、圆 丘( 亦 称 圜 丘、祭 天 台)坛 、皇 穹 宇 、斋 宫

4、等 ,规 模 宏 伟 ,富 丽 堂皇 。其 严 谨 的 规 划 布 局 ,奇 特 的 建 筑 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充分展示了中国传 统 文 化 特 有 的 寓 意 和 表 现 手 法,其中祈年殿已被用作北京城市的名片标识。北京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 珠 ,也 是 世 界 建 筑 史 上 的 瑰 宝 。北京天坛的建造起源史 料 记 载 ,中 国 古 代 祭 祀 天 地 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奴隶制社会 的 夏 朝 。中 国 古 代 帝 王 自 称“ 天 子 ”,对天地非常崇敬,把祭祀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用来祭祀的建筑在帝王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

5、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手法建造。最早设坛祭天之所乃是王屋天坛,王屋天坛位于今河南省西北部济源市的王屋山。王屋山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道 教 十 大 洞 天 之 首,其 主 峰 天 坛山( 亦 称 琼 林 台)海 拔 1 7 1 5 米 ,一 峰 突起 ,群 峰 伏 拜 ,系 有 王 者 之 风 ,世 称“ 太行 之 脊 ” 、“ 擎 天 地 柱 ” 。 史 书 云 :“ 黄 帝(中华 民 族 祖 先 轩 辕 黄 帝)于 此告 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 、 阴 符 策 , 遂 乃 克 伏 蚩 尤 之 党 ,自此天坛之始也”。黄帝三次到此祭天,致使国家强盛,风调雨顺。于

6、是,自黄 帝 始 ,历 代 皇 帝 多 来 此 祭 天 。王屋山天坛峰峰顶面积大约四亩,唐时建有三清殿、轩辕庙、四角亭、黄 帝 更 衣 亭,有 御 爱 松 等,后 历 代修 葺 、增 建 ,元 初 改 为“ 总 仙 宫 ”,意 为天界诸路神仙汇聚之所。至今,山顶黄帝祭天遗址上建的轩辕祠、十方院、华盖峰尚存。西安作为几代帝王古都也先于北京1000多年建造了天坛,西安天坛位于今西安市南郊雁塔区陕西师范大学以 南,是 皇 帝 进 行 祭 天 活 动 的 最 早 的礼仪建筑,初建于隋而废弃于唐末。西安天坛古称圜丘,又名圆丘,后 称 天 坛 。其 遗 址 ,于 1 9 5 7 年 8 月 3 1 日被陕

7、西省公布列入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3月,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主持 发 掘 ,揭 露 出 残 存 的 台 壁 ,摸 清 了唐代圜丘的基本形制。其为四层圆 坛,总 高 约 8 米 ,其 底 层 面 直 径 约 5 4米 ,第 二 层 面 直 径 约 4 0 米 ,第 三 层 面 直径约29米,第四层面直径约20米,各层高1.5至2.3米不等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陛(上台的阶道)呈十二辰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分别朝12个方向辐射,大 约 体 现 了 帝 王 心 目中 的 天 上 十二辰。十二陛即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戍陛、亥陛。其中子、午、卯、酉陛又称北、南、东

8、、西陛,午陛乃皇帝登坛阶道 ,宽 于 其 他 十 一 陛 。隋 朝 两 个 皇 帝 和唐代21位皇帝除顺宗、哀宗外的19位皇 帝,均 在 此 举 行 过 祭 天 礼 仪 。到 了 明 朝 鼎 盛 时 期 ,明 成 祖 朱 棣碍 于 祭 天 路 远 ,交 通 不 便 ,就 在 王 屋 天坛与地球同一轴线上的老北京城东南建起了天坛。此后,历朝历代皇帝便在北京天坛行礼祭天。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北京天坛有内外两重垣墙,形似“回”字,隔为内外坛。其内外垣墙南侧转角皆为直角方形,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寓意“天圆地方”,俗称天地墙。外垣墙周长6553米,南北墙距1657米,东西墙距1703米。外垣墙原本只在西墙

9、开有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开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内垣强周长4152米,墙高3.53米。内垣墙辟有六门:即祈 谷 坛 的 东 、北 、西 三 座 天 门 和 圜 丘 坛南 面 的 泰 元 、昭 亨、广 利 门 。内 外 垣 墙原为土墙,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从而更加厚重壮观。天 坛 的 主 要 建 筑 都 集 中 在 内 坛 ,全 部宫殿、坛基朝南都呈圆形,以圆象征于天。其建筑布局和结构风格独特,南有 祈年殿并祈谷坛。72中国工程咨询2011年第3期 总第126期城市风铃CHENGSHI FENGLING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谷坛

10、和皇乾殿等建筑,两部分建筑之间靠南侧有墙相隔,有三间方形大门相通。两部分建筑由一座 “丹陛桥”(砖砌甬道,亦称神道 、海 墁 大 道 )相 连 。构 成了 南 北 轴 线 ,是天坛最主要的建筑群。祈谷坛: 祈 谷 坛 在 内 坛 的 北 部 ,是皇 帝 举 行 孟 春 祈 谷 大 典 的 场 所,主 要 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 、神 厨 、宰 牲 亭 、长 廊 等 。祈 谷 坛 的 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坛为三层汉白玉石台,上层直径68.2米,中层直径79.6米,下层直径90.8米,下层高1.91米,三层总高5.56米。三层坛各出八阶,其

11、中南北两面各出三阶,东西两面各出一阶,各阶皆有九级。三层坛面周围均有汉 白 玉 护 栏 ,各 层 栏 板 数 均 为 1 0 8 块,共324块。护栏以下是须弥座式坛座。祈年殿: 祈年殿建在祈谷坛上层坛面正中,南向,前为祈年门,早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 。嘉 靖 二十 四 年(1 5 4 5 年)改 建 改 称为大亨殿。当时的三层檐为三色瓦,从上 至 下 依 次 为 蓝、黄、绿 ,分 别 代 表 昊天 、皇 帝 和 庶 民 。清 乾 隆 十 七 年(17 5 2年)再次整修,将三层檐瓦都改为蓝色 。光 绪 十 五 年 八 月 二 十 四 日( 1 8 8 9 年9月1 8

12、日)焚 毁 于 雷 火,次 年 开 始 重 建 ,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完工,用工6年。现在的祈年殿是1970年10月至1971年9月按雷火焚毁前重新修建的,殿为蓝琉璃瓦圆攒尖顶的三重檐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上层檐下悬挂“祈年殿”飞龙华带匾,三层蓝色屋檐逐层向上收缩,殿顶莲花座上,安放着巨大的鎏金宝顶。祈年殿内部结构无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捔承重。共有28根楠木大 柱 ,柱 子 环 转 排 列 。中 间 4 根 龙 井 柱高19.2米,直径1.2米,代表一年四季,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代表12个月,支撑着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代表12时辰,支撑着第三层屋檐;三

13、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 藻 井;殿 内 梁 枋 施 龙 凤 和 玺 彩 画。殿内北侧圆形石台上的雕龙宝座和东西两侧石台上的宝座,其后都有木质浮雕屏风,宝座上分别安放上帝神主和皇帝祖先神主。皇乾殿: 在祈年殿北面是一座庑殿式五开间的皇乾殿。皇乾殿亦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天库,原为六开间黄琉璃瓦顶的殿堂。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建,改为五开间,命名为皇乾殿。清乾隆时又将黄瓦换为蓝瓦,建立在汉白玉石栏围护台基之上。皇乾殿是祈谷坛奉祀神位的供养所,殿内正面 方形 石台上 的 神 龛 内 放“皇 天 上帝”牌位,两侧的八个小型石台,原安设清爱新觉罗氏的八代祖先神主的神龛,

14、辛亥 革 命 后 ,于 民 国 元 年( 1 9 2 1 年 )将 八 个祖先神主迁入太庙。在祈年殿前两侧是各有九间的东西配殿,均面阔44米、进深8.5米,建于高1.5米的砖石台阶上,是存放配祀神牌位的地方。明代时为双重配殿,即配殿后面还有配殿。因为当时祭天,连日、月、星、辰、山、川、河、湖、风 、雨、雷、云等神都要设牌配祀,所以收藏神牌的地方做得很大。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将重殿拆除,不再设配祀神牌,只将他的五个祖先牌位放在祈年殿配祀。圜丘坛: 圜丘坛在内坛的南侧,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圜丘坛亦称祭天台、圆丘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用蓝色琉璃砖间或汉白玉材料建造。清乾隆十

15、四年(1749年)天坛扩建时,将坛面换成石质润泽、细腻、硬而耐久的艾叶青石。圜丘坛圆形,寓意象天。坛周长534米,坛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层,每层四面出阶各九级。上层坛面中央是一块圆形中心石,称太阳石或天心石。中心石外铺扇面状 弧 形 石 块 9 圈 ,内 圈 9 块 ,每 向 外 一 圈数 量 递 增 9 块 ,第 9 圈 为 8 1 块 。二 、三 层坛 面 也 以 此 排 列 ,每 层 四 周 的 栏 板 望柱数目和台阶也是九或九的倍数,上层栏版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 为 3 6 0 周 天 度 数 。三 层 坛 面 直径 总和 围 4 5 丈,除了是 九 的 倍 数 外

16、,还 暗 含“九五之尊”的寓意。数字采用九或九的倍数,源于古代以奇数为阳数,九乃阳数极值,表示天体和皇帝至高至尊 ,故 被 皇 家 建 筑 多 处 运 用 。圜丘坛外围有两重 墙,内 圆形,外 方 形 ,同 是 寓 意 天 圆 地 方。墙四面各有四柱三门白石棂星门一座。北门为成贞门,亦称北天门;东门为泰元门,亦称东天门;西门为广利门,亦称西天门;南面正门为昭享门,亦称南天门。将各门名第二个字顺序 排 列 ,则 为 元 、享 、利 、贞 。“ 元 ”代表始生万物;“享”代表万物生长繁茂享通;“利”代表天地阴阳相合,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贞”代表天地阴阳相 合 不 偏 ,使 万 物 能 够 正 固 持 久 。圜 丘 坛 以 东 配 建 有 神 厨 、神 库 、三库、宰牲亭等,用以收藏祭器、乐器和备制祭品。圜丘坛东南、西南方还分别有一座燔柴炉和望灯台、12个燎炉,用以祭祀仪式烧祭牛犊、照明、烧祭贡品。其中燔柴炉坐南朝北,圆筒形,绿琉璃瓦砖砌 成 ,其 东 西 南 三 面 各 出台 阶 九 级 。皇穹宇: 皇穹宇在圜丘坛的北面,是放置圜丘神牌的地方,建于明嘉靖九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