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稻125生产技术规程

上传人:墨渲 文档编号:24897462 上传时间:2017-12-0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8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皖稻125生产技术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皖稻125生产技术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皖稻125生产技术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皖稻125生产技术规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S 65.020 B 01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13182010 皖稻 125 生产技术规程 文稿版次选择2010 - 12 - 30 发布 2011 - 01 - 30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4/T 1318201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志祥、施伏芝、阮新民、徐秀娟、王文相、陈周前。 DB34/T 13182010 1 皖稻 125 生产技术规程 1

2、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皖稻 125 生产产地环境、产量结构、育秧、大田管理、病虫草防治及收获生产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皖稻 125 在安徽沿江及江淮地区高产优质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NY 5116 无公害食品 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NY/T 5117 无公害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皖稻 125(K 优 52) 皖稻125(K优52)系

3、2006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的由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高产中籼稻杂交组合。全生育期 132 d135 d,株高 122 cm 左右,株型松散适中,根系发达,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逆性较强,中感-抗稻瘟病,中感-中抗白叶枯病。该组合在我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为充分发挥该品种增产增收潜力,推广一季中籼稻标准化种植,特制定本标准。 4 产地环境 土地平整,独立灌排;土壤基础肥力达到中上等田;环境质量条件符合 NY 5116 的规定。 5 产量结构指标 每 667 m2产量 600 kg 以上。产量结构指标:有效穗 16 万17 万,每穗总粒数 160 粒180粒,结实率

4、 85以上,千粒重 29.5 g 左右。 6 育秧 6.1 总则 DB34/T 13182010 2 根据最佳抽穗期确定适宜播种期,采用肥床旱育秧,提高秧苗素质,培育多蘖壮秧。 6.2 播种期 冬闲田 4 月上中旬播种,7 月 20 日前后抽穗,接小麦茬在在 5 月上中旬播种,抽穗扬花期在 8月 10 日20 日。 6.3 秧龄及壮秧标准 秧龄 30 d35 d,叶龄 6 叶7 叶,苗高 20 cm 左右,要求苗挺叶绿,矮、壮、齐,无病虫害。单株带大蘖 2 个3 个,根系短、白、粗、多。 6.4 育秧技术 6.4.1 苗床 选择肥沃、疏松、深厚的菜园或旱作地作苗床。冬季每 667 m2 施经无

5、害化处理的农家肥 2000 kg,播种前 20 d 施 45三元复合肥 50 kg、氧化钾 5 kg,尿素 10 kg15 kg 培肥苗床。 6.4.2 种子选用与播种量 选用质量符合 GB 4404.1 二级以上的种子,每 m2 净苗床播种芽谷 50 g75 g,每 667 m2 大田约 15 m220 m2 苗床。 6.4.3 浸种与催芽 浸种前进行选种和晒种 1 d2 d,用 4.2浸丰乳油 2 ml 对水 5 kg10 kg 浸种 4 kg5 kg,时间 24 h36 h。破胸露白即可摊晾备播。 6.4.4 播种 先将苗床整平,再喷洒清水,使 0 cm15 cm 土层处于水分饱和状态;

6、将芽谷均匀撒播在床面上,用木板轻压入土;将预先准备好的过筛床土均匀撒盖在床面上,盖种厚度以不见芽谷为度,一般为 0.5 cm1.0 cm。在苗床上直接盖薄膜或起拱覆膜 促齐苗,当膜内温度达到 35时要及时揭膜通风,或在膜上加盖麦草等遮荫降温。 6.4.5 水分管理 齐苗前保持床土相对含水量在 7080 ;齐苗后,根据天气适时揭去苗床上的覆盖物并喷一次透水;齐苗至移栽前以控水控苗为主,中午出现卷叶需补水,可于傍晚一次补足。如在秧苗期降雨,则需盖膜并及时排干沟中积水,以防苗床进水。 6.4.6 追肥 以缺肥补肥为主,叶色褪淡时每 m2 用 5 g10 g 尿素对水 500 g1000 g 喷浇,喷

7、后淋水洗苗。 6.4.7 秧苗期病虫防治 秧苗 2 叶3 叶期注意防治稻蓟马,每 667 m2 用10%吡虫啉 10 g 兑水 20 kg 均匀喷雾;移栽前3 d5 d,每 667 m2 秧田,用 90杀虫单对水 30 kg 均匀喷雾,或Bt乳剂进行防治,带药下田。 7 移栽 DB34/T 13182010 3 移栽密度采取宽行窄株栽插,株行距 13.3 cm16.7 cm25 cm30.0 cm,栽 1.6 万1.8 万穴/667 m2,每穴 4 个5 个茎蘖苗,基本苗 6 万8 万/667 m2。 8 大田管理 8.1 肥料施用原则 有机无机配合,氮、磷、钾平衡;重施基肥、减少分蘖肥、增施

8、穗粒肥。 8.1.1 施肥量 大田每 667 m2 总施氮量 12 kg14 kg,五氧化二磷 6 kg,氧化钾 10 kg,硫酸锌 0.5 kg。氮肥中基蘖肥与穗肥之比为 7:3。 8.1.2 基肥 中等肥力田块耕田前每 667 m2 施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 1500 kg。化学肥料纯氮 6 kg,五氧化二磷 6 kg,氧化钾 6 kg ,硫酸锌 0.5 kg。 8.1.3 分蘖肥 栽后 3 d5 d,每 667 m2 施纯氮 2.3 kg3.45 kg 左右(尿素 5 kg)。 8.1.4 促花肥 晒田复水后倒 4 叶伸长期,每 667 m2 施纯氮 2.3 kg3.45 kg,施氧化钾

9、3 kg。 8.1.5 保花肥 倒 2 叶期根据苗情,每 667 m2 施氮 2.3 kg 左右。 8.2 水浆管理 水浆管理采取“薄水移栽,浅水促蘖,提前烤田;干湿交替间歇灌溉,活熟到老 ”的原则。前期薄水促蘖,保持水深 3 cm 左右,促进低位分蘖的发生;中期全田总苗数达到预期穗数 90时及时烤田,将最高苗控制在预计穗数的 1.2 倍1.4 倍,控制无效分蘖;拔节后 及时复水,此后干湿交替间歇灌溉,活熟到老,收割前 7 d 左右自然断水。 8.3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8.3.1 主要病虫草害 生育期间可能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可能发生的虫害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

10、、稻飞虱和稻蓟马等;主要杂草有稗草、眼子菜、慈菇、莎草、空心莲子草等。 8.3.2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农业、生物、物理综合防治的基础上,加强病虫的预测预报,严格科学地使用农药,在农药的选用上,遵循无公害原则,参照 NY/T 5117 执行,优先使用生物或生物化学复配农药;集中秧田期,放宽分蘖期,重点孕穗抽穗期。 8.3.3 病虫害防治 DB34/T 13182010 4 8.3.3.1 生物防治 选择对天敌杀伤力小的中、低毒性农药,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等措施保护天敌,利用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8.3.3.2 物理防治 大面积生

11、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鳞翅目、同翅目等害虫。 8.3.3.3 药剂防治 根据预报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药剂防治,具体防治措施见附录 A。 8.3.4 杂草防治 8.3.4.1 农业防治 施用的有机肥应经高温沤制杀死草籽;结合拔秧、栽秧、中耕等农事操作,拔除杂草。及时清除田埂及周边杂草,杜绝田外杂草、草籽带入田内。 8.3.4.2 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见附录 A。 9 收获 黄熟末期收获,及时晾晒,勿在砂石和沥青等路面晒谷,避免在水泥晒场长时间摊薄曝晒,使水分下降到 13.5后贮藏。 DB34/T 13182010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皖稻 125 高产优质生产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

12、 A.1 皖稻 125 高产优质生产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 皖稻 125 高产优质生产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见表 A.1。 表A.1 关键时期 关键病虫 防治指标 关键技术 播种前至抛栽后 7 天 种传病虫: 如恶苗病、稻干尖线虫病、稻蓟马、稻水象甲等二化螟 三化螟 白叶枯 稻飞虱 预防措施 秧田防治 预防措施 1种子处理:浸种前晒种 2 d,用 4.2二硫氰基甲烷 2 ml 加水 5 kg10 kg,浸种 36 小时,秧苗 2 叶3 叶期注意查治稻蓟马, 每 667 m2 用 10吡虫啉 10g,对水 20 kg 均匀喷雾。 2秧田预防(治) :移栽前 5d7d,每 667m2用 90杀虫单 60

13、g 加 20叶枯宁 100 g 对水 30 kg 均匀喷雾。 3化学除草:以稗草、莎草为主的常规移栽田,水稻移栽后 4 d6 d,每 667 m2 用 50苯噻草胺 WP 30 g40 g,拌毒土撒施。以稗草、莎草、阔叶草混生的稻田,水稻移栽后 5 d7 d,亩用 14乙苄可湿性粉剂 50 g 拌细土撒施。 分蘖期 (6 月下旬末7 月上旬) 稻飞虱 稻纵卷叶螟 白叶枯病 1000 头/百丛 幼虫100头/百丛 始见中心病株每 667 m2 用 8000 单位 Bt 粉剂 200 g300g加 25扑虱灵粉剂 100 g 或对水 40 kg 均匀喷雾。白叶枯病始见中心病株田同时加 20叶枯宁1

14、00 g 均匀喷雾。 穗期 (孕穗期灌浆期) 稻纵卷叶螟 二化螟 稻飞虱 纹枯病 稻曲病 幼虫 60 头/百丛 根据病虫预报卵孵高峰期 1500 头/百丛 病丛率 30 预防措施 水稻破口前 10 d15 d,每 667 m2 用 25吡蚜酮 20 g 加 40丙溴磷 100 ml 加 10井蜡芽水剂 150 ml 对水 40 kg 均匀喷雾;稻曲病重发年份,第 1 次防治 7 d 后每 667m2再用 10井蜡芽水剂 150 ml 兑水 40 kg 补治 1 次。 8 月中旬查治稻飞虱,每 667 m2 用 48乐斯本 100 ml 对水 40 kg 进行中下部均匀喷雾。 注: 机动喷雾器 667 m2 用水量视水稻群体大小掌握在 11 kg22 kg(12 背包水)。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