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饮食文化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4896232 上传时间:2017-12-08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的饮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西的饮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西的饮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西的饮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西的饮食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的饮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的饮食文化(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的饮食文化,饮食特点,山西面食闻名于世,地方风味小吃更有盛誉,山西人爱吃醋则是人所皆知。 山西人喜食杂粮,干饭稀饭结合,主粮杂粮调剂,花样多,南北风味各异。晋北地区寒冷,喜食含热量较高的莜面、山药蛋(土豆)、玉米等,副食佐以萝卜、豆腐及腌菜。忻州晋中大部分地区则以高粱、玉米为主食,腌制咸菜、酸菜佐餐。晋南大部分地区喜食饼子、干馍,晋东南人则对小米饭有着浓厚的兴趣。,山西面食,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煮制面食,剪刀面 剪刀面是山西省的汉族面食小吃。因制

2、面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面条呈鱼形,亦叫剪鱼子,其制法起源于隋末。刀削面 山西的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刀削面内虚、外筋、柔软、光滑,面条又细、又薄、又长 ,深受人们喜爱。,包皮面,又称夹心面,做法是:先将豆面和白面按11的比例准备好,用温水将白面和豆面分别和好。然后将豆面团揉成球状,白面团擀成饼状。最后用饼状的白面把球状的豆面包住,擀成面条即可。,拉面又叫甩面、扯面、抻面 。拉面的种类也很多,有大拉面、小拉面、龙须面及空心面等等。一般7扣以下的为大拉面,7扣以上的为龙须面,一般家庭做的为小拉面。,揪片 把和好的面团揪成若干小面团,用拇指和食指将面团掐薄,揪成指甲盖

3、大小的片。 饸饹 有专门压饸饹的工 具,称为“饸饹床” 。,猫耳朵 将和好的面团擀成约半厘 米厚的面片,撒上面扑后, 切成1厘米大小的面丁, 然 后双手拇指压住小面丁向 前推。,剔尖下锅时一手将盛面的铁板向锅边倾斜,使面流向碗沿,另一手用专用的铁筷将碗沿的面往锅里拨,拨成两头尖,中间粗的小鱼形。,晋 中 名 吃,碗托:又名灌肠,分白面碗托和荞面碗托,以特殊的加工方法蒸制而成。吃的时候切成条状,浇上蒜醋调味,或冷食,或油炒热吃,利滑爽口、味美异常。晋中平遥、榆次、太原一带以白面碗托热炒居多,俗叫“炒灌肠”。,平遥牛肉 以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制作工艺、浓香嫩美的口感、鲜红细密的色泽等特点而负盛名。它

4、外观红润,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莜面栲栳栳的制做工序非常严格,和面一般是由体力较好的人负责,加以烧开的水,用擀面棍搅拌成面团,必须趁热将其揉精。接下来在手掌上将小莜面团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绕,就变出了一卷卷的莜面栲栳栳。接着将薄片卷成空心卷,竖立在笼中,蒸约分钟后,揭去笼盖,喧腾腾的莜面栲栳栳就成功了。,莜面栲栳栳莜面的营养价值极高,其脂肪含量是小麦、大米、高粱、荞麦、黄米这六种粮食的倍,释放的热量等同猪肉或肥牛。,焖面 是利用水蒸气将面条、豆角焖熟,所以一定要保持小火,焖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剩余的汤汁,中途还要挑动一下面条,让周围的面条也能吸收汤汁,确保面条均匀的成熟。面条筋道,

5、豆角脆嫩,咸香味浓,食之利口。,疤饼 又叫石子饼,用油和面,将碾薄的面饼放在炉鏊o(一种铁制的烙饼的炊具)中已经加热的石子上,慢火烤熟,形成凸凹不平的疤痕,因而饼上遍布疤痕得名。熟后的圆饼呈金黄色,其味香甜,其质酥脆。,在晋中、晋南等地有一古老的风俗,孩子满月时,外婆家或亲朋好友总是提一包崩脆的“疤饼”前去祝贺。这种松脆酥香的疤饼,食用方便,易于消化,产妇吃后既多产乳汁,又增加食量,滋补身体。,过油肉:进了山西人开的饭店,上了山西人的饭桌,过油肉是必备的一道菜,它因选料精、刀工细、配料鲜,制作快、口感酥、味道浓、营养价值高而倍受欢迎。选猪的里脊肉或元宝肉为主料,精切成铜钱厚的肉片,加蛋黄、黄粉、精盐、料酒等抓匀,放入油锅中打散滑熟,加木耳、葱白、蒜薹等辅料,烹炒而成,色泽金黄。,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