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4891040 上传时间:2017-12-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工作报告 考察报告 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四月的西湖,正是杨柳夹岸,艳桃灼灼的时节。微雨中,听柳浪闻莺,如烟似雾的柳丝随风摇曳,轻拂面颊。那望不到尽头的柳阴深处,时时传来呖呖的莺啼带着一分欣喜、几分憧憬,高新区赴杭州教育考察组一行25人,于 4月 7日来到了如诗如画的梦幻杭州,进行了为期 5天的学习、考察。4月8 日10 日,在全国小学语文新课标下名师课堂风采教学观摩会上,我们目睹了各地名师的风采,聆听了于永正、靳家颜、窦桂梅等七位特级教师为我们献上的七堂精彩、值得回味的课例。4

2、月1112 日,我们又至有着百年老校之称的杭州学军小学和文三街小学进行了教学考察与交流。一路上,点点滴滴的收获都时时会令我惊喜。惊喜中,有茅塞顿开的顿悟,也有豁然开朗后的释然;时时为名师精湛的技艺叫好,也时时为学生的精彩展示鼓掌然而,印象最深的,数窦桂梅!第一次听说窦桂梅,第一次听窦老师上课,我才知,课堂上也有一种力量,叫震撼!留存心底的感动听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秋天的怀念成都玉林中学附小 瞿风 听过许多名师的课,可不由自主地记住的是窦桂梅!有人这样评价窦桂梅:“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

3、情之船,开始了激情之旅,观赏和领略到一派激情之光。”对此,我也有同感。听窦老师的课和窦老师的报告,心静如水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热情高涨,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跃跃欲试,这就是窦老师的魅力所在。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乐,那么窦老师的教学无疑是气势恢弘的交响合唱;如果说课堂教学是水,那么窦老师的教学无疑是激越澎湃的黄河长江;如果说课堂教学是画,那么窦老师的教学无疑是洒脱从容的泼墨写意。是的,她的率真,她的投入,她的会说话的一颦一蹙,都在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四月杭州明媚的下午,窦老师带着她的“秋天的怀念”,在两节课的时间里,让我们有了一次深刻的心灵对话。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如一件精美的艺

4、术品,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震撼。 窦老师的课堂,疏密有致,粗细结合。不愧是大家手笔。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三个层次一层一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一组作品之中。新颖,简洁,深刻,广博。 窦老师教学艺术的“大手笔”还表现在她的“超越”。对教学主题的超越,对当下教学的超越,对学生要求的超越,对课内教材的超越。从“母爱”到“好好儿活”,从“读出感情”到“读出韵味”,从“读出韵味”到“读出思考”,从秋天的怀念到史铁生的系列作品,我们分明看到,窦老师就是一

5、直在超越!一、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超越主题性阅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材建构思路,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促使学生在围绕主题的不断的阅读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较之原先的“单篇阅读”,它显得更为厚实,更具饱满的力度。窦老师具有极强的课程意识,数年前即已自觉介入课程的创生之中。教学中,窦老师紧紧围绕主题,以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为主题教材,课中穿插史铁生的合欢树、病隙碎笔等书目的节选片断。课后又为学生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书目。从不同的侧面解读了“好好儿活”这一主题。从中我们不难体悟教者的

6、匠心。她首先是借助多篇文本的阅读,多侧面地唤起学生对母子“好好儿活”的已有经验,为下面的我们“好好儿活”的体验设置一个广阔的情感背景。在这种“向心结构”式的教学中,学生获取的是立体、整体的感受,他们对“好好儿活”的体验必定是丰满且具再生力的。窦老师主题性阅读的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将自己置身其中,走进文中,和文中人物同悲同喜;走出课文,引发对生活、对周围事物的思索。这正是感情日渐沙化的社会,我们应该而且必须给与学生的!二、于细微处超越细到对一句话、一个词含义的挖掘,对每一个学生发言的评价,甚至对范读时每一个音调的读法,课件中每一个画面的处理,都用心对待,不随意放过。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

7、引导,无不闪现着教师智慧的光芒。而所有细节展现出来的美,体现的是窦老师“以生为本”的人文思想的光辉。请看文本解读。窦老师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的深处。在抓关键词句教学方面,那“扑”,那“抓”,尤其是那“忍”的挖掘,可谓绝妙。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使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在接下来的层层深入理解课文中,窦老师更是凭借自己深厚的语文功底,通过语言渲染、感情烘托、反复诵读等种种手段,让学生细细去感悟,慢慢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同学在这时流露出的情感是自然而真实的。在忧伤的音乐中,同学们静静欣赏主人公在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感人肺腑之语

8、,情到深处,无人不眼含泪花,诺大的会场鸦雀无声,所有的人都进入了角色窦老师就有这么大的魅力,她对课文的倾情投入和对课堂氛围的激情营造能让人情动于心。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文章中母亲所说的“咱娘俩要好好活”几个字却余音绕梁,永远盘旋回转在学生们的心中一生都挥之不去了。三、在朗读指导中超越窦老师的朗读指导,也是精妙绝伦。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听众,给学生做了一个极好的示范;指导方法也别出心裁,她改时下流行的“有感情读”为“读出韵味”,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后感悟后,再让学生“送进去”读一读。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体验与文本朗读很好的结合起来,读出了思考,读出了文章的韵味,也读出了自己的韵味(读别人

9、的书,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关于最后一段对菊花的描写:“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窦老师这样问道:“你体会到什么?你看到什么?”学生有的说感觉到了作者今后会泼泼洒洒的生活,窦老师让他充满激情地读;有的说感觉到了一种平和与平凡,窦老师就让他平和地读;有的说好像看到作者的妈妈在欣慰地微笑,窦老师就让他欣慰地读“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认识,想着你心中的史铁生的形象,读吧。” 可以看出,窦老师的朗读指导完全屏弃了技术化的痕迹,而是着眼于开掘人物的内在心理,引导着学生在跟人物形象作跨越时空的对话后,进行恰当的个性化的朗读外化。学生似乎觉察自己幻化成了心中

10、的人物,文本的语言成了自己内心的发抒。窦老师的这两节课就是师生“在人家的情感世界里走一趟,从而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感悟的过程。这不正是语文教学所企盼的吗?窦老师的教学艺术,有人说已是炉火纯青。我想,那是有坚实的思想支撑。肖川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文中说过:“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以我的理解,“自觉”是对教师思想底蕴的要求,“自然”是对教学艺术的要求。思想赋予窦老师“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智慧和魄力,她大胆取舍,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用“好好儿活”把一篇教材与多篇课外阅读文本串起来。在她的引导下,学生

11、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一步一步地领略着“好好儿活”的意蕴。因为窦老师的引领,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飞扬,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在老师“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下,学生“心灵丰满”起来,“精神充实”起来。窦老师真正实现了她的语文教学目的:“为生命奠基”。这就是语文的力量!这才是语文,这才是课程!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窦桂梅老师那样,不断审视自己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既紧贴地面行走,又怀抱问题意识去大胆尝试探索,有着向更高的教学境界迈进的强烈愿望,那么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就一定不会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我愿以

12、此自勉!“床”?“井栏”?关于静夜思中“床”的释疑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 瞿风在一次古诗拓展活动中,同学们和我谈到了静夜思这首诗。由于活动前同学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所以他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其中一个同学对“床前明月光”通常的解释“诗人李白的床前洒满了月光”提出了异议:“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床的意思,它在古代是井栏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皎洁的月光洒在了井栏上。”是吗?教学这么多年,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床”是这个意思!对不对呢?我当时不好给予答复,课后,我赶紧查阅了资料。果真,对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有些资料上解释为“井栏”。说古人用井代表家乡,人与井是不可分离

13、的,有个成语就叫“背井离乡”。原来如此!资料上还说:应把床释为井栏。因为井都是在屋外的,诗人在夜晚,站在静静的院子里,看到井栏旁明月的光辉,就怀疑这是地上下了一层霜,所以才会抬起头来望明月,低下头去思故乡。”我猜想,那位同学也一定是看到了相关的资料,才会对此质疑吧?但我仍然费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都错解了呢?我继续查找资料。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上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所描写的是客人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静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之中乍一看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霜。” 显然,这个观点不同于“井栏

14、”之说。这里有一个关键字:疑。如果把它理解为“怀疑”,那么整个诗句就不大好解释了,诗人怎么会怀疑起床前的地上有霜呢?而马茂元先生解释为“好像”是有依据的。汉语大词典在“疑”字条中,有一个义项即解释为“类似、好像”。例句是王勃郊园即事诗:“断山疑画障,县流泻鸣琴。”李白诗中还有一个“疑”字也作“好像”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个“疑”字解释为“怀疑”就更加说不通了。 “ 疑”字在与小学语文第三册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解释为“好比、好似”,也即认为前后两句诗连起来构成一个明喻。这样解释起全诗来就觉得合情合理了。 另外,把“床”解释为“井栏”,也并非无懈可击,那个“前”字就不好落实

15、。“井栏”四周的方位不是论前后左右的,“井栏旁”“井栏周围”都好讲,“井栏前”就不好讲。月光是照在“井栏”四周围的,这个“前”字恐怕就否定了把“床”释为“井栏”的说法。所以,我更同对“床”字的传统解释,“井栏”之说可视为一家之言,但不宜引进我们的课堂。于是,我赶紧去找那个提出异议的同学一年级语文第二册教材分析主讲 玉林中学附属小学 瞿风一、教材体例:本册教材仍然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推进。共有16 个主题单元,其中含一个集中识字单元(第14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和一个开放单元(第9 单元车的世界)。每个主题单元包括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等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共28篇主

16、体课文,阅读短文、诗歌 14 篇,读背古诗 5首,读背谚语两则。二、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和开展多种学习活动,在语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各个方面得到发展。2、认字418 个(下限),学习 30 个(下限)常用偏旁(部首),学习看上下文猜字的认字方法,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认字,独立认读“语文天地”中的现代诗文。3、写字228 个(下限)。4、抄写字母和音节,大体能为生字标音。5、阅读42篇诗文(下限),背诵15篇(下限)。能借助手指但不出声,或者小声但不用手指阅读课文。能读懂课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6、积极、认真地参与各项语文活动,用普通话积极地、有创造地完成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初步形成合作、探究的意识。7、学习教材传授的科学知识,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8、继续培养天天阅读、收集图片资料、经常“回头看”等好习惯。9、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