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岗日志 第六天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4888342 上传时间:2017-12-0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跟岗日志  第六天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跟岗日志  第六天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跟岗日志  第六天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跟岗日志  第六天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跟岗日志  第六天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跟岗日志 第六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跟岗日志 第六天(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跟岗日志 第六天日记范文 跟岗日志 第六天跟岗日志 第六天12 月6 日地点:广州白云区景泰小学主持人:景泰小学教科处活动主题:1、听课、学习;2、听陈建伟教授的讲座主要内容:1、听课(a、柯子岭分校李翠玲老师time fofshool,b、景泰小学教导主任刘冬梅难忘的一课),学习;2、听华南师范大学、语文月刊主编陈建伟教授的讲座。体会和收获:柯子岭分校李翠玲老师time fof shool我的意见:值得学习之处:1、老师的口语讲得非常流畅,全堂课全用英语和学生进行教学交流,并且老师要求学生不要讲中文,这样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英语交际环境,学生学起英语来就比较容易。2、边学单词边学句型,

2、把单词置于句型中去学习,改变了以往老师先教单词、再教句型的传统教法。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单词和句型,从而进行灵活运用。3、学单词用实物展示,更利于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商讨之处:1、“寓教于乐”,特别是英语课,更应这样。本节课还没有完全放开,没有让学生和老师真正互动起来,没有完全把学生置于游戏中。2、关于本节课奖品的问题,老师给答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糖,这样做,我认为不太好:a、学校不允许带零食,老师却在班上发糖,导向不好;b、不是每节课都能这样的,常态课怎么办?难道每天老师都去发糖吗?3、本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容量够过大,学生没能很好接受。景泰小学教导主任刘冬梅难忘的一课我的意见值得学习之处:

3、1、导入自然,且突出重点。特别是学生读课题是,老师反复强调“这是一堂什么课?”,突出了“难忘”这个词语。2、本节课老师注重教给学生学习、阅读、理解词语等方法,非常值得学习。学生学到学习方法比学到知识更为重要。真所谓“受之鱼不如授之渔”。本节课很多学习方法非常好,比如略读课文要注意“导读的语言”,如何理解词语,如何分析自读课文等等。3、思路清晰,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先整体感知,再进行课文内容分析,抓住重点,把感情升华到高潮,在进行拓展延伸。 、老师善于抓住重点词、重点句去理解课文内容,去突破文章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重要的东西(知识)用各种形式收集,学生自己建立“资料库”。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

4、资料库可以以剪贴报、手抄报、博客、笔记本等新式。 、拓展延伸部分非常成功,更是把学生的感情推到一个新的高度,突出了单元主题。 、班级建立博客交流,很有特色,值得学习。商讨之处: 、学生的预习可以更多要求学生去解决字词,查字典词典,学生完全可以做到哦,对课文进行理解,弄懂写了什么人,发生的时间等等内容,多对课文读几遍完全可以做到。这些解决了,课堂上只做一个“预习检查”,效果会更好,也便于节省时间。这样其实也是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听华南师范大学、语文月刊主编陈建伟教授的讲座的体会重要语句摘抄: 、教师的角色的转换,不能再是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 、备课要为学生准备

5、一个学习的路线。 、学习型的社会到了,老师不能满足只教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经验。 、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老师要从教材中提炼出教学内容。 、我们的教学应该用学生的问题来教学,根据学生的需求来教学。 、书目:教育走向生本课堂教学的领导力 、理解四大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发展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反思式教学理论 、教学步骤一定要清晰,一定要连贯,不要有很大的思维跳跃,中间要有过渡,要有衔接。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形”到“神”的过程。 、每一个教学步骤见有一个严密的关系,有逻辑的关系,不能颠倒。体会: 听了陈教授的课,联系跟岗学习第二天教育厅教研室杨建国新课程语文标准修订情况讲座

6、,我对新课程的改革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在网上了摘录了这些文章让自己有空好好读读,同时我也想就自己的观点谈一些看法,并以论文的形式写下来:如何看待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兼与钟启泉教授商榷 如何看待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兼与钟启泉教授商榷 解特 例日记范文 跟岗日志 第六天跟岗日志 第六天文章摘要:由于教育与社会、教育教学内部之间的矛盾的存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而目前所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以西方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为核心的理论基础在理论上值得商榷,在实践上也造成了混乱和危害。可以说,从xx年以来所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方向是错误的,是值得我们进行反思的。关键词:稳健的改革论激进的改革论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7、教学认识论教劳结合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将在全球教育展望xx年第9 期刊登一篇名为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何在?的文章(以下简称钟文),文章中称“稳健的改革论”千方百计的阻挠改革、反对改革,是“保守主义”,并对目前所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轻视科学知识的倾向断然否认,文章中还指出目前所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方向上完全是正确的,作为一个“课程人”不能干扰改革方向。王策三先生已经撰文从事实上、从学理上已经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另外还有很多的学者、一线教师对此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一、“稳健的改革论”是否反对改革? 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这是众所周知的,是从来也没有人反对的。由于现阶段我国经

8、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不高,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发生矛盾,这种社会中的矛盾必然的反映到教育领域,不可能满足绝大多数人对教育的需求。另外在教育、教学中,社会要求、儿童兴趣爱好与知识三者之间的不平衡从而造成了片面追求科学知识,忽视儿童的兴趣或者是重视了儿童的天性却忽视了科学知识的传授,这些顾此失彼的矛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回避不了的。由于教育中这种矛盾的存在,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了照顾儿童的天性,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这是谁也没有反对的。我国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必须改革。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改革策略:一种是激进的革命论与稳健的改革论1,稳健的

9、改革论认为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以教学认识论为理论基础,重视知识传授,重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用稳步推进的方式进行改革,而反对新课程改革忽视我国的实际国情,断然与我国的传统教育割裂,以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为核心的理论基础,轻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做法。而在钟文中却把这种事实性的东西抛到了脑后,认为稳健改革论公然举起“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旗帜,否定已经成为国策的素质教育,稳健改革论实际上是一种“保守主义”,死抱“应试教育”不放,这真是黑白不分,滑天下之大稽。以西方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为核心的理论基础指导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在理论上是不恰当的,在实践中也造

10、成了困惑和危害,是应该允许有质疑的声音的,而且也是很正常的,而不能认为有不同的声音就是反对改革,与改革唱反调,因为这不是意气之争,这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恰当吗?新课程改革与 80 年代以来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出现断裂,分成“两股道”。从xx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轻视知识传授、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轻视甚至否定传授接受的教学方式为特点,这是根本性的方向错误,是必须予以重视和批判的。在这一点上,很多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已经广泛的发表文章,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但是这种关系到新课程改革方向的意见和看法,并没有得到新课程改革者的足够

11、的应有的重视,并被他们认为这是在为“应试教育”辩护,是十足的保守派。“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现象的存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发达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追求升学率现象具有客观必然性、历史合理性与现实不可避免性,任何道义谴责、情感愤慨、善良愿望,都是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且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不能够表征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的,我国教育界知名学者王策三先生已经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这是值得改革者认真加以注意分析的,否则很可能就会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现象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在历史中产生,终究会在历史中消失。目前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

12、问题,从理论上加以研究说明,在实践中积极的创造条件,遵循教育规律,积极的改革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试,从法律上制裁社会腐败之风的盛行。实际上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取的了很大的成绩。日记范文 跟岗日志 第六天跟岗日志 第六天关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错误说法,王策三先生已经做了很深刻的分析。王策三先生并没有像钟文中所说的否定已经成为国策的“素质教育”,也不是成不是我国基础教育基本特征的“应试教育”,而是认为“应试教育”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在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不是根本对立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他已经从逻辑上论证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不构成事实上的对立,而是人为

13、的对立,并且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轨的说法与我国实施的 20 多年的基础教育不符,并且进一步分析指出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给我国基础教育带来的混乱和危害。2 而在钟文中,却对我国基础教育 20 多年的取之不易的成果于不顾,把“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危害任意夸大,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把“应试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进行严厉的批判,仍然固执己见,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不可调和的两种教育思想”。事实上,从 xx 年以来实施的以“新理念”为指导思想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实践中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新理念已经“在实践中已引起教学上的混乱”,“广大的中学教师拿到新教材后无所适从”;“特别是西部边远

14、地区的老师,他们缺少教具,也没有多媒体,教材中大量所谓贴近生活的实例农村孩子都没有听说过,不知道怎么教了。”。这是来自教学一线真正的声音,也是有权威性的声音,我们应该予以重视,而不能对此于不顾,激进改革派不是早就宣称,“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不合格”了吗?这不就是你们所谓的“新理念”在实践中破产的最好的证据吗?三、新课程改革到底有没有轻视科学知识的传授? 目前稳健的改革论与激进的改革论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新课程改革是否轻视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在钟文中,对此大喊冤枉,认为这完全是混淆视听,无稽之谈,实际上真的如此吗?“稳健改革论”积极评价了我国20多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15、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并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思想而发展来的教学认识论为理论基础,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为辅,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而从我国的教育方针来看,也能看出要想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虽然我国的教育方针历经数次改动,但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是从来没有动摇过的。“教劳结合”是一种原则,其实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其形式是多样的,不简单是“教学加生产劳动”。而教劳结合的原则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

16、而所进行的素质教育必须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要形式,而不是课上“应试教育”,课下“素质教育”,任何忽视、脱离科学知识的传授都不可能羽化出素质。而激进改革论认为“教学认识论”不是什么新东西,是从凯洛夫教育学那里搬来的,而且认为凯洛夫的教育学是斯大林式的专制主义的产物,新课程改革必须与凯洛夫教育学彻底决裂。我认为在这一点上钟文中至少在两个方面犯了错误。其一,我们应该客观的对凯洛夫的教育学进行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意气用事。在文革期间我们是吃过这方面亏的,文革以前不加分析的全盘接受凯洛夫的教育学,在文革中又全盘否定,同样在对待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上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历史的教训我们应该加以吸收。其二,教学认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体系,已经不是完全照搬凯洛夫的教育学理论。教学认识论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具有开放性的体系,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吸收先进的思想理论,是凯洛夫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