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历史与社会初一第一单元教学笔记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486682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历史与社会初一第一单元教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浙江省历史与社会初一第一单元教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浙江省历史与社会初一第一单元教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浙江省历史与社会初一第一单元教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浙江省历史与社会初一第一单元教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历史与社会初一第一单元教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历史与社会初一第一单元教学笔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作者:何老师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857 更新时间:2006-10-12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第一课 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从社区看我家课程标准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1-2:恰当地运用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16: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

2、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境。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新课教学:一、从社区看我家1、社区出示 图 1-1 和图 1-2,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

3、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差异找得最多。(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乡、镇、县、市等教师归纳:社区不仅表现为城乡差异,即使同一城市也会有不同的功能社区,各个社区间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活动:不同社区的同学交流所在社区的

4、差异。3、突破难点 提问: 想一想,这些差异是由什么造成的?你怎样看待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可用现实例子证明),这些差异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解决?引导学生得出“区域联系”学生活动:(1)、展示课前学生调查社区商场中从外地调动的商品名称和产地和本地特产(2)、这些商品中,很多都是某地的特产,那么本地能否生产?你知道不能本地生产是由什 么造成的?(3)为什么要调动外地的物产?本地特产又是通过什么输往各地的?教师归纳:区域间的差异,使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和必要,通过交流,可以发挥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我们通常称为“优势互补”。设疑,引发思考:那么区域间产交流合作仅限于日常消费品吗?学生活动:四小组推荐一位同学

5、,按顺序朗读代表四个地区的人的对话。思考:(1)、山区和平原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相互间要进行交流,那么当地有没有与其他地区进行经济交流的例子呢?(2)、“跨区作业”互帮互助的合作,那么为什么能在这些不同的地区实现?(农业的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3)、模拟一次利用电话查询某一区域的商品信息的过程。(4)、组织学生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区域间的其他方面的联系。教师素材:杭州西博、南水北调、奥运会、青藏铁路。美丽的大脚剧照: (1)、 (2)、 (3 )4、小 结:社区有规模、特色、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使社区的分类多样化。而正是不同区域的社区间的这种差异性,才使交流与合作成为可能和必要。一个

6、区域的优势,可能正好能弥补另一个地方的劣势,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繁荣。5、学生作业:假如市长要你为本地的发展和繁荣献计献策,给报社写一篇文章,你分析本地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为实现“优势互补”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课程标准: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学会依据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能力目标: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7、教学重点: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区域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不一样。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各种地图。教学手段、方法:分组合作学习探究、设置情景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利用平面图是向别人介绍自己所在位置的一个好办法。其实,地图能够告诉我们的绝不只是位置,我们可以从地图中得到更多的信息。【说一说】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说说自己的发现。(讲授新课)【议一议】如果我想到杭州市区玩,手上却带了一张世界政区图,这合适吗?为什么?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选一选】如果你是林胜强同学,要了解台湾你会选择什么地图?【

8、比一比】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观察教材图 111A 和图 111B,思考1、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2、台湾省在两幅地图中内容的详细程度是否相同?归纳:A 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内容简单;B 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小,内容详细。【想一想】3、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4、从两幅图中你人分别能了解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 A 图?在什么情况下选择B 图?并说说理由。引导学生发现: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反之,越详细;这是因为它们的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过渡:选择好合适的地图后,该如何使用地图呢?情境 1:暑假期间,张京准备同妈妈从北京到杭州旅游。妈妈让张京来设计

9、旅游路线,张京找来了一些地图,如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杭州市交通图等,他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分小组展开竞赛。【比一比】1引导学生读 中国交通图,设计出从北京至杭州的最短铁路线。2让学生量算一下北京杭州的距离。情境 2:如果张京同妈妈想到杭州西湖玩两天,利用杭州西湖游览图(历史与社会图册)第 7 页,该怎样设计安排才能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比一比】出示杭州西湖游览图确定杭州西湖所在的位置,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安排各自的旅游线路,比比看哪个小组安排的路线最合适,走的重复路线最少(教师可在步骤上作适当的指导)。情境 3:出示 图 l14【想一想】1如果我想去爬山,应该了

10、解这座山的哪些情况?2从什么地图上可以获取这些情况?3你会画等高线地形图吗?教师出示立体图,和图 1-14 比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师生共同发现:等高线较密的地方,地势越陡,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越平缓。【议一议】1图上河流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2从山麓到山顶怎样走才能使爬山的距离最短?把路线画在图 1-14 上。3如果从登山出发点出发,怎样走既近又安全?情境 4:出示 图 1-15【想一想 】1你准备从哪儿进?哪儿出?(第一步:找到进入风景区的入口。)2为了缩短行程,应选择哪个饭店?(第二步:由于要在风景区内玩两天,所以必须找一个晚上住宿的地方。)3你打算第一天游哪些景点?

11、第二天游哪些景点?(第三步:大致确定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别要游览的景区。)4在图上画出你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行程线路。(第四步:具体确定每天的旅游线路。)请各组派代表当小导游介绍本组的设计路线。情境 5:出示 图 116,结合图例阅读图。【想一想】1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农用地”和“非农业用地” 的含义(教师补充)。21949 年前的非农业用地是怎样分布的?有什么特点?31985 年前的非农业用地与 1949 年前的非农业用地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41985 年后非农业用地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三)小结【想一想】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什么问题

12、?(四)课外拓展请展示你收集到的教材以外其他类型的地图,说说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并把收集到的地图贴在课本上。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 地图的三要素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展示 图 1-3 ,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 1-3 对图 1-1 和图 1-3 对图 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2地图三要素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介绍方

13、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经纬网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教师:让学生记住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地的距离。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活动: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 1-3 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环境小结:1、今天这节课

14、你学会了什么?2、评一个最佳小组合作奖。尝试应用: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第一课 我家在哪里(第二课时)在社区中生活一、教学目标3.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4.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5.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生认同感、自豪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对生活的环境产生认同感、自豪感。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三、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调查。四、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利用学生所画的社区平面图复习地图三要素。讲

15、授新课:我们人人都生活在社区里,但可能不自觉或很少留意。那么,现在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你生活的小区叫什么名字? 小区有没有管理处?如果有,它发挥着什么作用? 小区主要有哪些购物场所? 小区哪些娱乐健身场所? 小区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吗? 小区还为你做了什么? 作为小区中的一员,你又能为小区做什么呢?二、在社区中生活教师:这些都体现了社区的功能。那么社区有哪些功能呢?请同学们看书上图 1-5、1-6、1-7、1-8,想一想,它们分别体现了社区的什么功能?师生总结: 图 1-5 是社区的人在进行选举,选举是一种政治生活,还有如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等,体现了社区的政治管理功能;图 1-6 和图 1-7 是人们在进行健身和学习,还有体育比赛、文艺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讲座和培训等,都体现了社区的文化教育功能;图 1-8 是人们在超市里购物,则体现了社区的经济功能。社区为我们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服务,使我们与社区的关系密切,也使我们对社区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同时也为社区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小结)学生自由发表想法,畅谈理想中的社区。(作业)1.画一幅“理想中的社区”的平面图。(预习新课)课后完成“社区商品调查表”。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