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福建省中考评价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24853355 上传时间:2017-12-0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福建省中考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1年福建省中考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1年福建省中考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1年福建省中考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1年福建省中考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福建省中考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福建省中考评价(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福建省历史学科评价组,一、评价依据与重点,三、试卷总体评价,二、命题、审题人员及时间,四、试题评价与典型题例,五、试题存在的不足之处,六、命题建议与改进意见,七、教学建议,三、试卷总体评价,(一)定量分析,(二)定性分析,(一)定量分析,1考试内容分布适当,考试内容与分值分布表,表三: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分值分布表,2各题型分值分布较为合理,题型分值分布表,3设区市的平均分、及格率基本达标,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表,(二)定性分析 1遵循课标和省纲要求,全省中考历史试卷基本统一 2兼顾毕业与升学考试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四、试题评

2、价与典型题例,1关注时政热点,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体现时代性,例1:(龙岩卷第29题) 九年级某班同学正策划一期“党在我心中”的黑板报,分四个板块展示,请你一同参与。【革命篇】,(1)以上是同学们挑选的两幅图片,它们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建设篇】 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上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2)1954年,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改革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社会主义在遭受挫折之后开始重新焕发生机。 (3)十一届三中全会召

3、开于哪一年?(1分)它作出了哪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感悟篇】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请你结合“改革篇”谈谈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例2:(福州卷第29题) 福州在中国近代史上担当了重大责任,值得历史铭记的名人先贤为数众多。我们发起“追寻近代福州名人足迹”历史征集令,请你结合表2对所征集的名人按照专题进行筛选整理,并回答下列问题。,【民族抗争篇】 (1)人物: 入选理由:他领导禁烟运动,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启蒙探索篇】,人物:严复 (2)入选理由: 【百年辛亥篇】 (3)人物: (4)入选理由: 【读史明理篇】 (5)作为现

4、代福州人,你从他们身上学到哪些精神?,例3:(泉州卷第24题) 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图7。 图7 清帝溥仪退位诏书 (l)图7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哪一历史功绩?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多少周年? 材料二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杜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时间和标志。 材料三 建国以来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四大件” (3)根据材料二、

5、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四大件”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补例:(南平卷第28题) 材料一下图为台湾中央银行于2011年元月发行的“庆祝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新台币。,材料二两岸同胞共同举办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活动,有利于两岸同胞的交流,共同推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利于团结两岸同胞共同致力于中华振兴,我们积极支持。 摘自2011年3月2日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答记者问 (1)材料一中的伟人是谁?请简要评价他。(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岸共同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的积极作用。(3分) (3)你认为两岸同胞可以联合举办哪些活动纪念辛亥百年?(2分),

6、2关注历史学科的体系知识,考查主干知识,体现基础性,(1)在单项选择题题干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有:“最”字、第一、标志、转折等。,例4.(龙岩卷第7题) 下列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一批近代工业,其中最大的军事工业是(A)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福州船政局 D汉阳铁厂 例5.(泉州卷第1题) 你若要实地考察我国北方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粟的遗址,应到( C )。 A 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陕西西安 D浙江余姚 例6.(莆田卷第17题) 它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其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 C )。 A权力法案 B人权宣言 C拿破仑法典 D独立宣言 例7.(福州卷第1

7、9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是( B )。 A日本偷袭珍珠港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攻克柏林战役,补例:(南平卷第16题) 2011年3月18日,军事史专家徐焰说:“今天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纪念日成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的政权。”这一政权是 A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B法兰西第一帝国 C巴黎公社 D工兵苏维埃政府,(2)在材料解析题和综合题中,设区市都能以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例8.(福州卷第28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为华盛顿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和威望。在人们的心日中,他已经成为这个新国家的

8、象征。 材料二 在美国历史上惟一的这次内战中拥有道义和价值观优势的北方取得了胜利。林肯解放了黑奴,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自太国崛起 (1)材料一中的“战争”是指哪一场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宣告“这个新国家”诞生的文件名称。 (2)根据材料二请你谈谈林肯在这场内战中的主要贡献。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这两次战争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共同作用。,例9.(莆田卷第31题) 没有科学家的发现,就没有现代人类文明。为了梳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九年(1)班组织了一次“我最崇拜的科学家”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3注意运用新材料设置试题情境,符合

9、学生的年龄特征,体现人文性,例10.(南平卷第10题) 方寸之间传递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右图邮票发行于( D )。 A2008年 B2009年 C2010年 D2011年 例11.(莆田卷第6题) 年号夺取吉利吉祥、国泰民安的含义,或是显示皇权的神圣。“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其中用“贞观”作为年号的皇帝是( B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例12.(南平卷第30题) 红歌对党和祖国的革命赞歌。一首红歌,记录一段峥嵘岁月;一首红歌,象征一面光辉旗帜。为了迎接和庆祝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某校团委决定举办唱响红歌颂党恩活动,邀请你伴着红歌旋律一同参与。 【红歌诠释

10、征程篇】 (1)与右边歌词相应的史实有哪些?(写出两例即可) (2)模仿例子,写出与红歌歌名相关的历史事件(现象)。举例:松花江上九一八事变 过雪山草地 卢沟谣 在希望的田野上,【红歌演绎史诗篇】 (3)根据下列歌词和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难忘开国大典的礼炮,激荡了亿万人的热血。难忘那场春风化雨,滋润了大江南北。难忘那回归盛典的升旗,激起了亿万人的热泪。 -摘自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 【红歌宣传感悟篇】 (4)右图是校团委未制作完成的一张红歌宣传海报,请你将年代和主题补充完整。 (5)你认为唱响红歌有什么现实意义?,各设区市试题版面设计均呈现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形式。试题涉及到历史地图、人物图像、

11、文物图片、漫画、数据等图表直观材料,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调动初中学生的阅读,从而有利于学生解答问题。,4图文(表)并茂,版面设计丰富多彩,体现多样性,各设区市试卷的图(表)数量,例13.(漳州卷第29题)历史大事年表浓缩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以下年表,回答问题。,(1)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作者是谁?(2)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新时代?(3)表中各国的法律文件在当时都起到了什么作用?(4)纵观这一时期,欧美主要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两大时代潮流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例14.(龙岩卷第30题) 九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

12、关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 步骤一:走近美国历史 (1)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它诞生的标志是什么?19世纪70年代后,美国抓住哪一次历史机遇,一跃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步骤二:探究中美关系 1949年以来中美关系之间的重大事件,(2)根据表格内容,概括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美两国关系变化发展的趋势。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是什么? 步骤三:展望中美未来 (3)你认为怎样才能建立长期、健康和稳定的中美关系?,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例15.(福州卷第30题)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图示解析】 丝绸之路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是中国开放沟通、拥抱世界的证明。,图6(1)图6中处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应填写的地点是_。,【图片赏析】中国古代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创造,享誉世界。,图7 图8 图9 图1O (2)以上图片中哪一项发明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有利的航海技术条件?(2分),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梁启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