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学课件《稳态与环境》教材介绍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4809843 上传时间:2017-12-07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4.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教学课件《稳态与环境》教材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人教版教学课件《稳态与环境》教材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人教版教学课件《稳态与环境》教材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人教版教学课件《稳态与环境》教材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人教版教学课件《稳态与环境》教材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教学课件《稳态与环境》教材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教学课件《稳态与环境》教材介绍(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稳态与环境 教材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 李 红,教材主线,教材主线 稳态与环境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为主线展开的,突出生命系统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强化人体稳态的调控和健康,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和保护两个方面。,为什么叫稳态与环境?,1. 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任何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保持稳态。 2. 生命系统是开放的系统,与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命系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实现稳态。,稳态与环境科学家访谈: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章 动物和

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章节概览,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提出稳态的概念稳态的调节机制: 笼统介绍,第2章详细学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实验: 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有关科学史话: 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 的调节第2节 通过激素 的调节第3节 神经调节与 体液调节的关系第4节 免疫调节,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 通过思考与讨论,认识反射弧的基本结构2. 增加证明神经冲动以电信号形式传导的实验 证据3. 以问题串形式引导学生

3、认识神经冲动产生和 传导的过程,以及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弱化激素种类的介绍激素调节的发现:关注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重视科学精神的养成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平衡的调节(反馈调节)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分级调节)“科学技术社会” :“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第3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 重点解决二者如何协调的问题2.图解、资料分析: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认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3. “课外读”:“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第4节 免疫调节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资料分析艾滋病,说明免疫系统受损后

4、危害的严重性,从而突出了免疫调节的作用; 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避免过深; 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均不好辩证分析问题免疫学的应用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例如,可移植器官短缺的问题,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第1节 种群的特征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第3节 群落的结构第4节 群落的演替,本章科学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群落的结构,本章3个探究,(视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土壤中小动物类

5、群丰富度的研究”,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建立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渗透系统分析的方法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基本内容与原教材变化不大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基本内容与原教材变化不大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新内容,不难理解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负)反馈调节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本章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程标准的要求: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生态环境问

6、题形成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意识,在本模块的学习中, 课程标准要求的科学方法 系统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什么是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明确系统的边界后,在分析系统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析系统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问题分析方法。,什么是系统分析?,第一阶段:定性分析划分边界,确定组分, 分析层次、明确问题及研究目标;第二阶段: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各组分间的 影响关系,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第三阶段:模型分析确定系统模型的参数, 进行模型实验,优化功能;第四阶段:结构优化优化系统结构,实行 系统调控,实现优化的系统功能。,第1节 生态系统

7、的结构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确定系统的边界分析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各组分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研究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研究各组分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变化,什么是模型方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 物理模型 概念模型 数学模型,本模块教学建议,考虑本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地位 承上启下 利用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基础考虑后续学习选修模块的需要,“到位而不越位”,注意本模块概念的网络和贯穿的主线本模块内容跨度大,需要一条清晰的主线来贯穿,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网络,与原大纲和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使教学与本模块的要求吻合,稳态与环境涵盖了原大纲中“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物与环境” “人与生物圈”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4个单元的内容,跨越原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知 识: 内容变化不大,但组织思想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探究能力: 增加了相当数量的活动,提高了 要求。科学方法有新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加突出STS 教育,机遇也是挑战 ! 我们的课程观念、教育理论、教学思想、专业知识也需要不断进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祝苏州市的高中生物课改欣欣向荣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