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演变与土地制度改革开题报告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24805084 上传时间:2017-12-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演变与土地制度改革开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演变与土地制度改革开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演变与土地制度改革开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演变与土地制度改革开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演变与土地制度改革开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演变与土地制度改革开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演变与土地制度改革开题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石河子大学毕 业 论 文 (设 计 )开 题 报 告课题名称: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演变与 土地制度改革 学生姓名: 学 号: 学 院: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职 称: 毕业论文起止时间:2016 年 11 月2017 年 5 月 2从意思表示不真实角度探究商业欺诈行为开题报告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一)课题来源:“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根”。土地不仅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中国的国情,农村土地制度是以土地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在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安排成为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产权

2、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除财产所有权之外,还包括土地支配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具体权利。土地产权则是土地制度与政策的一个核心问题,土地流转的基础和前提是明晰产权。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后,农村土地改革也提上日程。2014 年 7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重新修订,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农村土地产权的集体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 “三权分置”的格局。为此,我拟从法律角度探讨农村土地产权的基本演变特征,从建国开始探讨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当代土地制度的现状,分析其优势和缺陷,探讨 2014 年土地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预判其未来走向。(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3、(1)1978 年农地改革以来,很多学者都对家庭承包经营进行了深入探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指出了家庭承包经营的诸多问题与不足。认识理解土地产权的演变,在理论上,可提高自我辩证思维能力,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积累理论功底; (2)从实践意义上来看,“三权分置”改革表面上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拆分为承包权与经营权,但实际上是农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其核心在于重构农民集体所有权,完成农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深改目标。讨论土地产权“三权分置”和理论基础,可丰富土地改革相关领域的研究,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改革方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与中国不同,国外大多数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但是要征收不同

4、额度的遗产赠与税、地产税等。土地出让制度以土地政府所有制为前提,瑞典实行只租不卖;新加坡采取无偿划拨、有偿招投标、有偿租赁等;主要特点:土地供给有限,主要满足住宅需求;有偿出让是主流。另外,英国、美国的土地征用制度主要通过法律、经济手段建立并实施,具有特点:产权明晰;公共利益界定征地范围;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市场化。总之,他土地私有3制为主的土地产权安排清晰,征地主体及客体比较明确,同时国家法律强调对个人财产权的保护。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土地的立法工作主要以土地制度变革为主。19491950 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制度陆续颁布,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被农民私

5、有土地所有制所取代,并在法律上得到认可。1980 年 9 月开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原来单一的集体所有分离成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两权分离的模式,并在 1982 年颁布的宪法中正式确立了土地公有制。1984 年 4月,中央肯定了家庭承包经营制的优越性,通过民法通则正式承认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地位,同时在 1986 年颁布的土地管理法 中明确规定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含义。但随着 2007 年物权法的颁布,私法的重要性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是形成了包括土地所有权、经营承包权、地役权等权利在内的土地物权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为中国土地产权法律制度奠定了夯实的基础。有

6、学者总结了农村经营的现状:土地规模小,耕地细碎; 人地矛盾尖锐,土地承载负担重;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下。 1还有学者从家庭承包经营仍保留的半自给性和经营规模狭小这两个特征出发,分析了农户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能对价格信号作出调整自身生产和消费的灵敏反应;对投入品市场的反应比对产出品价格的反应更敏感; 承受价格波动的实力不足 ; 环境信号一旦过于不利,就通过少买少卖、扩大自给性活动来自卫。 ”2就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很多学者基于实践调查,得出了大量有益的结论。如有学者指出,有些地方土地成片集中流转后,产量下降,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并不明显。 3有学者则通过大量取样总结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

7、转的因素有: 家庭非农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状况、家庭的社会和经济特征等。 4还有学者调查了对农地规模化经营至关重要的农民的退出意愿,指出: “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对其资源禀赋具有状态依赖性; 改善农地流转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推进农地流转; 强化农民对土地产权的认知强度,有利于增强其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 ”5以上的这些研究或从正面,或从反面指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利用、流转等方面的诸多不足,说明了当前家庭承包经营的经营体制已无法适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三权分置”显然是破解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难题、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一种策略。 “三权分置”不仅改变了农

8、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方式,而且改变了农民手中的承包4经营权的性质,并使农地可以市场化地配置到高效利用土地的主体手中。 “三权分置”不仅会改变承包经营权的实现方式,而且会改变农民集体经济的实现方式。我们需要在这样的高度上解析“三权分置”改革的法理涵义及制度意义。三、对课题提出的任务要求及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分析(一)任务及预期目标: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土地经营权在流转中存在现实困境,包括流转立法不完善和流转运行机制不成熟等问题。本文拟在收集建国以来土地改革资料和 2014 年土改试点资料的基础上,从从建国开始探讨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当代土地制度的现状,分析其

9、优势和缺陷,探讨 2014 年土改的出发点和目标,预判其未来走向。对此主题的探究结果将以毕业论文的形式体现,并且争取达到优秀论文的标准。(二)可行性的内部条件:本校图书馆及其数据库可支持本项目收集建国以来土地改革资料和 2014 年土改试点资料,其余背景资料等可网络和学院图书馆获取;开题者经过三年的二学位学习,具有一定法理学、宪法学基础,可胜任此次课题;政法学院现有的软硬件设施、已有的相关研究可支撑本次课题达到预期目标。(三)可行性的外部条件:1、图书馆藏书及阅览室的期刊资源;2、中国电子期刊专业学术论文资料库;3、互联网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搜集整理途径;4、指导老师的指导。四、重点研究的关键的

10、问题及解决思路本文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和大致的解决思路如下:(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1、土地改革(1949-1952 年)2、人民公社体制(1953-1978 年)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年至今)(二)当代农村土地制度现状1、现有法律制度2、存在的问题53、引发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三)当前农村土地改革(重点)1、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改革方向2、土地法律体制的构建(主要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后,农村土地改革,具体包括如何打破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垄断、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明晰和稳定的农地产权,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用途管制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 )五、完成本课题所必需

11、的工作条件及解决办法首先,完成本课题需要老师的指导在本课题收集资料和写作过程中,得到指导老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论文的主题和方向的确定、提纲的拟订和初稿的修改上,老师的意见是十分重要的。其次,需要网络资源和电脑设备以及相关的图书资料通过大学的计算机房和图书馆可以为我提供完成本课题的硬件支持,资料是构成论文的基石,特别是图书资料是比较专业的信息来源,因而充分的通过网络对资料的分类、收集和占有使我具备了完成这一课题的能力。最后,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个人独立的思考本人经过三年法学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和独立思考后,具备了承担并完成这一课题的能力。六、工作完成本课题预计用约 2

12、6 周的时间,具体工作方案和计划进度如下:1、第七学期 10-13 周 选题,收集资料并整理2、第七学期 14-17 周 撰写并提交论文开题报告(日期 12 月 20 日)3、第七学期 18-20 周 查阅资料,撰写并提交论文提纲4、第八学期 1-3 周 整理好相关资料,撰写并提交文献综述5、第八学期 4-7 周 完成论文初稿写作,并提交主要参考文献6、第八学期 8-10 周 完成初稿的修改,撰写并提交论文二稿7、第八学期 11-13 周 完成二稿的修改,撰写并提交论文三稿8、第八学期 14 周 定稿、编排、打印9、第八学期 15 周 做好相关工作,准备论文答辩七、主要参考文献1陈良、张云:

13、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探析 以苏北为例 , 农村经济2009 年第 3 期。2周其仁: 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62004 年,第 62 页。3陈小林: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查与思考基于安徽省实地调研的分析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 年第 7 期。4张丁、万蕾: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 2004 年的 15 省( 区) 调查 , 中国农村经济2007 年第 2 期。5罗必亮、何应龙、汪沙、尤娜莉: 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户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中国农村经济2012 年第 6 期。6高富平: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法理解析及制度意义 , 社

14、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五期。7刘晓兴:农村土地流转法律机制的构建 , 立项课题 2016 年。8米谷:农村集体土地城市化的制度研究以城乡土地利用体制一体化为视角 ,华东政法大学,2014 年 5 月。9叶向阳、吕志强、任国权、王钢桥: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研究 , 中国法学1993 年第 6 期。10刘颖、唐麦:中国农村土地产权 “三权分置”法律问题研究 , 世界农业2015 年第 7 期。11姜晓萍、衡霞: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农民权利保障机制研究 , 政治学研究2011 年第 6 期。12韩松: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 , 法学研究 2014 年第 6 期。13马贤磊、仇童伟、钱忠好:土地产权经历、产权情景对农民产权安全感知的影响基于土地法律执行视角 , 公共管理学报2015 年第 4 期。14王燕霞:新形势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 , 河北法学 2014 年第 4 期。15叶国文:现代民主与农村土地产权变革 ,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5 年第 2 期。16Relica:国外的土地所有权归谁? , 房地产导刊2016 年第 6 期。7指导教师审阅意见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备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