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4802847 上传时间:2017-12-07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3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1)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1)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1)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1)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1)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1)(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讲 先 秦一、填空题1.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2. 论语阳货:“诗可以 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 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 内 容 与 形 式 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4.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5.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2、提出了“知言养气”说6.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 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 气 论文的悠久传统。7. 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8. 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其世 也。是尚友也。 ” 提出了“以意逆志” 说。9. 庄子、 庄子10. 教材指出:庄子祟尚 自然 、反对 人为 ,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11. 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 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 ”的精神状态。12. 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

3、”提出了“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3. 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二、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 ,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

4、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

5、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 ,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 ,故“尽善” ;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 ,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 ,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 ,故“尽美” 。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4(孔子的)“文质”说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2益

6、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5(孔子的)“辞达”说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 ,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6(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

7、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7(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

8、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

9、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9(庄子的)“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 )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

10、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0(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

11、,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

12、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3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三、单项选择题BDAAC DDCDA四、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1、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村的优秀人物,就会和那个乡村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国家级的优秀人物就会和国家级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性的优秀人物就会和天下性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和天下性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感到不够,就又向上去追论古代

13、的优秀人物。吟诵他们的诗歌,研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因而要追论他的时代。这就是向上追寻古人而去与他们交朋友啊。 ”提示:提出了“知人论世”说。孟子说话的本意是说要真正读懂一首、一篇文章、一本著作,应该了解这个人的为人、经历、品质,还要了解其时代的背景。“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比较科学、客观实在的文学批评方法,“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 被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后,对后代影响极大。只有“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还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后代的大量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在此原则下开展文学批评和评论2、公孙丑问道:“请问,先生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善于明

14、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道:“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难以说清楚的呀。它作为一种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愧欠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公孙丑又问:“什么叫做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呢?”孟子回答:“偏颇片面的话,我知道它的偏颇片面之处,言过其实的话,我知道它缺失之处,邪曲的话我知道它离开正义之处,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理屈词穷之处。”(公孙丑上)提示:提出了“知言养气”说。所谓 “知言”,就是

15、要善于通过言辞来分析说话者的心理与本质。“知言”要与“知人论世”联系起来理解,只有“知人论世”才能谈得上“知言”。而所谓“知言养气”,就是说,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至刚至大的“浩然之气”,然后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必然要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3、世人所贵重的道,载见于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语言自有它可贵之处。语言所可贵的是(在于它表现出的)意义,意义自有它指向之处。意义的指向之处是不可以用言语传达的,而世人因为注重语言而(记载下来)传之于书。世人虽然贵重书籍,我还是觉得不足贵重,因为这是贵重(那)并不(值得)贵重的。本来,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和色彩;可以听得见的是名称和声音。可悲呀!世人以为从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就足以获得那大道的实际情形。可是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实在是不足以表达那大道的实际情形的。知道(大道)的不说,说的又不知道(大道) ,那世人又岂能认识它呢!(天道 )提示:提出了“言不尽意”,认为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这就是所谓“言不尽意”。4、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就会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