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作家作品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24802233 上传时间:2017-12-07 格式:PPT 页数:130 大小:4.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80年代作家作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1980年代作家作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1980年代作家作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1980年代作家作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1980年代作家作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80年代作家作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80年代作家作品(1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80年代小说思潮,一、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1976年10月以后的中国文学通常称为新时期文学。 1.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4月5日,天安门广场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诗歌运动。主要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人民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声讨,对光明和理性的呼唤,歌颂和怀念周总理,具有极强的现实功利性和战斗性。四五诗歌运动宣告了“假大空”的文革文学的末日,成为 “伤痕文学”的发端。,第六章 80年代小说思潮,2.政治的拨乱反正:1976年底,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央对文革的定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 197

2、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解放思想、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方针政策。宣告了“两个凡是”派的失败,同时也预示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性的话题日益突出。,第六章 80年代小说思潮,3.文艺界拨乱反正和艺术自由的提倡 1977年至1979年,政治的拨乱反正也贯彻到文艺领域:清算极左文艺观念、文艺组织恢复工作、文学刊物相继复刊,一批被打倒的作家“归来”,重新获得了创作的权利和自由。 1979年10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京召开,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致祝辞,

3、对建国三十年来的文艺工作作基本估价,收回“两个批示”,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作出新的表述和指示。邓在祝辞中指出:“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不要横加干涉”。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正式取代过去惯用的“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第六章 80年代小说思潮,二、 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 1.伤痕文学: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大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蓬勃发展时间为19781980年间。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年11月) 用艺术

4、的形式对刚刚逝去的文革提出了质疑,标志“伤痕文学”的发端。 “我记得冯牧的一句名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代文学的脚步与党的意图是同步的。开始,确实是一个同步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要说的话,差不多是话剧与小说里说着的话。”(王蒙大块文章),第六章 80年代小说思潮,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和深化。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重要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 3.改革文学:改革文学旨在呼唤、表现城市和乡村的变革。蒋子龙是改革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小说乔厂

5、长上任记是 “改革文学”开风气之作。重要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何士光乡场上、贾平凹 腊月正月。,第六章 80年代小说思潮,4.文学论争 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基于对文革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关注文学中关于人的“异化”问题。(朱光潜,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诗人预言现代派文学必将与现代化的物质文明相联系,“我们将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并且到时候将出现我们现代派思想感情的文学艺术”,从时代精神的新需求去解释现代派的合法性

6、存在,这种有意无意的误读立即引起争论。(要不要现代派;现代派好不好;有没有现代派)。,第六章 80年代小说思潮,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1.背景: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 1985年起,文学进入新变时期,出现了鲜明个性和风格独特的作品。如刘索拉你别无选择、莫言的红高粱、韩少功的爸爸爸、马原的虚构、方方的风景,王朔的顽主等。 文学的本体性受到关注。作家尤其关注文学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表现生活替代了“反映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整体位移。 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文学中性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如张贤亮、王安忆、贾平凹、铁凝、刘恒等的小说创作。,第六章 80年代小说思潮,2.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寻

7、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韩少功、张承志、阿城、郑义、贾平凹、莫言、王安忆。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以现代意识去观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 “先锋小说”家马原、洪峰、余华、格非、苏童致力于艺术创新,把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推向了极至。 80年代末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注重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烦恼与欲望,追求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第六章 80年代小说思潮,3.文学论争 文学主体性的讨论。1984年到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围绕“人的主体性”来研究文学的论著,引起讨论。有关文学主体性的争

8、论焦点是人的主体性的认识。 “聪慧的作家意识到文学的命运与人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深刻性在于,它在文学的领域中恢复了人作为实践主体的地位。” “文学中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把人(包括作家、描写对象和读者)看作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 ),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1985年钱理群等的“20世纪文学三人谈”、陈思和的“新文学的整体观”。前者主张打通近代、现代、当代,把它们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样一个整体给予综合性研究。后者意在改变过去那种左翼尤其是左倾

9、文学史的片面性,企图回复现代文学史的完整性。 南北两种提法的契合之处在于:陈思和主张,“文学史的分期应该有其特殊的规律,并非政治历史的简单透射”;黄子平等也认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意味着把文学自身发生发展的阶段完整性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第六章 80年代小说思潮,第六章 80年代小说思潮,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希望通过“重新研究、评估中国新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现象”,“刺激文学批评气氛的活跃,冲击那些似乎已成为定论的文学史结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激起人们重新思考昨天的兴趣和热情”。

10、而“重写文学史”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这门学科原有的性质,使之从从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重写文学史的提出,又以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历史反思,促使文学进一步脱离主流话语、向社会的边缘位移,引发了文学观念上的变革。 重写文学史,是80年代后期文艺观念深刻变革的结果。也是引进西方文艺批评观念的结果。,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伤痕反思改革,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所指称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也就大致是指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采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社会情境下的主导性政治话语

11、,具有文学启蒙的性质,即文学立足于社会政治层面的观念启蒙。 伤痕文学揭露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伤痕文学”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接着,卢新华的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发表,“伤痕文学”因此得名。,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伤痕反思改革,刘心武班主任揭露了文革对宋宝琦、谢惠敏等青少年灵魂的扭曲和精神的伤害,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伤痕反思改革,卢新华伤痕写 “文革”

12、时期的“革命小将”王晓华和“叛徒”母亲的故事。小说从母女感情,即中国人最为注重的伦理感情人手,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周克芹(19361990):四川简阳人。1980年出版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勿忘草山月不知心里事分别获1980年和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20世纪70年代四川一个偏僻农村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老农许茂和他几个女儿的家庭、婚姻、爱情等悲欢离合的故事,揭露了“文革”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破坏和在农民精神上造成的创伤,反映了70年代风云变幻的社会面貌。作者以一个家庭的矛盾纠葛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13、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变化,起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伤痕反思改革,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伤痕反思改革,丛维熙的“大墙文学”:大墙下的红玉兰、第十个弹孔等。大墙下的红玉兰讲一个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入党、50年代初从朝鲜战场归来的省公安局老干部葛翎,在政治运动中被批斗然后被关进了监狱,在监狱的大墙内与他关在一起的竟然是30年前的旧敌还乡团分子马玉麟和被他审讯过的流氓头目俞大龙。在马俞二人的合谋陷害下,葛翎受尽凌辱。76年清明,为悼念周总理他爬上监狱的大墙摘取白玉兰花,惨遭枪杀殒命墙下,鲜血染红了白玉兰。 “民间传说:日蚀是天狗想吞噬太阳的时刻;在这个时刻里,天地混沌,人妖

14、颠倒,鬼魅横行 中国历史上出现日蚀的年代,在大墙下面,发生了这样一个悲恸的故事。”(大墙下的红玉兰题记),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伤痕反思改革,古华(1942),湖南嘉禾人。代表作品:芙蓉镇(1981年发表,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美丽崖豆杉爬满青藤的木屋金叶木莲浮屠岭。 芙蓉镇以六、七十年代政治运动为背景,塑造了胡玉音、秦书田、李国香、王秋赦等人物形象。芙蓉镇中胡、秦结婚的经典对联:“两个狗男女,一对黑夫妻”,横批:“鬼窝”。 小说寓政治风云于民情风俗, 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伤痕反思改革,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二是心灵情感

15、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伤痕文学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缺少深刻 的悲剧性思索。但在文学上 具有开拓意义,是文学冲破极左 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 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伤痕反思改革,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反思文学”在美感表达上较为细腻深沉,而提问方式即对待历史和现实的态度上则略显吊诡,更多把握的自信,更多趋于对历史理性的坚持和认同。忆苦思甜方式,“好有好报

16、,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的信念也许是劫后余生者们最应有的常态,最大的安慰,同时也成为他们审视历史的最大障碍。,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伤痕反思改革,李国文的月食 伊汝结束多年的流放生活后,回到自己以前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二十余年的分离,使他近乡情怯,伊汝不敢、也不愿去打扰年轻时的恋人妞妞的平静生活。一个月夜,他鬼使神差般来到郭大娘(革命大妈,在血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就与伊汝等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她收养了孤女妞妞,并撮合了这对年轻人)先前居住的小院,妞妞和她年轻的女儿现在住在这里。他们刚好不在家,但桌上妞妞留了字条交代说“锅里有饭,你自己热了吃”。伊汝就很惆怅,以为妞妞的字条是留给她丈夫的,自己是个被抛出生活常轨的多余人,到底不该来。他起身准备离去,无意间看到妞妞卧房的床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二十二双新鞋,这是他和妞妞分别的年限,也是妞妞女儿的年龄。小说的结尾是一家人在郭大娘的坟头相聚,并正巧遭遇了一次月全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