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神经系统疾病护理6-18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478690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PPT 页数:191 大小:16.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护理学神经系统疾病护理6-18_第1页
第1页 / 共191页
内科护理学神经系统疾病护理6-18_第2页
第2页 / 共191页
内科护理学神经系统疾病护理6-18_第3页
第3页 / 共191页
内科护理学神经系统疾病护理6-18_第4页
第4页 / 共191页
内科护理学神经系统疾病护理6-18_第5页
第5页 / 共1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科护理学神经系统疾病护理6-1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护理学神经系统疾病护理6-18(1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王耀辉,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教学目标,了解NS的解剖熟悉NS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掌握NS疾病的护理评估掌握NS常见疾病的护理措施,目 录,脊髓疾病 (spinal cord disease) 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CVD) 脑 梗 死(cerebral infarction,CI) 脑 出 血(cerebral hemorrhage),运动障碍疾病 (movement disorders) 帕 金 森 病(Parkinsons Disease,PD),脊 髓 疾 病 (spinal co

2、rd disease),概 述 脊髓解剖,外部结构,内部结构,脊 髓 外 部 结 构,脊髓节段(31个): 颈膨大 C5T2 腰膨大 L1S2脊髓节段与脊椎的关系: C段1颈椎 上中T段2上中胸椎 下T段3下胸椎 L段1012胸椎 S段12胸椎1腰椎,脊 髓 内 部 结 构 脊髓灰质,由神经元核团组成 呈 H型排列 前角细胞:运动神经元后角细胞:感觉神经元C8L2:交感神经细胞S24:副交感神经细胞,脊髓横断面,脊 髓 内 部 结 构(续) 脊 髓 白 质,由传导束组成 上行传导束: 脊丘束、脊髓小脑前后束、 薄束、楔束。下行传导束: 锥体束、红核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脊髓横断面,脊髓损害的临

3、床表现,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病变水平以下传导束型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所造成的脊髓功能过 度抑制,表现为肢体弛缓性瘫痪。又叫断联休克。,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定义:是脊髓白质脱髓鞘或坏死所致的急性脊髓 横贯性损害。病因:确切病因未明发病机制:多数为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引起 的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多见于青壮年,无性别差异病前12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过劳、外伤、受凉为常见诱因急起,数小时或23天达高峰,双下肢麻木无力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腰穿:CSF压力正常,WBC正常或稍高,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如脊髓水肿严重可

4、有不完全梗阻,23周后蛛网膜粘连电生理:体感及运动EP异常,EMG呈失神经改变影像学:MRI最有意义,病变部位脊髓增粗,脊髓内长T1和长T2信号,MRI: 显示脊髓增粗,长T1信号,长T2信号,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为脊髓横贯性损害 运动障碍(截瘫,早期脊髓休克,24周) 感觉缺失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大小便障碍及出汗障碍) T3T5段最易受累 如病变迅速上升波及延髓称上升性脊髓炎,诊 断,发病年龄、形式 病前诱因 脊髓横贯性损害的典型表现等,治 疗,原则:减轻症状、防止并发症和早期康复训练。1. 药物治疗 激素冲击治疗 抗生素:防治感染 维生素:有助神经功能恢复 其他:免疫球蛋白、血管扩张剂、神

5、经营养2. 康复治疗 被动和主动运动、理疗、针灸等。,护理,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其他护理诊断/问题健康指导,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1.躯体活动障碍 与脊髓病变所致截瘫有关。饮食指导生活护理病情监测安全护理康复护理,正确的床上卧位,小园枕支撑背部,软枕支持,给瘫痪病人翻身,足下垂及防治,足下垂畸形,踝足矫形器,丁字鞋,下肢被动运动,四瘫患者针灸治疗,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2.尿潴留/尿失禁 与脊髓损害所致自主神经功 能障碍有关。(1)评估排尿情况排尿方式、次数、频率、时间、尿量与颜色、性质有无尿痛、烧灼感 膀胱是否膨隆,护理措施(续),(2)对症护理: 尿失禁的护理

6、 尿潴留的护理 (3)留置导尿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尿袋、尿道口清洁消毒、尿路感染的 预防与观察、膀胱功能训练等。,留置导尿的护理,其他护理诊断/问题,1. 低效性呼吸型态 与高位脊髓病变所 致呼吸麻痹有关。3. 感知紊乱:脊髓病变水平以下感觉缺失 与脊髓损害有关。2. 潜在并发症: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 感染。,健康指导,疾病知识指导饮食指导生活与康复指导预防尿路感染,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CVD,概述脑血管疾病: 各种血管源性脑部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脑卒中: 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 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 包括脑出血、脑梗死、

7、蛛网膜下腔出血。,流行病学,高发病率:年发病率219/10万(城市) 185/10万(农村)高死亡率:年死亡率116/10万(城市) 142/10万(农村) 约占所有疾病的10%高致残率:存活者中3/4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 40%重度致残,脑血管疾病的分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缺血性卒中: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的血液供应,1、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 供给大脑半球前部3/5的血液2、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 供给大脑半球后部2/5的血液,脑的血液供应(续),3、脑底动脉环 (Willis环) 前交通动脉 两侧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有丰富的

8、侧支循环,脑血液循环的生理和病理,成人脑的平均重量约为1400g,占体重的2%3%脑血流量却占全身血流量的15%20%脑组织几乎无葡萄糖和糖原的储备,需要血液循环连续地供应所需的氧和葡萄糖脑缺氧2min细胞停止活动,5min出现不可逆损伤。,脑血管具有自动调节功能,脑血液供应在平均动脉压60160mmHg 范围内发生改变时仍可维持恒定。自动调节功能受损,脑血流随血压升降而增减。脑血流量与脑动脉的灌注压成正比,与脑血管的阻力呈反比。灌注压约等于平均动脉压减去静脉压的差。影响血管阻力的因素有:血管壁的构造及血管张力,颅内压和血液的粘滞度等。,脑血管疾病的病因,血管壁病变:以动脉硬化最多见;血液流变

9、学异常及血液成分改变,血液粘滞度增高和凝血机制异常等;血流动力学改变:高BP、低BP等; 其他:颈椎病、肿瘤压迫邻近大血管影响供血。,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无法干预的因素 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可以干预的因素 如高BP、心脏病、糖尿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其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血粘度增高、无症状性颈动脉杂音、眼底动脉硬化、吸烟及酗酒、肥胖、口服避孕药、饮食因素等与脑血管病发病有关。,脑血管病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发病前预防,即对有卒中倾向、但无卒 中病史的个体,干预可控制的危险因素, 预防脑卒中发生。二级预防:针对已发生过卒中或有TIA病史的个体,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10、,防止发展为完全性卒中。三级预防:脑卒中发生后积极治疗,防治并发症, 减少致残,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复发。,脑 梗 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概述: 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致局限性 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又称缺血性 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占全部脑卒中的60%90%。 发病率为110/10万。临床常见的有脑血栓 形成和脑栓塞。,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CT),脑血栓形成(CT): 是指颅内外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血管腔变狭窄,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以致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脑组织缺

11、血、缺氧、软化坏死,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如偏瘫、失语)。,病 因,最常见的是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动脉炎。少见有胶原系统疾病、先天性血管畸形、巨细胞动脉炎、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高凝状态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脱落引起的栓塞称为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发病机制,睡眠 血管壁病变失水 血压下降 休克 血流缓慢 血栓形成脑梗死心力衰竭 血粘度增加 心律失常 血凝固异常 栓子脱落栓塞红细胞增多症,病理改变,h内组织改变不明显,可逆。1h后脑组织肿胀、变软、灰白质界限不清。 天后脑组织软化、坏死并开始液化。周后坏死组织被吞噬、清除,机化修

12、复。,病理改变(续),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 中心坏死区神经细胞已经死亡,半暗带由于部分侧支血液供应,其损伤可逆。及时恢复血流,恢复半暗带细胞的代谢功能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临床表现,好发于中老年人,多见于5060岁以上的动脉 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患者。男性稍多于女性。通常可有前驱症状,如头昏、头痛等;约25%的病人病前曾有TIA史。,临床表现(续),起病形式:多数在安静休息时发病,部分于睡眠中发生,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瘫痪。通常在13天内病情发展达到高峰。常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失语、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临床类型,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 症状和体

13、征持续时间超过24h,但在13周内完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完全型:起病6h内病情达高峰,为完全性偏瘫,病情重,甚至出现昏迷,多见于血栓-栓塞。,临床类型(续),进展型: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阶梯式加重, 可持续6h至数日,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死亡。缓慢进展型:症状在起病2周后仍逐渐发展。多见于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且多与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的脑灌流减少有关。,临床类型(续),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腔隙性梗死,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液检查 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 血常规检查等。CT检查 24h以后脑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灶。MRI、TCD、DSA,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诊断要点,中老年病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发病前有TIA史在安静休息时发病发病时意识清醒,偏瘫、失语等NS局灶症状体征逐渐加重 结合头部CT及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要点,急性期治疗1.早期溶栓发病后6h内采用溶栓治疗可使血管再通,减轻脑水肿,缩小梗死灶。 常用的溶栓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链激酶等。 2.调整血压急性期的血压应维持在发病前平时稍高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