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周56高考作文训练二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474559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周56高考作文训练二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6周56高考作文训练二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6周56高考作文训练二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6周56高考作文训练二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6周56高考作文训练二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周56高考作文训练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周56高考作文训练二(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固原市原州区第六中学 殷嘉丽,摘要: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一、 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二、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巧设创新探究机会。 三、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关键词:创新氛围 创新思维 创新探索 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21世纪教育是

2、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获得能够继续学习和提高能力的科学学习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天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课,要使学生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必须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需要运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

3、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 巧设情境、营造创新氛围,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在教学中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英语第五单元What are you doing?之后,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简笔画,上面画着一个人背坐在桌前,叫同学们自由讨论What is he or she doing?这样一来,同

4、学们的兴趣非常高,他们说出了一个人坐在桌子前有可能做的许多动作。自由讨论结束后,我叫他们把自己小组各人不同的看法归纳,写出一篇小写作。这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二、活化课文插图,合作互动,拓展创新思维新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如果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即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幻灯片显示,那么课堂就会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采取合

5、作互动的方法,即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和动脑,进行表演,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 互的思维网络。在合作制图中,我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制作并组合插图部件,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制作插图时,要求:1.制作灵活。插图的再创既要忠实于教材的原有设计,又不能受其束缚,内容可以合理取舍或增删,要以服务于教材为宗旨。2.美育教育。画面之间比例要求协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3.广泛参与。让学生参与插图再创造既能减轻教师负担,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 培养自主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

6、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

7、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as the child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四、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

8、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首先,练习运用英语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在课文中出现,在一种语境中的运用。要完成知识的迁移,必须创设其他语境来运用所学关键词语。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最熟悉、最亲切的,当然他们最容易接受,也最能受益。我所创设的语境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也为深入思考做

9、好准备。另外,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创设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创造性可以得到较充分的训练与发展。,其次,在一定的交际场合综合运用英语。学生在生活中要与人打交道,不仅局限于学生身边的课堂和家庭,还要接触社会环境。因此,在这个阶段不管是老师设计活动,还是要求学生创造语境,都要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交际时就不仅要用本节课的内容,还要把学过的知识综合运用到语境中。学生对这样的运用印象深刻,记忆清楚。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五、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是可以达到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目的的。应当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片面灌输的教学模式,尊重并

10、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索、发现、创造的机会,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英语课的实践性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就更加突出。对一英语课强调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和行动都处于积极状态,从而使学生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student-centred)课堂。在课堂上要使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并不容易。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提问方式,转变教学方法,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第一步复习,让学生复述课文,同时引入对关键词语的练

11、习运用。在这一步中,完全用双人活动,学生参与,只需老师发出指令;第二步,帮助学生对关键词语进行运用,并运用于重点的句型中,做替换。在这一步中,首先由学生自己找出难点、重点,通过前面的复述,学生很容易找到重、难点。然后老师引导,创设处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语境。通过自己创设丰富多彩的语境来进行语言运用,学生不仅学会了难点的肯定形式,也掌握了它的否定式和疑问式。第三步,在一定的交际场合进行综合运用。我首先给学生设计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对话,让学生在这些交际语境中进行较为容易的练习(把词填入合适的空白),然后根据这些交际场合,进行创造性运用。交际运用场合是本节课的难点,我用分小组活动的方式。这样首先

12、使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其次遇到难点时,学生间可以互相帮助启发,从而达到创造性运用的目的。在这一步中,为避免小组活动出现死角,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小组发言,一个学生只能表达整个对话的一个部分,大家协同活动,使本小组的发言成为连贯的表达。此后引入竞争机制,大家都想参与竞争,并想在竞争中获胜,这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性。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英语进行创造性运用。,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