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秦州育生巷——张氏故居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473471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5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水秦州育生巷——张氏故居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天水秦州育生巷——张氏故居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天水秦州育生巷——张氏故居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天水秦州育生巷——张氏故居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天水秦州育生巷——张氏故居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水秦州育生巷——张氏故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水秦州育生巷——张氏故居(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水秦州育生巷-张氏春秋解放路南有一巷道,早年翠竹紫荆,叶茂花繁,清泉流水过户,垂柳迎风,巷宅星稀。元末,明举人西厢张氏第一世张哲迁入居住置宅建而自成巷道,此巷便名张家巷。清同治年间,张氏入秦 18 世平三公张登阶,捐资修伏羲城、筹军饷平叛有功,便其号(张登阶号三阳公)改名为三阳巷。光绪年间,张登阶以二郎神最大为由,改名为二郎巷。民国三十年(1941 年),经天水绅士敬议,取世英先生字为巷名,从此这条巷便 叫育生巷。(图一)没有凌乱,生活就没有色彩。 育生巷(图二)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半开半掩。 育生巷 42 号门张世英(1844-1916),字育生,号佩莪,光绪六年(1880 年)进士,为西

2、厢张氏迁秦第十七世,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历任陕西甘尔、蒲城、城固、渭南、宁羌、凤县、扶风、眉线、凤翔知县和商州,邠州知州,西宁府知府、甘肃军政府总务长、民国甘肃省税务厅厅长。在任期间,勤政务实、清弊恤民、廉洁自律、明察公断、修葺文庙、慎重祀典、彰孝贤、厉风俗、兴办教育,戴星兴息,民称清官。每到一任,推行治教合一,首介办学,一生办学一千多所。天水市第一所开放式小学一亦渭小学(现解放路小学),下是他捐资筹建的 ,现已有百校史,走出校园功成名就的学子,遍及全国各地。光绪皇帝御笔亲点“办学尔圣”,蔡元培称之“全国兴学办校的楷模”,万民尊之为“学圣”。育生先生出生于该巷 56 号,后居住 9 号院落,今已

3、拆除。著有夜分学堂课本、乡饮习、韵示集、二语摘要、归山文牍、癸丑记别、明儒学案评世钞等,主编自述年谱、武功县志、诗词集、秦州西厢张氏族谱等。(图三)一堆垂花,凝聚了主人的全部希望。 育生巷 42 号垂花门张仲武,名铙,字仲武,西厢张氏迁秦的第十九世,人称张捌爷。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援例进士,先任户部主事、紫阳县令,后兴办实业,先后兴办了永顺隆酒厂、永顺熙醋厂、永顺化工厂、工字牌水烟厂等,和哈锐合办炳兴火柴厂。张氏是育生巷的大户,也是百年望族,自明朝迁入秦州以来,获得举人、进士功名的达 76 位之多,其中明朝有 25 位,清代有 51 位,其子孙遍及秦州西南路和海内外。育生巷 12 号、

4、24 号、33 号、42 号、43 号、52 号、56号、62 号、64 号、69 号以及忠义巷、惠民巷、自治巷、三星巷的一些院落都为张氏院落。(图四)几番突围,生命之色彩向天空绽放。 参差不齐的育生巷屋顶(图五)数杆竹韵,飘逸着古院的深刻记忆。 育生巷 56 号天井及垂花门张氏一家,可谓天水的“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英之族”,自入秦以来,其儒雅风范、高贵气量、绅士风度,吐纳于小巷的角落中,传为巷内佳话。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也曾经两次下榻张府,“张府柳巷岂繁街,不为猎书吾不来。河山空色渐沉沦,见惯才子带酒行”。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总统蒋介石、国民党元老于佑任、“东方之笔”之称的国画大师张大千、爱国

5、将领张自忠、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大军阀吴佩孚等先后在张家下榻。蒋介石在张家赴宴时曾经为张家宴题诗“秦地御宴出张府,庚子善解两宫忧;旌旗荡平堪乱史,还师重饮秦御酒”。于右任先生也因搞战筹款到张家,欣然挥毫“籍水潺潺兵车行,军城无粮困秦州。征人停马访故友,蹉跎梦人几风流。幸得张府筹军粮,转涉入川养兵优。竖子成名逐耻仇,利剑回兵复神州。”张育生与张仲武去逝时,吊唁者数以千计。名流的挽联也许无法拘留他们远去的足迹,但一样把他们的风范、他们的精神,透过文字,从巷道深处传了出来。邓宝珊挽张仲武联为“汲名门,气节才智,善字鉴书,伫看秦陇有几人;领陇上,贾商并茂,功润桑梓,百姓挥泪说张捌”;张大千挽张仲武联

6、为“西域摩挲,感护行,沙浪险无恙;东归二春,惊仙逝,天雪泣有情”;哈锐挽张世英联为:“历陕府州县,躬解民灾,启蒙开寓,师文德沥胆;堪国睿英才,德操齐贤,士尊学圣,君去文魂存。”(图六)一颗小树,填补了生命的空白。 育生巷院落(图七)育生巷 56 号过庭门洞育生巷的变迁史是西厢张氏的变迁史。小巷的神韵沿着张氏的族谱铺展开来的,一个巷道铺满了一个门第、一个族系的辉煌,沿着张氏的一脉的延伸。巷道的烟尘中浮动着张氏一族的创业历程,深深的巷道堆积着张氏一族在权利、名位和财富上的显赫。家谱上的文字远没有巷道的神奇,一条巷道就是一册立体的家谱,巷道的脉络连接着张氏的官宦之路、商贸之路、姻缘之路。小小的巷道,

7、给张氏一族“大道如青天”的辉煌。小巷成了张氏家庭的动脉,张家的品行、声誉、威望与小巷一同流动,张家的故事、传说、传奇与小巷一起延伸,为此小巷格外生动。“日斜小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片片飞”,正值阳春,梨花自高墙大院映出了雪片般洁白的色泽。片片飞舞的花絮,犹如张氏一族的精神符号,在三月的上空,渲泄着岁月沉浮的遗憾。(图八)依依不舍的枝条,抚摸着屋檐。 56 号中院(图九)向往阳光的信念 谁也无法抑制。 育生巷 56 号院银杏现存的张氏故居中最完整的要数 56 号院和 42 号院。56 号院于 1958 年典当给当时天水市百化公司(现为秦州区商业局),分前、中、后三个院落。未进入院落,就会被天井旁边的

8、一丛竹子所吸引,当年蒋介石“月影写梅痕,风声读竹韵”的墨迹好像还在眼前。忍不住让人回想那“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的清逸俊秀之气。疏影清浅、摇曳不定的竹子映衬得砖雕壁影更加富有诗情画意。玲珑剔透的垂花门,集结着北方文化融汇的闪光点,闪光着评价的辉煌与大气。跨入院落,幽深的院落排列有序,不由人想起。当年伯仲之间,围绕着一个院落,儿孙绕膝、请琴相和、鸡犬相逐,院内一片安宁,心中一片安慰,身后一片安稳的安详与安然的生活基调。西庭房为张氏书房,“青灯苦读,出文章锦绣;执心几番,跃龙门鹏程”的对联倾吐了张氏一族的心声。这幅对联让我思绪飞扬,联想张氏一族经历过的风雨人生

9、,联想张育生先生潜心办学、致力教育、自编教材的执著,联想张仲武从官场闯入市场的商业行动。院内的两百株百年以上的银杏可以做证,在巷道中的第一声回响和最后一次悲叹在历史的枝头微微颤动着。(图十)拥抱阳光(图十一)幽暗的小径旁,充满渴望的小草悄悄欢愉银杏树被称为“活化石”、“子遗植物”,郭沫若先生赞美其为“东方的圣者”、“中国的国树”、“中国人文有生命的纪念塔”。房子一样的叶片奏响了优美的和弦,踏着风的节奏,婀娜多姿、千娇百媚,无限韵味、满腔激情,从头到脚散发着自然的馨香。一前一后相映成辉,风来了,与风共舞着张氏家族的业绩;雨飘至,同雨和奏着张府内外的传说。平静澹然、从容不迫、波澜不惊,我不是树,怎

10、样才能达到树的境界。(图十二)满园花草宣扬 着主人的人文品格。 育生巷 56 号院42 号院与 56 号院基本相同,院门前的对联“院聚紫气,儒文玄笔,存天地钟毓;百福开屏,运礼乐讲,合万象迎端”道出了张氏的家世,亮出了张家的身份,展示了张家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为之感染、激动。就在这个院落,就是这个巷道,走出了多少翰林,打发了多少举子,有多少张家的先辈抖掉了秦州大地的灰尘,把秦之风韵在花朵一样美丽的文章中,在驰骋疆场的马背上,在皇恩浩荡的圣旨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把秦文化的风采和秦人的修改张扬得何等透彻。就在这个院落,曾有多少衣锦还乡的荣耀与光彩。后院的乡楼吸引着我去尽力寻找,寻找张氏门中纤弱、柔美

11、的华章,寻找倚门而望的眼神与“望尽天涯路”的黯然失魂。当年的“红袖满楼招不见”,但“帘外几番风、香闺梦正浓”的情景还在满院绿荫下、一堂群芳中,亦真亦幻地诉说着“看小小双卿、嫋嫋无聊”的闺中旧事。也不由人想起,在那锁春闭情的时代,中国女性整日处在珠帘乡户中,情这幽独、意之缠绵、怨之淒切即使冰雪封住了每一个路口,但仍有向远方出发的人们,封闭的环境总是无法封住年轻的跳动的心灵。深宅大院一重又一重,封锁着外界的音信,不断如固着主人的防范,但锁窗寒的呐喊却一次次地冲击着古老的堤岸,不安分的心一如墙壁上的蔓藤,骚动着越墙而出,张望着外面的世界。于是就有了西厢待月的故事,就有了为情私奔的传奇,尽管外面的世界精彩之中也有好多无奈。(图十三)几束花草 染亮了院中的古韵。 育生巷院落张氏一族的凉风,从小巷中传遍了古城,亦将感染古城吧!(图十四)一旦成了材,死后也能撑起大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