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

上传人:nt****6 文档编号:24722027 上传时间:2017-12-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天梯志鸿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 按 照 题 号 在 各 题 的 答 题 区 域 ( 黑 色 线 框 ) 内 作 答 , 超 出 答 题 区 域 书 写 的 答 案 无 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

2、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刚性之美与审美文化反思文/杨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民族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这种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文化传统中发展而来的审美观念、意识,突出表现为狞厉、朴野、原力、劲健等外在形式,总体而言可称之为刚性之美。这种审美意识,在蒙古族史诗中以各种不同形式得以表达和实现。蒙古史诗中蕴含的勇敢、充满力量和反抗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无疑构成了蒙古族史诗的主旋律。史诗的典型描写如兽性艺术类比、萨满祭祀的查玛面具的特征描写,其中就多次描述神秘怪异之美,这种由民间文化信仰而生的狞厉之美,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神秘狰狞之美迥然有别,它突出表现在由某

3、种功利带来的可怖、威严、畏惧的审美内涵,体现了重在内容而非形式的刚性之美。这种审美范畴多与蒙古族史诗等口传文化相联系,深受蒙古族独特历史社会背景的影响。史诗中对于古朴尚“白”遗风的礼赞、对自然风光游牧方式的依恋,这种独特的民族心理结构从审美主体方面深刻的影响了文学朴野美的性质和内容。蒙古族对于女性的健硕之美的颂扬,最恰切地表达了游牧民族对女性“外柔内刚”的审美要求。马的劲健的形体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蒙古族民众恒定的心理积淀的体现,是蒙古族审美和思维的体现。从萨满祭祀演化而来的舞蹈( 萨满仪式化的蒙古族的安代舞、东北的秧歌舞), 向世人展示仍存活于当代日常生活中的蒙古族崇尚原始力量的审

4、美观念的魅力,形象地体现出蒙古族来自于民间原生态文化的审美价值。刚性之美不同于汉民族审美范畴中的阳刚之美。汉族的阳刚与阴柔是两个相对而生的概念。起初是哲学范畴的概念,它原为阴与阳、柔与刚两对概念,刚性美与柔性美形成了对举统一的关系,这一点在为数众多的美学著作中较为常见。汉族的阳刚是由哲学范畴阴阳对立而创构的美学范畴,阳刚和阴柔的对举统一贯通始终,二者契合相生,共同成就了汉民族审美范式的延展。从渊源的追溯中可以看出,阳刚产生于宇宙阴阳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而且是与阴柔相生相存,融通和合。从深层上追述,文艺的动力、根源是阴阳,体用、表现是阴柔。在比照蒙古族刚性之美的渊源、拓展刚性深层意义时,我们更注

5、重刚性生命精神的野性、朴拙、迷狂,这些由萨满原始宗教所突显的原始初民的审美范畴,而这迥然不同于汉民族的阳刚审美范畴。从审美表现形态上比附,蒙古族的狞厉、朴野、原力、劲健的审美表征涵盖了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各个领域。而阳刚阴柔之美作为汉民族的美学范式,蕴含了世间的文采形式美、文学艺术美。跨文化、跨民族的比较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作为蒙古族人民美学精神之源北京天梯志鸿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刚”性之美附着于历史文化中并流传后世。蒙元时期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广泛交流融合,元代的文学审美风潮也一改前代的含蓄、文雅、简古的特色,逐渐形成疏狂、拙野、壮伟的特色。在当下语境,从人类学角度阐释蒙古族

6、刚性之美的实践意义,是一条具有可行性的途径。蒙古族至今还保留有许多带有原始意味的文化、风俗、习惯和艺术,它的价值正在于它的原始性。而这些具有原始色彩的歌舞及艺术形式与日常生活和日常情感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更多地用于日常生话,体现日常审美情感。体现了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自然观以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因此,从全球化的发展角度而言,蒙古族审美研究为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共生和发展提供有力参照。 (节选自 2011 年文艺理论研究 )1下列有关“刚性之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蒙古族所崇尚的刚

7、性之美 ,外在形式突出地表现出狞厉、朴野、原力、劲健等特点。 B蒙古族阳刚之美中的狞厉之美,重视内容,看轻形式,在其史诗的典型描写中有体现。C刚性之美的审美范畴多与蒙古族史诗等口传文化相联系,深受蒙古族历史背景的影响。 D蒙古族由萨满原始宗教所突显的原始初民的审美范畴与汉民族的阳刚审美范畴不同。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蒙古史诗崇尚古朴尚“白 ”遗风、依恋自然风光游牧方式,这种独特的民族心理结构从审美主体方面深刻的影响了蒙古文学的形式和内容。B蒙古族对于女性的健硕之美的颂扬,对马的劲健的形体的欣赏,最恰切地表达了游牧民族“外柔内刚”的审美要求。C蒙古族的安代舞、东北的秧

8、歌舞,形象地揭示出蒙古族审美价值的民间原生态来源,体现了蒙古族崇拜原始力量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留存。D相比而言,只要我们更注重刚性生命精神的野性、朴拙、迷狂,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刚性美学的深层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汉族的阳刚是由哲学范畴阴阳对立而创构的美学概念,阳刚和阴柔对举统一,相比之下蒙古民族的审美要求迥然不同,是绝对刚性,排斥阴柔性。B蒙古族的审美表征狞厉、朴野、原力、劲健,和汉族的审美表现形式不一样,也与文采形式与文学艺术无关。C元代的文学审美风潮一改前代的含蓄、文雅、简古的特色,表现了民族文化之间的广泛交流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背

9、离了蒙古族的文化传统。D蒙古族保留至今的许多带有原始意味的文化、风俗、习惯和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中,有审美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为促进不同文化的共生和发展提供有力参照。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辨奸论文/苏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

10、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北京天梯志鸿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 以 眩 世 , 非 德 宗 之 鄙 暗 , 亦 何 从 而 用 之 ? 由 是 言 之 , 二 公 之 料 二 子 , 亦 容有 未 必 然 也。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

11、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 ”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选自古文观止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而利害夺其外也 夺:抢夺,争夺 B亦容有未必然也 容:或许,也许C身履夷、齐之行 履:履行,实践 D犹将举而用之 举:举荐,推荐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所说的判断“奸臣”的依

12、据的一项是( ) (3 分)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凡事不近人情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 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苏洵首先说要彻底看清一个人是很难的,就是聪明的“贤者”也可能受蒙骗,所以必须冷静观察, “见微而知著” 。B 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用人不当。C作者认为一些人表里不一,说的是孔孟之道,做的事情却阴险狠毒,这种人一定是大奸大恶之人,像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种人。D苏洵

13、希望自己的预言不要应验,否则他虽然得了富有远见的“知言之名” ,可天下却将受到奸臣的祸害,终究是可悲的。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 (5 分)译文: (2)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9 题。画鹰 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 光堪摘,轩楹 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注】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 年) ,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愁胡:一种说北京天梯志鸿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4、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绦(t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8 作为一首“题画诗” ,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5 分)答: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 分)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1)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2)落红不是无情物, 。 (龚自珍己亥杂诗 )(3)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4)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5)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6)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樊纲:实践的梦想家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BMW 中经智库专家樊纲侧记樊纲,一个中国经济领域的学术明星,一个渐进式经济改革的倡导者,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个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