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 传记“为什么这样写”类题目验收达标练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4697996 上传时间:2017-12-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十一) 传记“为什么这样写”类题目验收达标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十一) 传记“为什么这样写”类题目验收达标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十一) 传记“为什么这样写”类题目验收达标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十一) 传记“为什么这样写”类题目验收达标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十一) 传记“为什么这样写”类题目验收达标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十一) 传记“为什么这样写”类题目验收达标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十一) 传记“为什么这样写”类题目验收达标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十一) 传记“为什么这样写”类题目验收达标练一、题型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汤一介:虽不能尔,心向往之2014 年 9 月 9 日晚上 8 点 56 分, 87 岁的汤一介先生与世 长辞。尽管没能 见到自己主持的儒藏 全部出齐,也没能 见到新版的汤用彤全集面世,但没有人会对汤一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有任何疑 问。仅在 2014 年他就出席了三套大书发布会10 卷本汤一介集发布会、 中华佛教史发布会、北京大学出版社发布 儒藏“精华编”第一批 100 册出版首发式。此外,由他主编的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什刹海书院 2013 年年刊也于 7 月份出版,他还亲自撰写了序言。汤氏

2、家族世代以读书为本,以教 书办学为业, 汤一介的祖父 汤霖为汤氏家族留下“事不避难, 义不逃责”的家训。汤一介 1927 年在天津出生后,父亲汤用彤似乎是有意择取“一介书生”的含义而为儿子取名“一介” ,希望孩子能 够一生读书 做学问,以 传承汤氏家族的家风。 这一点,汤一介以其一生的经历告诉世人,他做到了。少年时代的汤一介饱尝了战乱流离之苦。 这种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成年后开始独立思考人生、社会等问题。考大学时,汤一介选择了北大哲学系。“文革”开始以后,汤一介成了 “黑帮分子” ,多次遭到北京大学校内的批斗。批斗会的开场白照例是“现在开始批判黑帮分子汤一介” ,接着就是要他交代反党反社会主

3、 义的“罪行” 。1971 年夏,去干校劳动的汤一介回到北京,担任哲学系“教育改革小组”的负责人,开始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教学工作。1973 年,汤一介被选入梁效 写作班子。后来,汤一介称这段岁月是“身不由己,无心 为恶” 。“四人帮”垮台后,汤一介被隔离审查,此时的汤一介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该听谁的?”而后他反思:“我之所以走了一大段弯路,主要是因为我没有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 ”而后他决定“我只能听我自己的 ”。1980 年,汤一介恢复了教学资 格,重新走上他离开了多年的讲台。不久,他在北大开 设“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课 程并整理出版了郭象与魏晋玄学 一书。 对于此书,学者傅伟勋认为其经

4、历了“文革”严冬后,在政治气候 还乍寒乍暖,普遍的心灵滞塞, 头脑僵固尚未清除,禁区犹在,壁关重重的困难情况下,汤一介首先想到的是要冲破学术上的种种教条,寻找新方法,提出新见解,走出了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多年来,汤一介对当代儒学探 讨最深切、收 获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是 “普遍和谐观念”“内在超越精神”和“内圣外王之道”三个问题。汤一介从 “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及“人自身内外身心的和谐”四个方面,指出“普遍和谐”是儒家思想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价 值。而在当今科技发达、人类扩张与征服欲望愈来愈强,自然与社会严重失衡的情况下, “普遍和谐观念”尤 为重要。此

5、外,汤一介还于 1984 年 12 月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在其推动下,中国文化书院聘请到梁漱溟、 冯友兰、 张岱年、季羡林、周一良、杜维明等 70 多位海内外的学术界著名学者为导师,并多次召开国 际性的学术研讨会。早在 1989 年的秋天,汤一介就提出了 编纂儒藏的问题。2003 年,76 岁的汤一介被任命为国家儒藏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总编纂。 2004 年, 儒藏编纂工程正式启动,由北京大学牵头, 汤一介挂帅,全国 25 所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数百位学者加入到 儒藏编纂的队伍中。在 80 岁寿辰的时候,汤一介曾 说:“我真正开始做哲学和哲学史的研究 应该说在 1980年。那时

6、我已经 53 岁了,但我没有气馁,仍然希望能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尽一点力。但 毕竟最好的年华已经过去了,要想真正成 为一名有创造性的、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已不可能。虽不能尔,心向往之而已。 ”显 然,这并非他一个人的悲剧。(有删改)注儒藏收录编辑历代儒家典籍,工程浩大。明清两代,就有学者提出编纂此书,但终未实现。在教育部立项,由北京大学牵头的儒藏工程是一 项重大的基础性的学术文化工程。“梁效”即“两校” 的谐音,是 “文革”时期“批林批孔 ”运动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笔名,为“ 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 1973 年 9 月 4 日第一次公开亮相,1976 年 10 月“四人帮”被摧毁后

7、, “梁效”也随即退出历 史舞台。1(评价传主观点和基本倾向题) 汤一介为什么说“虽不能尔,心向往之 ”?作者为什么又说“显然,这并非他一个人的悲剧”?答: 解析: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第一问中的话是汤一介说的,就是他的 观点, 显然本题属于 “评价传主的观点和基本倾向”题。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作答第一问,主要应回答该句 话体现了传主怎样的精神,可从青春被耽误而不气馁方面考虑。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从典型意义事件入手1980 年,被动荡 年月耽误了青春年华,已 经 53 岁的汤一介,没有气馁,尽力奉献自己的光热,开始做哲学和哲学史的研究。第二问是作者

8、的评论,作答时 主要回答为什么汤一介的悲 剧也是许多人的悲剧,可从混乱的年代里,众多艺术家、学者受到迫害方面考虑。参考答案:(1)汤一介真正开始做哲学和哲学史研究时已经 53 岁了,被动荡的年代耽误了太多青春年华,但他从不气馁,仍然奉献自己的光热,所以他说“虽不能尔,心向往之” 。(2)混乱动荡的年代里,受到牵连和迫害的老艺术家、学者为数众多,这是众人的悲剧,也是时代造成的悲剧。2(探究传主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题) 本文主要记述汤一介一生的治学与贡献,作者是否有必要再写他成为“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成员这段史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 解析: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文本“记

9、述汤一介一生的治学与贡献”是传主的人生价值, “是否有必要再写他成为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成员这段史实”是反面引人反思,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因此本题属于“探究传主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题。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思 考 角 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成长历程传记客观真实地写了汤一介成为“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成员的经历,恰恰使汤一介的形象更丰满;写这段史实,似乎有 违“为尊者讳 ”的古训,但也展现了汤一介敢于剖析自己的勇气,而 这种勇气是其后来潜心做学 术研究的思想基础。写这段史实也是为后文写其潜心于学 术研究做铺垫 。社会环境第五自然段叙述了汤一介“文革”中经受的磨难,反映出时代的黑暗

10、混乱及其带来的灾难。参考答案:有必要。汤一介加入“梁效” ,成为“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的成员,虽说他“身不由己,无心为恶” ,但这的确是他人生的污点,这样写能客观真实地展示他的人生历程,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四人帮”垮台后他被隔离审查,这促使他自省反思,展示了他敢于剖析自己的勇气,也为他后来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潜心于学术研究做了铺垫;深刻揭示了混乱黑暗的时代带给个人、学术乃至国家民族的深重灾难,值得人深思。二、高考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5 题。程千帆评传莫砺锋1913 年 9 月 21 日,程先生出生于 长沙清福巷本宅。当 时的程家清 贫,但富有文学传统。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

11、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在十多岁时曾在其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不用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俗学”作教材,而是要求学生直接读经典著作,如礼记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等。他在讲授时则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以及日记与学习心得,并 练习书法。而对于日后将成为专治古代文史的专家来说,这种艰苦、繁重而且乏味的学习却是非常有益甚至是必需的。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 录学、文学批 评史

12、诸方面 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他在晚年 还深情地回忆说:“诸位老 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 ”才气横溢的程先生赢得了正在金陵大学国学研究所读研究生的著名才女沈祖棻的青睐。堪称天作之合的这对夫妇,在以后的四十年中不但在 诗词 写作中有琴瑟唱和之乐,而且在学术上互收切磋之益。他与沈祖 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 当初我们之所以写这一类的文章,并用这样一些方式来研究古代作家与作品,特别是千帆,在这些论文中,他尝试着从各种不同的方

13、面提出问题,并且企图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是因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 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 ”应该说,这种方法是贯串程先生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 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 上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程先生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他所做的研究都带有实证的性质,从来不发凿空之论。例如写于 1944 年的韩诗李花赠张十一署 篇发微, 对韩诗中向称难解的“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 见桃惟见李”二句从光学的角度 进行了探索,从而做出了 实事求是的结论。正因为

14、怀着解决 难题的明确目的,程先生的研究成果就不是凭着一时灵感的妙手偶得,而是深思熟虑、厚积薄发的坚实结论。程先生对陈寅恪注意到附丽于科举的“行卷”风习与唐人小说的关系而未及深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时隔 30 余年后,他写成了专著唐代进 士行卷与文学,对这个问题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对一个 问题思考、研究 长达 30 年,孜孜不倦,沉研深思,终于求得比较圆满的解决,并且只写成一本言 简意赅的小册子。而正因为程先生的学术研究的目标是解决问题,因而他以一篇篇的论文,不断地提出 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把学术推向前进。他认为从事古代文史的研究,一定要有通识。他 还主张研究者 应注意各种文体及其

15、关系,而不宜局限于某一种样式,认为 古代文学批评和古代文学 这两类研究之间不应存在鸿沟,不应视之为两个各不相关的学科。推而广之,他主张文史哲相通,文学与艺术相通,古代与现代相通,东方与西方相通 正是在这种学术思想的背景中,程先生指出:“谈一个问题,首先必须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 ”他又说:“如果说我有一些看法与 别的先生有些不同,那是与我反复看某个或某些作品又互相沟通比较分不开的。 ”于是,程先生研究的 对象虽然往往是具体的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但他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去考察 这些对象,而是把它们置于广阔的背景中,然后得出 结论来。(有删改)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程先生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里,自幼就耳濡目染,受到了文化熏陶,这为他以后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B “这种方法是贯串程先生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 , “这种方法”指的是“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 。C程先生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发现问题,讲求实证,从来不发凿空之论。D私塾教育启蒙,得到了良好的大学教育以及个人的不懈努力,是程千帆先生的学术修养形成的重要原因。解析:选 C“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发现问题”理解有误, “发现问题”应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