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技术概论》知识总结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4681399 上传时间:2017-12-06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知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知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知识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知识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知识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知识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技术概论》知识总结(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广播电视技术概论第一章概述小结一、广播的定义:一种“ 定点发送、群点接收 ”的通信方式。“广播”的两层含义:1、泛指:通过无线电波或有线 系统向广大听众或观众传送 节目的过程。2、特指:声音广播。二、广播电视的特点:1、形象化: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来 传递信息。2、及时性:以电波传播的速度来 传送信息。3、广泛性:覆盖范围最广泛的一种 传播媒介。三、广播电视的发展沿革1、三代广播:(第一代)AM-调幅声音广播, (第二代)FM-调频声音广播, (第三代)DAB- 数字声音广播。2、三代电视:(第一代)黑白电视 广播, (第二代)彩色电视广播, (第三代)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广播。 四、广播电

2、视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作用1、节目制作与播出:利用必要的广播 电视设备及技术手段制作出符合 标准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并按一定的时间顺 序(节目表)将其播出到发送 传输端。2、发送与传输:将广播电视节 目信号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如 编码、 调制等)后,经过某种传输方式(如地面射频传输、 卫星广播、有 线传输等)传送到接收端。3、接收与重现:接收广播电视节 目信号,并 对其进行必要的 处理和变换,最终还原成图像及声音。4、监测网:对广播电视链路中的各个 环节进行信号的监测 ,及 时了解播出安全的播出的质量情况。五、广播电视的基本传输方式1、地面无线电开路传输:主要 业务有调幅中、短波广播、调频广播、V

3、HF/UHF 频段电视广播等。(1)调幅广播:中波 MW 调幅广播的 频率范围是 526.51605.5 kHz,每个频道的带宽为 9 kHz,共划分为 120 频道;主要是地波传播。短波广播 SW 的频率范围是 2.326.1 M 2Hz,每个频道带宽是 10 k Hz,;主要是天波传播。(2)调频广播:频率范围为 87108 M Hz,每套调频节目所占带宽为 200 k Hz 空间波直线传播(视距)。(3)VHF/UHFF 地面电视广播:每个频道带宽是 8 M Hz,共安排了 68 个标准频道,从DS-1 到 DS-68,其中,甚高频 (米波)VHF 的标准频道从 DS-1 到 DS-12

4、;特高频(分米波)的标准频道从 DS-13 到 DS-68,空 间波直线传播(视距)。2、有线网络传输:利用同轴电缆 、光 缆等媒介进行传输,通过一定的分配网络,为用户提供多套广播电视节目的网络系统。(1)CATV 增补频道划分:111-167MHz 有 Z-1 Z-7 的 8 个频道,223-463MHz 有 Z-8Z-37 的 30 个频道,566-606MHz 有 Z-38Z-42 的 5 个 频道,合 计 42 个增补频道。(2)双向 HFC 网波段划分表波段 频率范围 业务内容Ra:5.0-20.2MHz上行窄带数据业务、网络管理(上行)Rb :20.2-58.6MHz 上行宽带数据

5、业务RRc :58.6-65.0MHz上行业务上行窄带数据业务、网络管理(上行)X 65-87 MHz 过渡带FM 87-108MHz 广播业务A 110-1000MHz下行业务模拟电视及数字电视广播网络管理控制(下行)下行宽带数据业务(3)现有 CATV 系统下行参数表上限频率 标准频道 增补频道 可传模拟电视套数300MHz DS-6DS-12 Z-1Z-16 23450MHz DS-6DS-12 Z-1Z-35 42550MHz DS-6DS-22 Z-1Z-37 54750MHz DS-6DS-42 Z-1Z-42 79860MHz DS-6DS-56 Z-1Z-42 9333、卫星传

6、输:利用地球同步卫 星上的转发器进行信号的传输 。广播电视卫星传输主要使用频段:(1)C 频段(3.7 4.2 GHz):有 24 个频道。(2)Ku 频段(11.712.75 GHz):有 24 个频道。4、增加两种新的传输方式:(1)因特网广播(2)移动多媒体广播六、广播电视制播设备和技术1、声音信号:录音室(或播音室)、传声器、拾音技术、 调音台、录音设备、声音 节目的编辑加工设备、高质量的监听系 统等。2、图像信号:演播室、摄像机、录像机、编辑制作设备、视频切换台等。七、接收与重现1、接收设备:在接收端接收所 传送的信号,并 经过一定的处 理及变换后送往显示器或扬声器进行音像重现的设备

7、。2、三种基本接收方式:有线接收、地面无线接收、卫星接收。3、终端设备:(1)扬声器:将音 频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的电 声转换设备。 (2)显示器:将视频信号转换成光图像的电光转换设备。八、广播、电视监测 1、监测方式:固定监测、流动监测、遥控监测。2、传输方式:无线传输、有线传输、卫星传输。3、工作频段:中波广播、短波广播、 调频广播、地面 电视 、有 线电视 、卫星电视。4、监测数据:开路监测(服务区内某接收点 动态监测)、 闭路 监测(通路有限范围内信号传输的监测)。5、四个监测网:卫星数字电视监测 网、有 线广播电视监测网、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网、海外广播电视监测网。第二章声音广播基础知识小

8、结一、声音: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通 过介质对人耳产生的感觉 。(一)声音产生和传播41、声音的产生:粒子波动运动 的结果,由物体机械振 动或气流 扰动引起弹性媒质发生波动产生。2、声音的传播:必须通过空气或其它的媒 质形成声波进行 传播。3、声音的传播特性:(1)声源的方向性, (2)声波的反射和折射, (3)声波的衍射与散射。(二)描述声波的基本参量1、频率:空气密度和压力每秒 钟变化的次数,常用符号 f 表示,单位是赫兹(Hz)。2、周期:一个声波完成一次振 动所需要的时间,用符号 T 表示, 单位为秒(s)。3、波长:声波在一个周期的时间 内传播的距离,用符号 表示,单位通常为米(m)。4

9、、传播速度:声波每秒内传播的距离,用符号 表示, 单位 为米/秒(m/s)。(三)表征声音强弱的参量1、声压:声波引起的交变压强 ,单位是帕(Pa =1N/m 2 )基准声压=210 -5 Pa 。2、声功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 辐射的总声能,声源 辐射功率。单位是瓦(W)。3、声强:声波能流密度,穿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上单位面 积内的声功率,用符号 I 表示,单位是 W/ m2。基准声强(参考声 强)= 10-12 W/ m2。声强与声压的平方成正比关系。(四)声音的三要素1、响度(声音的大小):人耳对 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可用声压级表示。与声波的幅度密切相关。2、音调(声音频率的高低)

10、:人耳对声音高低的感觉。与声波的基波频率密切相关。人能听到声音的范围是 20Hz20kHz。3、音色(声音的特色) :人耳对各种频率、各种强度的声波的综合反应。与声波的频谱(波形)密切相关。(五)电平和分贝的概念1、电平的定义:某点功率 P1与选定基准功率 P0之比的对数关系,用分贝表示。P1(dB) = 10lg(P1/P0) dB2、电平的性质:描述功率的物理量。3、绝对电平:由于可采用不同的基准 电平 P0,所以形成不同的分贝制。当 P 0=1W 时,则称 P1(dB)的值为以分贝瓦 dBW为单位的绝对功率电平。当 P 0 =1mW 时,则称 P1(dB)的值为以分贝毫瓦dBm 为单位的

11、绝对功率电平。在射频和视频系统中,若阻抗同 为 z =75时, 则电平 P1(dB) = 10lg(P1/P0) =10lg(U22/z2) / (U12/z1) = 20lg (U2/U1)+ 10lg(z1 / z2) = 20 lg (U1/U0)dB。5当 P 0 =(1mV)2 /75=0.0133W时,则称 P1(dB)的值为以分 贝毫伏dBmV 为单位的绝对电压电平。当 P 0 =(1V)2 /75=0.0133pW时,则称 P1(dB)的值为以分贝微伏dBV为单位的绝对电压电平。在音频系统中,若阻抗同为 z =600时,当 P 0 =(0.775V)2 /600=1 mW ,则

12、称 P1(dB)的值为以分贝音频单位dBu为单 位的绝对电压电平。4、相对电平:用分贝表示两个电平的相对大小。设测量点 2 和测量点 1 处的功率分别为P2和 P1,电压分别为 U2和 U1,阻抗分 别为 z2和 z1,则 P2相对于 P1的相对电平可表示为 AdB= 10lg(P2/P1) = 10lgP2- 10lgP1 = P2 dB - P1 dB =10lg(U22/z2) / (U12/z1) = 20lg (U2/U1)+ 10lg(z1 / z2)当 z2 = z1时 , AdB= 20 lg (U2/U1)dB AdB0,放大器; AdB 0,衰减器;AdB=0,保持器。5、

13、常用分贝制之间的转换:0 dBW=30 dBmW,0 dBmW =48.75 dBmV,0 dBmV =60 dBV 6、电信号分贝值的几种表示方法:(1)功率放大倍数= 10lgPo/Pi (dB)(2)功率信噪比=10lgS/N (dB)(3)电压放大倍数=20lgUo/Ui (dB)(4)功率电平级=10lgP/Pr (dB)(5)电压电平级=20lgU/Ur (dB)7、分贝速算简表真数x 10lg xdB 20lg xdB1 0 0dB0dBW0dBm0dBmV0dBV 30 dB48.75 dB60 dB 62 3 63 4.75 9.54 6 125 7 146 7.75 15.

14、57 8.5 178 9 189 9.5 1910 10 20二、传声器和扬声器(一)传声器1、作用:将声音振动转变为相 应的电流变化的换能器件。 声能 机械能电能2、常用:动圈传声器和电容传 声器。3、原理:(1)声波接收器:感应 外界的声波并将其转换成相 应的机械振动(声能机械能),(2)力/电换能器:将机械振动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机械能 电能转换)。(二)扬声器1、作用:将按声音变化的电信号 转换为声音信号的换能器件。电能机械能声能2、种类:电动式、压电式、舌簧式等。3、原理:(1)通过交变电流的音圈在 电磁力作用下产生振动 ,电能机械能转换, (2)振膜随着音圈振动,产生声音,机械能声

15、能转换。三、立体声原理(一)双耳听觉特性1、立体声:具有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感(方位感和深度感)的声音效果。2、人耳辨别声源方向的两个物理因素 :(1)声音到达左右耳的 时间差(或相位差);(2)声音到达左右耳的声级差(或强度差)。3、立体声广播中实际立体声效果 实现方式:使用声级差方式 实现,便于和 单声道系统兼容。(二)立体声的拾音方式:(1)A-B 方式, (2)X-Y 方式, (3)M-S 方式, (4)仿真头方式, (5)多7声道拾音方式。(三)立体声的听声1、最佳听声位置:左右扬声器 连线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的 顶点。2、双声道听声系统:利用两个 扬声器的声级差产生的声像分布 实现立体

16、声效果。利用声级差的方法有利于立体声和单声道之间兼容。(四)多声道环绕声1、5.1 声道(1)聆听者前面 3 个声道:L= 左, C= 中,R= 右。 (2)聆听者后面 2 个声道:LS= 左环绕, RS= 右环绕。 (3)聆听者前面增加.1 声道(大约 150Hz 以下超低音):LFE=低音炮。2、6.1 或 7.1 声道:在 5.1 声道基 础上增加 1 或 2 个环绕声,放置在左环绕和右环绕之间。四、数字音频技术基础(一)数字音频基本概念1、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1)模拟信号:在时间和幅度上都连续变化的信号。(2)数字信号:在时间和幅度上都离散的信号。2、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者之 间的区别信号 信号基本特征 信息表示方法模拟信号无限连续性:函数的取值为无限多个,信号的定义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