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中素质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4678307 上传时间:2017-12-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中素质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中素质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中素质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中素质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中素质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中素质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中素质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2016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素质测试高二历史试题第卷本卷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 一个思想流派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2“今王公大人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 好则使之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为解决这一问题,墨子主张A.“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

2、利之。”B.“虽天亦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C.“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D.“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3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句话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是A. “和而不同” B. “克己复礼” C. “仁者爱人” D. “周而不比”4史记中记载:“至今上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数年之间,太卜大集。”由此可见当时采取的文化政策是A外儒内法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尊儒也博采众家 D思想自由、兼容并包5董仲舒说:“春秋之道,大得之则以王

3、,小得之则以霸。霸王之道,皆本于仁。仁,天心。故次以天心。爱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豫防之。”该主张A解释了“仁”的本质意义 B阐释了“仁”的思想内涵C以神话“仁”为施政目标 D对君主暴政具有约束作用6据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载:“元帝即位,天下大水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上从其议,皆罢之。”元帝的做法A反映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B体现了中央决策民主化趋势C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间断性 D受到了儒家传统价值观影响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载:“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

4、经文,动辄删改之类)。”材料反映出A程朱理学厚今薄古 B汉唐儒学被程朱理学全部否定C汉唐儒学同化佛道 D程朱理学敢于质疑、独立思考8“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材料的主旨是A心即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2C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D理是万物本原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圣人”之言非“万世之至论”1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说:“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上

5、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A呼吁健全的社会保障 B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C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 D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11“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为了避免互相伤害,人们相互约定不伤害别人,这是政府创立的基础。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该观点被称之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契约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的约定是制定法律的基础 B该观点重视法律和正义的作用C社会契约论起源于智者学派 D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12古希腊人设想: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只能看到洞口活动的动植物因身后矮墙上前方的一堆火投射到洞壁上的影子

6、。因此,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有人拉他走出洞穴,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这一设想旨在强调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理性高于感觉 C认识源于感觉 D“美德即知识”13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评论说:“它给我们开辟了多么广阔的前景,带来了多少经济利益,增加了多少知识,对那些遭到怀疑和否定的古希腊罗马理论做出了多么有利的证实!”该评论是指A开辟新航路 B文艺复兴运动 C宗教改革运动 D启蒙运动14在达芬奇遗留的手稿中,有的画满了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有的则涂写着数字,还有的甚至写着算式和数学符号。在其笔记中,他多次谈到数学“不理解数学的人将迷失在混乱之中”、“不懂数学者不要读我的书”这反映出

7、A数学成为近代科研的重要工具 B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C人文主义与科学精神紧密相连 D文艺复兴追求理性主义的本质特征15加尔文用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意志等大道理,扩大了上帝对每一个人的控制,而实际上就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身份和特权。上帝已经先定了每一个人的命运,你只要信上帝就行了。这些思想A蕴含了因行称义的主张 B废除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C强调了个人与上帝沟通 D符合当时罗马教皇的教规16伏尔泰在认识论上坚持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并根据牛顿的科学原理解释物质世界。他的宗教观是自然神论,主张上帝就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这说明伏尔泰A在认识与宗教上坚持理性原则 B

8、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自由C认为自然科学应当为宗教服务 D认为宗教信仰与科学截然对立17孟德斯鸠曾指出“古代的大多数共和国有一个重大的弊病,就是人民有权利通过积极性的、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予以执行的决议。这是人民完全不能胜任的事情。他们参与政府应当只是选举代表而已,这是十分适合他们的能力的。因为,准确了解别人有多少才能的人虽然为数3不多,但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大体上知道他所选举的人是否比其他大多数人更为通达事理。”由此可见孟德斯鸠A主张权力制约权力 B具有直接民主倾向 C赞成代议制民主 D认同民主共和制18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康德又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

9、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这仅是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康德实质上A提出“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 B认为上帝是虚拟的C强调人的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D主张人应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19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B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D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201708 年奉康熙帝之命,传教士白晋、杜德美及中国学者等十余人,历时十年绘制了皇舆全图。该图吸取了欧洲先进制图理论,采用等面

10、积伪圆柱投影,以经纬度制图法绘制而成。由此可知康熙年间A开始接受外来文化 B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C西学东渐影响中国传统科技 D改变闭关锁国政策21明太祖曾明确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 容令妆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说明A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B明朝严格要求、 禁限杂剧的内容C文化专制开始影响了市民生活 D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22郭沫若在殷契粹编的自序中阐述:“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固亦间有草率急就

11、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然虽潦倒而多姿,而亦自成一格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由此可知甲骨文A是中国汉字的起源 B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C是一种成熟的书法艺术 D属于书法自觉时期的文字艺术23宋朝官员奏称:“近日学者编经史文句,别为解题,民间雕印,多已行用” “书肆私购程文,镂板市利,而法出奸生,旋立标目,或曰编题,或曰类要” “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高价竞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此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B民间出版业适应了科举考试的社会需要C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D书坊在普及知识上的贡献24梁武帝(萧衍

12、)所著草书状中说:“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其书法理论体现了A儒家的中庸思想 B墨家的兼爱精神 C法家的变革思想 D道家的辩证观点425“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且金时科目之学,最为浅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而又有一二天才出于其间,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段材料旨在揭示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戏曲产生的社会根源 C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第卷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

13、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材料二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 19 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 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与汉代

14、的儒学相比,程朱理学有何特点。(12 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 19 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12 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材料二 西方首创科学革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意义,恐怕是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的“形而下”(注: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 “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诸如此类的论点都与这种对科学革命的片面理解有关。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注: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昭示了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其核心就是要破除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