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所认识的陈嘉庚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464123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我所认识的陈嘉庚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1,我所认识的陈嘉庚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1,我所认识的陈嘉庚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1,我所认识的陈嘉庚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1,我所认识的陈嘉庚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所认识的陈嘉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我所认识的陈嘉庚(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我所认识的陈嘉庚卢嘉锡行高于世,自有口碑。我从小就听到许多关于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感人事迹,尤其是关于他的“倾资兴学” ,我因而十分崇拜他,觉得他这个人很伟大。后来,我在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学习并工作过多年,尤其是自 1937 年有幸第一次见到他老人家并在解放前后和他有过多次接触后,我对先生的事业、思想和人品有了深刻的认识。今天,当我们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 120 周年的时候,我想起毛泽东同志对他曾有过“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历史性评价,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我觉得先生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他是一位永远值得后世怀念和学习的典范人物。一陈嘉庚先生独立创办了 10 几所大中小学和多所专科学校。办学中,

2、他深得其胞弟陈敬贤先生的鼎力协助,在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人们通常称陈嘉庚为“校主” ,称陈敬贤为“二校主” ,这种特殊的称呼很能说明陈家兄弟与兴办教育的渊源关系和人们对他们的崇高敬意。陈嘉庚的办学首先是在家乡集美陆续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学校,包括男小、女小、男中、女中、男师范、幼师、水产、航海、商业、农林、国学专科学校等,此外还附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和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后来定名“集美学村” 。集美学村中最有影响的当推航海学校,它是解放前我国仅有的两所航海专科学校之一(另一所在上海的吴淞) ,是当时我国培养航海人才的重要基地,并形成了国内航海方面的两大学派之一。旧中国相当部分的船长

3、、大副、二副等高级船员都出自集美航海学校。从今天来看,陈嘉庚先生当年创办集美学村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举。办教育可以说是让人们摆脱精神方面的“贫困” ,这同摆脱物质方面的贫困一样重要。联想到现在的某些“大款”们手里有钱以后,就吃喝玩乐,一掷千金,就更显出了陈嘉庚先生的伟大和远见卓识。厦门大学是我学习和长期工作过的母校,相对来说,我对陈嘉庚倾力创办和维持厦大的业绩更有切身的感受。我在厦大读书期间(1928 至 1934 年) ,就曾为自己的出生地厦门有这么好的一所高等学府而深感庆幸,要不然,象我这样一个“穷教书匠”的儿子,到外地上大学将是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私立时期的厦门大学较之旧时代国内其它大学有

4、许多优越之处,就教授薪金定为 300 块大洋这一项就为国内大多数大学所望尘莫及。可是后来我了解到,为办好厦大,校主在海外却承担着比我这样的学子更难以想像的巨大经济压力。陈嘉庚在海外的经济事业曾有过辉煌的成功,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加深,他的事业从 1926 年起开始走下坡;至 1928 年,整个资产损失过半;而后遇上世界经济大恐慌时期,在垄断资本集团的打击下,他的企业被迫改为股份有限公司,最终于21934 年底收盘而宣告破产。但是众所周知,这一时期乃至尔后的三年里,厦门大学 的经费仍然依靠陈嘉庚先生的支持。就创办和维持厦门大学整整 16 年(即私立时期)这件事来看,他是竭尽全力、超负荷地坚持

5、过来的。爱国爱乡说起来是炎黄子孙的一种天性,古往今来亦不乏热心公益、捐资办学的实业家,然而象陈嘉庚那样倾“资”而“捐”者世所罕见。他一生为教育捐款的数额累计起来有几千万元,几乎相当于他“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积攒起来的全部财产。一个人在海外取得事业的成功本来就很不容易,成功之后把一切成果献给祖国、献给家乡、献给培养下一代的教育事业,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和献身精神!二我一直渴望着能够一睹校主的丰采和亲聆教诲,这一愿望终于在我出国留学的途中得以实现。1937 年秋,我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从上海启程奔赴伦敦。我乘坐的邮轮抵达途中的新加坡后停靠了两天,由于张述同学(厦大时的同届校友,毕业后即赴新谋

6、职)的引荐,我在第二天上午到“怡和轩” (陈嘉庚的办事处兼住所)拜访了心仪已久的校主。张述事先已向他禀明我此行是赴英留学的,校主对此甚感欣慰,对我说了不少鼓励与鞭策的话。他希望我学成之后不要忘本,要回来好好报效祖国。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频频点头,并表示决不辜负校主的嘱托,请他老人家放心。我至今记得那次见面的日期是 1937 年 8 月 26 日,当时距陈嘉庚和各地侨领筹划成立“南侨总会”为时已不远,他吃、住和工作都在“ 怡和轩” ,可见是很忙的。在这种时候,年逾花甲、德高望重的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乐于接受我这样一个素昧平生的小青年的拜访,足见他毫无大人物的架子而对来自故国故乡的学子充满关切和期望。令

7、我深为感激的是,许多年以后,校主有一次回国,到厦大后还关切地问道:“怎么不见卢先生?”同事们忙告诉他说我出差了。我和校主并无特殊的关系,在此之前也没有多少接触,他却能记住并如此关心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晚辈。第一次见面还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他反复谈论着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他是把“兴学育人”同民族振兴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曾引起我长期的思考:他为什么特别重视教育?今天,当我们谈论“科教兴国”的时候,我们明白“教育”和“科技”都是“兴国”的重要支柱,因为除教育之外,科技在我国也已取得相当大的发展,特别是后者已成了“第一生产力” 。可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情形远非如此。由于中国在近代科学上的

8、“空白” ,逼得我们只能走出国门做西行取经的“唐僧” 。象我这样在三十年代出国留学的大概属于第二代,第一、二代留学生的任务主要是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搬回来,回国以后主要是当“教书匠” ,把“搬”回来的东西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传给下一代。就我个人而言,是到六十年代以后才有条件专心致志地从事和组织科学研究的。用历史的眼光看,陈嘉庚当年强调教育,实际上也包括强调学习先进的科技知识,他3认为“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 。这显然代表了那一时代最富有远见的中国进步人士的先进思想。三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和校主有了较多的接触。1949 年 5 月,他应邀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

9、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当时已接近全国解放,可是偏踞东南一隅的厦门尚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校主回国之前,我曾以厦大校友总会理事长的身份,致函邀请他老人家回国后顺便到厦门大学检查工作。此函后来还刊登在当时的厦大校刊上,为此惹恼了国民党厦门当局,以至把我列入了“黑名单” 。这时我才明白,国民党反动派早就十分惧恨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我记得陈老先生应邀抵厦时,厦门市刚刚解放(10 月 17 日)不久,硝烟未散。那一天,他在“映雪楼”东膳厅为全校师生作了一场相当精彩的报告。当时汪德耀校长出国在外,主持报告会的是代理校长陈朝璧教授,他要我协助他做些工作,并要我一起上主席台。翌年(1950),陈嘉庚即回国定居集

10、美直至逝世,他把晚年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两校的建设。这一时期担任厦大校长的是王亚南教授,校长和校主之间,自然有许多面晤的时候,特别是为扩建校舍的事。可是因为陈嘉庚不会讲普通话,而王亚南听不懂闽南话,于是王校长便拉我居中当个翻译。后来有好几次,王校长干脆让我代表他本人与陈老先生直接联系。从这一时期(至 1958 年我奉调赴榕参加筹建福州大学为止)的接触以及耳闻目睹的大量事迹来看,陈嘉庚爱国之深切,兴学之诚毅,品格之高尚,确实无以伦比而感人至深!他一生创办了那么多学校,捐建了那么多校舍,但在他生前,他不允许在这些学校,哪怕是在一座大楼镌上自己或他胞弟敬贤的名字。厦大早期有一座楼原以“敬贤”命名,

11、为的是纪念曾为厦大的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英年早逝的“二校主” ,陈嘉庚知道后即予以制止,后来那楼名就改为“群贤” 。在他看来,他兄弟二人的全部贡献,只是聊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 ,不值得居功留名。今天我们在厦大见到的“敬贤楼” ,乃是陈嘉庚逝世以后兴建和命名的在社会上传为美谈的事迹很多,有一件事尤其令人难以忘怀。解放后在陈嘉庚多次建议和奔走之下终于建成了鹰厦铁路。他应邀出席了在鹰潭举行的通车典礼。为了迎接陈嘉庚,鹰潭市市长特地备了丰盛的宴席,可是在宴会上,陈老先生坐在那里一口也没吃。市长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冒犯”了陈老先生,于是上前连连道歉。这时,熟悉陈嘉庚的人告诉市长:您要请

12、陈老先生吃饭的话,最好就是给他上地瓜稀饭这话听来令人难以置信,但陈老先生确实如此,他的生活一向十分简朴:居室很简单,陈设也很简陋;山珍海味似乎与他无缘,地瓜稀饭即是他一生的主食,也没有任何嗜好,烟茶酒从来不沾。他一生奉行的信条是:“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该用的钱,一分钱也不要浪费。 ”就是请别人吃饭,也是如此。4爱祖国,重气节,倾资兴学,不图名利,自奉菲薄,一切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根据、为依归这一切不带任何“新潮味”却是臻于极境的懿德嘉行,是陈嘉庚留给下一代的极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永远垂范后世,永放光芒!2、陈嘉庚的精神力量纪念陈嘉庚诞辰一百二十周年项南去年仲夏,我到印度尼西亚、新

13、加坡和马来西亚访问。在我所接触到的华族、马来族和其他民族的朋友中了解到,尽管陈嘉庚离开我们已达 30 多年,但他的影响仍然深深地留在我国和南洋各族人民的心中。陈嘉庚一生对中华民族和南洋各族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是跨越国界和跨越世纪的。一生勤奋的陈嘉庚,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还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陈嘉庚倾注全部财力和精力用于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事业。早在本世纪初,他就建立了一整套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他从 1913 年开始创建的集美学村,就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水产学校、农林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幼稚师范学校和商科等。稍后,又建立了厦门大学。这些学校贯穿了一个精

14、神,就是强调教育要和劳动生产相结合,教育要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他还在南洋各地建设了许多同样性质的学校。陈嘉庚办学规模之大,强调教育之早,堪称华侨第一人。陈嘉庚虽然富甲东南,但同一些拜金主义者,越富越抠门的“大款” 、大富豪是根本不同的,前者赚大钱、谋暴利,无非是为了及时行乐,给自己子孙留下一笔用之不尽的遗产。这些人认为,我挣的钱就是我的,应该由我尽情享受。对自己,是花天酒地,一掷千金,败坏社会风气也在所不惜。对社会,是一毛不拔,没有任何的社会责任感。而陈嘉庚认为,一切财富取之于社会,就应还诸社会。他一生勤俭简朴,粗茶淡饭,除倾家兴学,兴办公益事业之外,不给子孙留下任何遗产。他认

15、为,让后人继承大量遗产,会使智者丧志,愚者更愚。世上拥有大量财产的人,鲜有超过第二代的。这些合法继承人往往成为不事劳动、坐吃山空、挥霍浪费的败家子。可惜许多人至今不愿接受这个教训。然而,我认为陈嘉庚最大的精神力量,还在于他不信鬼,不信邪,昂然挺立,不向任何黑暗势力低头。即使他的对手比他强过多少倍,他也要为正义斗争到底。他对英帝国主义是如此,他对荷兰殖民主义者是如此,他对侵略中国的日本军阀是如此,他对当年消极抗日积极的国民党当局还是如此。陈嘉庚对自己的朋友,对他当时梦寐神驰(注)的延安时代的共产党人,他也只愿当诤友,而不肯盲目附和。他对中国共产党五十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发起的几次运动和

16、若干重大决策,就不尽赞同,有些还坚决反对。他秉性耿直,从不5隐瞒自己的观点。所以他就以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秉笔直书,痛陈利弊。当然,在那个极左年代,他的意见是不可能被采纳的。经过数十年实践的检验,证明陈嘉庚的意见是对的,这,已为后来社会主义建设屡遭挫折所证实,也为共产党人自己所纠正了。只是老人早已离开人世,长眠于海滨鳌园。当然,陈嘉庚是人,不是神,不是什么完美无缺的“圣人” ,他一 生中也有过缺点和失误。但瑕不掩瑜,陈嘉庚毕竟是个经历了满清、民国、抗战、避难、解放几个不同年代的伟大人物。经过长达近一个世纪的观察、历炼习实践,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性格和价值观。从他身上迸发出来的这股伟大的精神力量,是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他受到国内外广大人民的无比崇敬,是当之无愧的。注:1946 年 1 月 25 日,陈嘉庚在其所著南侨回忆录弁言中说:“余久居南洋,对国内政治,虽屡有风闻而未知其事实究竟如何。时中共势力尚微,且受片面宣传,更难辨其黑白。及至回国慰劳,与各领袖长官、社会名人、报界记者接触,并至延安视察经过,耳闻目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