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与苯那普利逆转左室肥厚效应及耐受性安全性的比较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461700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缬沙坦与苯那普利逆转左室肥厚效应及耐受性安全性的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缬沙坦与苯那普利逆转左室肥厚效应及耐受性安全性的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缬沙坦与苯那普利逆转左室肥厚效应及耐受性安全性的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缬沙坦与苯那普利逆转左室肥厚效应及耐受性安全性的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缬沙坦与苯那普利逆转左室肥厚效应及耐受性安全性的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缬沙坦与苯那普利逆转左室肥厚效应及耐受性安全性的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缬沙坦与苯那普利逆转左室肥厚效应及耐受性安全性的比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缬沙坦与苯那普利逆转左室肥厚效应及耐受性安全性的比较【关键词】 缬沙坦;苯那普利; 高血压;左室肥厚摘要 目的:比较缬沙坦和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耐受性、安全性及左室肥厚逆转效应。方法:67 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和苯那普利组,分别服用缬沙坦 80 mg/d160 mg/d,苯那普利 10 mg/d20 mg/d。治疗 6个月后,观察降压疗效比较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应用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后均有显著的降压和逆转效应。缬沙坦族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未见干咳现象,苯那普利组干咳发生率 85 。结论: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逆转左室肥厚效应明显且耐受

2、性好。关键词 缬沙坦;苯那普利;高血压;左室肥厚Efficacy,Tolerability and Safety of Valsartan Versus Benazapril on Reversing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olerability,safety and efficacy of valsartan with benazapril in the treatment of 2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

3、y(LVH).Methods Sixty seven patients with LVH were randomly enrolled to receive either valsartan 80 mg/d160 mg/d or benazapril 10 mg/d20 mg/d for 6 months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n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and makers of heart Doppler ultrasoun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Both valsartan and ben

4、azapril were effective atlowering blod pressure in benazapril group had dry cough but not observed in valsartan group.Conclusion Valsartan is effective and safe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It is effective and welltolerated to reverse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Key words:Valsatan;Benaza

5、pril;Hypertension;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左室肥厚(LVH)是高血压常见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独立于高血压之外的心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已知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阻断不仅可以降压,同时还能逆转,改善心功能。本研究用血管紧张素型受体(ATI) 拮抗剂缬沙坦与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ACEI)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伴 LVH,比较这两种药物对逆转效应及耐受性、3安全性。1对象和方法11对象67 例未经治疗或停用降压药物一周的 EH 伴 LVH 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 33 例,其中男 23

6、例,女 10 例,年龄 41 岁64 岁(45361)岁,苯那普利组 34 例,其中男 25 例,女 9 例,年龄 65 岁71 岁平均为(4857 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血压水平具有可比性。12方法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 80 mgd,早晨 7 时顿服;试验药物由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4 周后平均从均舒张压 (SDBP)90 mmHg(1 mmHg=0.133 kPa)者,增加剂量至缬沙坦 160 mg/d,苯那普利 20 mgd ,SDBP115 mmHg 者剔除试验;SDBP134,女性110 为诊断左室肥厚标准。13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 表示,采用 t 检验。2结果21降压及逆转左室肥厚

7、效应 缬沙坦和苯那普利治疗前后相比,SBP 和 DBP 均有显著降低,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意义,见表 1。表 1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略)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P005) 。与试验有关的不良反应:缬沙坦组 3 例(8.8 )。不良反应表现为轻度乏力、头痛、头晕、关节痛,腹泻、胃不适,无干咳及水肿发生;苯纳普利组不良反应 6例(176),其中干咳发生率 88 (33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3讨论高血压是对我国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之一。BSA 与高血压 LVH 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其中血管紧张素(Ang)在 LVH 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

8、是由于 And 的升压作用,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促细胞生长作用。Ang 通过直接作用于心肌和增强交感神经活性而促进心室肥厚,苯那普利系 ACEI,具有很强的 ACE 抑制作用。缬沙坦系非肽类 ATI 拮抗剂,具有高度选择性和亲和力,二者分别从不同部位阻断 RAS,达到降压和逆转左室肥厚的作用。然而,这两类药物的差异性尚无定论。一般认为由于 ACEI 只能从阻断 ACE 途径产生 Ang,而心血管系统的80的 Ang2 使经糜蛋白酶(chymase)产生的,ACEI 对此酶并无抑制作用。ATI 拮抗剂是从受体部位阻断 Ang2 的作用。所以,无论Ang2 的来源和途径如何,都较 ACEI 能够更有选择性更有效地阻断RAS,产生很好结果表明:缬沙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未见干咳及水肿发生,而苯那普利干咳发生率高(85)。这是由缬沙坦的作6用机制决定的。缬沙坦选择性且特异性在 ATI 水平阻断血管紧张素2,不影响缓激肽和 P 物质的降解灭活,作用不同于苯那普利,因而极少发生咳嗽及血管水肿的副作用。这就是缬沙坦优于苯那普利之处。患者对苯那普利有干咳不良反应者可改为此药。综上所述,EH、LVH 患者在应用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后均能有效降低血压,逆转LVH,且缬沙坦耐受性好,长期使用副作用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