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金融业发展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461431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金融业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州市金融业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州市金融业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州市金融业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州市金融业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市金融业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金融业发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苏州市金融业发展现状创新金融服务,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选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建设苏州“三城三区 ”的重要保 证。近年来,苏州现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金融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 1. 金融业务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9.6%。“十一五 ”期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突破万亿元,较“十五” 期末均增 长两倍。 “十一五”期末,保 险业务中保费收入同比增长 30%,是“十五 ”期末的 2.6 倍。全市累计上市公司达 52 家,累计募集资金 358 亿元。全国首支国家级人民币母基金总规模 6

2、00亿元的国创母基金在苏设立,首期 150 亿母基金已正式启动。 2. 金融机构加速集聚。全市金融业机构类别和数量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以银行、保险、证券为主体的, 层次分明、 门类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 “十一五” 期末,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 450 多家。其中:银行业机构 47 家,网点数量 1754 个;保险公司 56 家;法人证券公司 1 家,证券营业部 60 家;备案创投企业 71 家;融资性担保公司 104 家;小额贷款公司 50 家。苏州成为全国首个外资银行在县域设立同城支行的试点城市。 3. 地方金融稳步提升。地方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质量明显提高,业务拓展能力日益增强。苏州银行成功改制并

3、挂牌开业,开辟了地方金融发展新篇章。全市 5 家农商行总资产规模达到 1891 亿元,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同业前列。东吴证券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投行业务收入占比接近 14%。苏州信托积极实施跨区发展,管理信托 资产规模近160 亿元。国发集团初步构建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担保、 创投“六位一体”的地方金融平台,总资产达到 291 亿元,为地方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 中介服务能力增强。以担保、再担保为主体的金融中介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为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2010 年融资担保规模占全省三分之一,在全国 20 个大中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二。苏州国发担保公司、苏州

4、农业担保公司获得全省最高星级五星级担保机构称号。再担保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市级再担保基金已正式投入试运行,全年完成再担保金额 10 亿元。 5. 金融创新成效明显。科技金融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全省首家科技小贷公司苏州融达科技小贷公司顺利开业;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正式挂牌,金融与科技的融合进一步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全市累计获批开业小额贷款公司 50 家,开业公司数占全省的 22%,乡镇(街道)覆盖率已达到 44%,注册资本总额 108 亿元,占全省的 31%。二、 “十二五”时期苏州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十二五 ”时期, 苏州加速推进工业化、国际化、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协调发展战

5、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创造庞大的金融服务需求, 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苏州金融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有: 1. 地方金融综合竞争力还不够强。地方金融机构发展面临着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部金融体制创新不足的双重压力。国发集团受到资金补充的约束,持续投资能力有限;苏州银行改制刚刚完成,业务扩张还面临不确定性;东吴证券总体竞争力在全国券商行列中仍然不高,资本规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业务发展受到影响;苏州信托注册资本规模偏小,急需进一步增资扩股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东吴人寿尚在筹建中。 2. 金融中高端人才严重匮乏。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1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业,而

6、苏州不足 1%。中高端金融人才 紧缺是苏州金融业发展的严重制约。表现为四类人才的匮乏:能够充当“领军人物”的高级管理人才;精通外语、法律、 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法律、咨询、中介和会计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有国际金融经营理念和从业经验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发展壮大地方法人机构所需的总部型管理人才和高端专业人才。 3. 新金融业态刚刚起步。新金融业态代表着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全市现有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传统 的银行、 证 券、保 险等机构集聚程度 较高,但一些新金融业态,如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 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等刚

7、刚起步。 4. 周边城市的竞争压力。苏州金融业发展面临着较为激烈的外部竞争。杭州、宁波、南京、无锡等都是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经济城市,同样具有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也都将大力发展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目前,这些城市基础条件以及金融发展均居全国领先水平,会给我市金融业发展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将大大压缩苏州金融发展的空间。 三、创新金融服务,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建议苏 州金融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需要不断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 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 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 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

8、合,为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 1. 进一步强化金融优惠政策,对上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对内完善各项财政扶持政策。由于国家相关金融政策均是中央级制定,而苏州仅是地级市,政策上的突破难度较大,因此要加大对上级部门的沟通和争取力度,获取对金融机构、高端金融人才、特定的金融行为以及金融市场建设提供必要的税收优惠及许可审批权限。完善内部各项财政扶持政策,除对新设或新引进的金融总部类机构、创新型机构、知名中介机构、特定金融人才、特定金融活动等方面提供专项奖励和补贴外,还要制定差别化的引导政策,更要引导民间风险资本更多地向成长期甚至初创期企业投资。还要政策引导和鼓励融资服务机构

9、和企业更多地利用债券融资,债券融资才是企业融资的首要方式。这些措施同时与我市的重点产业结合,为新兴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服务。另外根据苏州工业园区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中新合作理事会平台,探讨如何将园区获得国家多项金融相关政策的支持,向全市辐射,形成苏州优势。 2. 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综合运用无偿资助、 偿还性资助、风险补偿、 贷款贴息以及后补助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参与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企业;进一步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投融资平台的作用,运用贴息、后补助和股权投资等方式,增强 中小企业商业融资能力;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运用创业投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科技成果

10、转化项目。 3. 进一步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量, 引导 和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已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后,要继续引导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科技信贷投入,扩大全市科技企业的受益量。扩大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贷款业务。支持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争取新三版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代办系统进行股份公开转让。进一步发挥地方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的作用,为科技成果流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非公开方式进行股权融资提供服务。培育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及其他板块上市融资。组织符

11、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 4. 建设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培育中介机构发展。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评估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成果评估人员和机构。加快发展科技担保机构、创业投资机构和金融中介服务等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以园区沙湖中心、新区财富广场建设为标杆示范,推动各市区科技部门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打造市场化运作的科技金融重点企业,集成科技金融资源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5. 建立和完善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借鉴中关村科技园区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模式,开展科技企业信用征信和评级,建立科技企业信用体系。会同银行、担保公司、保 险公司、小 额贷款公司以及基金公司等

12、,引入专业信用评级机构,逐步建立企业信用体系,以加强科技金融的风险控制。 6. 加强金融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组织开展多种科技金融专项活动。充分利用苏州已有的院校资源,加强院校和专业研究咨询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设立金融研究院、培训学院、实训基地等方式,重点发 展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研发、业务培训、专项研究等金融外包业务,提升苏州金融配套服务功能。实施科技金融专项行动,组织创业投资机构、银行、券商、保 险、各类 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的专业人员举办各种科技金融论坛和对接活动;开展科技金融培训。7. 加强特色产业基金的建设。在引进新基金时,应该考虑资金的产业特色是否与区域新兴产业相关,是否有利于专业化的风险投资管理人才的引进和聚集,是否有利于初创期、成长期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加快推动设立特色产业基金,如新能源基金、医疗器械产业基金、纳米产业基金等产业基金,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继续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